選單

碳中和時代下,馬上消費按下綠色金融的加速鍵

碳中和時代下,馬上消費按下綠色金融的加速鍵

在比爾·蓋茨即將面世的新書《如何避免氣候災難》中提到,人類必須停止向大氣排放溫室氣體,否則五十年後,人類將面臨更多極端天氣乃至全球糧食危機,全球死亡率會急劇上升。

實際上,減少碳排放已經是幾乎所有企業需要致力於長期實現的目標,也成為企業落實社會責任的重要一部分。不僅僅是傳統能源企業,金融領域以及網際網路科技領域的企業,未來或也將成為「碳中和」的關鍵力量。

金融領域的“碳中和”進化邏輯

在2020年9月份的聯合國大會上,中國向世界作出“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承諾。去年12月份,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將“碳達峰 碳中和”列為2021年重要任務之一。可以說,減少碳排放,實現碳中和、碳達峰的目標已是勢在必行。

而碳中和的目標不僅僅是能源的事,它與社會生產生活等方方面面都有關係,碳中和將深刻影響下一步社會生產結構、消費模式的重構、重組。金融作為實體經濟的血液,綠色低碳也早已隨之闖入。

碳中和、碳達峰目標的逼近,又將給金融領域帶來那些新機遇和挑戰?

首先是綠色金融、綠色信貸的新趨勢、新方向。

在政府層面,2020年已有城市率先推動綠色金融立法,目前中國首部綠色金融法律法規條例已正式出臺。另外,也有一些金融企業關注到了碳排放對於人類生存環境的危害,正在全面開啟“碳中和”事業的加速鍵,典型如馬上消費金融(下稱“馬上消費”)。

作為一家科技驅動的消費金融公司,馬上消費已經在助力“碳中和”事業上進行了深度探索與思考。當前,馬上消費已制定“碳中和”的策略與路線圖,從多方位、多角度踐行低碳綠色發展理念。

儘管金融服務與“碳中和”戰略聽起來並無直接關係,但二者卻間接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必然會產生大量的交集,將在多個領域碰撞出火花。作為實體經濟血脈,金融行業該如何適配國家的碳中和、碳達峰目標,是金融企業應該深度思考的重要方向。

在支援碳中和戰略過程中,不同型別的金融機構應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形成互補。銀行等金融機構可為綠色產業的企業端提供投融資、債券等產品服務。而消費金融公司,如馬上消費等,則可在消費端、需求端環節提供消費信貸支援。

目前產業端的金融頂層設計比較完善,而消費端的綠色消費服務仍較薄弱,標準制度體系缺乏,綠色消費金融政策體系建設任重道遠。

反過來看,不管是推動業務向節能節水、新能源、環保、有機等綠色低碳消費場景延伸融合,還是透過數字化技術提升服務體驗,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綠色消費需求,這都是消費金融公司的一大發展機遇。

當然,金融離不開科技的支撐,金融企業同樣可以利用技術力量向碳中和目標進一步延展。

例如馬上消費,從誕生之時就是科技自主研發和全面數字化的公司,結合在多元消費信貸領域積累的技術迭代能力,推動其科技生態從自營走向開放,已經向金融、零售等領域輸出人臉識別、生物識別、智慧語音、雲呼叫中心等多種數字化解決方案,透過技術開放輸出,助力更多企業、行業實現綠色低碳的輕資產運營模式。

科技基因較強,就可以透過科技能力,將邊界延伸至更廣泛的綠色低碳領域。馬上消費探索環保科技的研發並將這些成果輸出到任何涉及到環保低碳要素的產業,實現了從對碳中和戰略的縱向經度支援拓展到橫向緯度支援。

尋找綠色金融的彼岸

要做好綠色金融,不要忘記自己也是當局者,金融企業自身同樣也要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在如今大環境下,金融企業更應以身作則,建立企業自身綠色低碳的企業文化,致力於成為金融領域裡的標杆。

想到這裡,有人可能會聯絡到無紙化辦公以及業務線上化來解決低碳環保問題,但是任何事物都存在兩難性,線上同樣意味著能源消耗的增加,間接的產生碳排放,那麼最好的解決方法是什麼?答案是探索綠色低碳2。0模式。

馬上消費早已實現了全線上化服務和0物理網點,成立5年多時間裡,馬上消費僅在節約紙張方面,就累計減少排放1。37萬噸二氧化碳。這種以資料和數字技術驅動的輕資產模式,相當於一種綠色低碳1。0模式,在碳中和事業中具有獨特價值。

如今在綠色低碳1。0模式成熟的基礎上,繼續探索綠色低碳2。0模式成為了必然,典型如資料中心。眾所周知,資料中心就是一個“能源黑洞”,隨著未來資料量的爆炸式增長,在能源消耗方面是絕對的碳排放大戶,而馬上消費在這方面的做法很值得借鑑。

透過自主研發建設金融雲系統,馬上消費實現了自身業務全面上雲,在雲上建立三大中臺,應用容器化節約伺服器數量,進而減少耗電量,並不斷探索AI技術在碳中和方面所能貢獻的潛在科技力量。

谷歌公司曾在一個數據中心設施中部署DeepmindAI,透過分析資料中心內的100多個不同變數,提高運營效率並降低功耗,由此產生了該資料中心有史以來最低的PUE值。

馬上消費未來也將探索透過人工智慧提升節能技術來降低能耗,訓練人工智慧系統以提高資料中心能源使用效率(PUE),監控或管理容易被浪費的零碎資源,利用自動化技術更有效地預測和管理資料中心負載。進而實現能源消耗總量和綠色低碳的“雙控”,探索金融機構符合自身發展戰略的綠色低碳2。0模式。

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釋出的《中國綠色債券市場2020年度分析簡報》資料顯示,截至2020年末,中國境內外發行貼標綠色債券合計規模已突破人民幣1。4萬億元。債券市場對於綠色產業的整體支援保持高位,而且這些綠色債券幾乎都投向綠色產業,投放領域和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密切相關。

實際上,在金融投資領域,責任投資ESG(即環境>、社會<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已成為衡量公司是否具備足夠社會責任感的重要標準。未來的碳中和要求也將成為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率先拿到“碳中和通行證”的金融企業或將擁有絕對的低碳發展優勢。

我們可以看到馬上消費已經在探索運用金融與技術手段解決環境、在綠色金融改革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先行示範,推動建設綠色金融範本。

沒有底線的金融走不遠,沒有約束的科技更危險。未來隨著碳中和、碳達峰的落地,企業的社會責任的定義範圍將不斷擴大,越來越廣泛。

金融行業的高速發展衝擊著社會的各個領域,改變著經濟形態和商業模式。從傳統工業時代到數字時代,金融企業社會責任的聚焦點和實踐形式也發生著變化,如今已包含了“自身碳中和”與“助力碳中和”的要求。

實現碳中和的目標,遠不是喊一句口號那麼簡單,企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分解成一步步要解決的「小目標」。可以看到,那些率先提出向更加先進的環保低碳理念轉型的企業,不單單是受到外界驅動,更需要身懷一份社會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