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搞懂了平仄格律之後該幹什麼——七律作品交流回復

搞懂了平仄格律之後該幹什麼——七律作品交流回復

發了一些格律詩作品平仄調整指導的文章後,私信過來的朋友增加了。不過很多朋友作品的平仄問題都是基礎問題,如果能夠一直看我的關於格律的一些小文章,或者系統性地學習專欄內容,並思考創作的話,這些問題都是可以避免的。因為這個原因,也就只選擇問題比較典型的,自認為能修改的回覆。不過這位朋友的詩,我們倒是可以好好聊聊。當我們熟悉格律規則之後,該如何進行詩歌創作?這位朋友的七律,標上了新韻,在平仄上是沒有問題。其實我在幫朋友看詩的時候,一般提出修改主要是格律校正,至於詩寫得怎麼樣,一般都不給建議。文法千姿百態,因人而異,其實並不好作出建議,我以我的看法和想法來考慮這個問題,人家要是不買賬,覺得還是自己寫的好,豈不是自打耳光?

搞懂了平仄格律之後該幹什麼——七律作品交流回復

所以我做這種回覆的時候都是先問過提問者,我的態度是平等交流,你能接受我就談,不能接受就算了。這位朋友非常誠懇,在後來的交流中也再三希望我表達自己的看法。那就把這首七律先做個賞析,然後再從自己的角度來討論在平仄格律搞通了之後,我們該如何把握寫詩方向吧。所以今天我們說的東西會相對有些虛,僅代表個人看法,與規則無關。七律·偶行五指山 新韻年無燀日雨著秋,古樹山花漫岵疇。樟葉陰陰渾冪曜,榕髯逮逮嚲空流。朝陽金抹黎苗寨,晚月銀塗吊角樓。若問卜居何處去,通什愜意可淹留。首先還是看一下格律,說一說為什麼這首七律的平仄不是我們要關注的重點。平仄格律“年無燀日雨著秋”從新韻來講,就是“平平仄仄仄平平”,是個平起平收的律句,所以套用平起入韻格式的平仄關係(關係推導見專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如果大家對這首詩所用字讀音都瞭解的話,就知道平仄是嚴格合律的。“秋、疇、流、樓、留”押新韻“七尤”部,其實這幾個字也同屬於平水韻“十一尤”部。但是為什麼不標平水韻呢?因為從平水韻來講的話,首句第六字“著”、末句第二字“什”,都是入聲字,造成失替,形成出律。很明顯作者並不願意修改這兩個字,寧可標成“新韻”,但又是合格的格律詩。這是沒有問題的,同樣也證明了作者對格律詩這個概念有較深的認識,既願意遵守格式,又不被新舊韻所困,這是一種開明的創作方法,是沒有問題的。遠比死守古韻,或者完全無視規則胡作非為的詩歌寫作者要高明。也正因為如此,對於這首七律的平仄關係,格律要求,沒有什麼好說的。無論從平仄關係(替、對、粘)方面,還是押韻、對仗等硬性規定方面,它都是過關的。

搞懂了平仄格律之後該幹什麼——七律作品交流回復

創作內容這首詩的標題清晰、明瞭。不但表明格式,標明用韻,也起到了交代原委的作用。《偶行五指山》,從五指山經過,看到景色之後,寫了下面這首七律。首聯“年無燀日雨著秋,古樹山花漫岵疇”。“燀”有幾個發音[chǎn][dǎn][chàn],在這裡讀[dǎn],是“熱”的意思。“岵”是多草的山,“疇”是田間地頭。弄清楚這幾個相對生僻的字,意思就出來了。這個地方常年不熱,一下雨就如同秋天一樣,古樹山花在山中田間到處都是。頷聯“樟葉陰陰渾冪曜,榕髯逮逮嚲空流”。“冪”在這裡不是乘方運算的意思,是蓋子。“曜”,照耀、明亮。“逮逮”是指文雅安和的樣子,“嚲”讀[duǒ],下垂的意思,同樣是幾個字義需要了解。古樟樹的葉子遮天蔽日,陰涼陣陣,大榕樹的氣根靜靜下垂,隨著空氣流動輕輕搖擺。

搞懂了平仄格律之後該幹什麼——七律作品交流回復

頸聯“朝陽金抹黎苗寨,晚月銀塗吊角樓”。這一聯跳出眼前寫景,用想象(現實中肯定不能同時見到朝陽、晚月)中的景色,寫出五指山的日常之美,同時帶有一些虛幻的色彩。這一句倒是用詞平熟,容易解讀,但還是侷限在寫景,“轉”得不明顯。朝陽為九黎三苗百姓的寨子塗抹上了金色,夜晚的月色則為吊腳樓染上銀邊。尾聯“若問卜居何處去,通什愜意可淹留”。“卜居”就是選擇地方住,“通什”,五指山別名“通什峒”。要問哪裡適合安居,五指山的景色讓人愜意啊,我願意在此長久停留。這首詩的內容沒有什麼難度,就是描寫五指山景色之後發出願意在此淹留的感慨。

搞懂了平仄格律之後該幹什麼——七律作品交流回復

詩的內涵並沒有多深刻,但是拿到手上的時候,我們會覺得這詩有點難。為什麼呢?生僻字比較多。作為新韻的格律詩,我們寫詩的目的是抒發情感,而抒發情感的目的是為了交流。所以過多的使用生僻字其實並不是一個好的選擇,也並不能讓作品真正從意境、內涵上變得高深。因為如果讀者一旦讀懂這些字,而發現內涵不過爾爾,就會產生一種上當了的感覺,覺得我們是故弄懸殊。所以在詩歌創作手法上來說,我個人更喜歡用簡單易懂的字,寫出內涵和轉折出來,而不是用過於古意的字,來講一件相對平淡的事情。當然這其中是有個度,太直白流入江湖體,也不是好的選擇。如何把握“文質彬彬”這個度,是詩歌創作者一生的學問。

搞懂了平仄格律之後該幹什麼——七律作品交流回復

不過這首七律現在這個樣子,肯定有很多朋友喜歡。因為顯得很有文化,既合格律,又顯得高古,至於內涵嘛,說得不好聽些,有很多人未必能正確解讀,所以在他們眼中就不重要——這也正是這首七律有些句子已經被抄襲的原因——這個問題我也和這位朋友交流過了,確實是他的原創。但還是那句話,個人覺得這首詩寫得有些太過用心。我們適當地用一些常用字來替換這些生僻字,再看看效果。首句動三個字,用“歲”替“年”,仄音開句,對平仄關係沒有影響,但是開口脆,比“年”字來得響亮。“燀”字換成常用字“烈”,“著”字意思太多,要讓讀者費神思,換成“即”。

搞懂了平仄格律之後該幹什麼——七律作品交流回復

從“年無燀日雨著秋”到“歲無烈日雨即秋”,這個句子就簡單、清脆多了。畢竟詩歌是吟誦體,我們不能只是看上去高古,需要朗讀出來通順清朗,才是正道。第三句將“渾冪曜”這種難以理解的組合換成大家都知道的“混天蔽”,“逮逮流”雖然符合“仄仄仄平平”,但是三個字都是上聲,念起來怪怪的,而且“嚲”字生僻,對讀者不友好,換成“下”字。從“樟葉陰陰渾冪曜,榕髯逮逮空流”到“樟葉陰陰混天蔽,榕髯逮逮下空流”,意思沒變,甚至個人感覺“下”字既簡單明瞭,還很形象,比“嚲”字並不差。“陰陰混天蔽”是“平平平仄仄”的變格“平平仄平仄”,即“鯉魚翻波”,沒有出律。第六句“晚月”的說法古怪,換成“夜月”。出句“金抹”、對句“銀塗”,雖然對應,但是手法單一,景色動態重複。用“勾”字代替“塗”字,讓動作更精緻,景色更有美感——夜月銀勾吊腳樓。

搞懂了平仄格律之後該幹什麼——七律作品交流回復

最後一句“通什愜意可淹留”沒什麼問題,但是頸聯既然從實景入了虛幻,那麼在尾聯稍稍承接一下,改成“通什入夢可淹留”,提升一下最後兩句的情境。注意,這裡並非對這首七律作出修改,只是說如果我寫的話,我會這麼寫。歲無烈日雨即秋,古樹山花漫岵疇。樟葉陰陰混天蔽,榕髯逮逮下空流。朝陽金抹黎苗寨,夜月銀勾吊角樓。若問卜居何處去,通什入夢可淹留。這種變化很有可能將原作者最引以為傲的東西改掉了,但是正所謂每個人的風格偏好不同,所以不存在改進問題,只是個人寫作習慣問題。至於哪一種更好,這個不像平仄格律,沒有標準,各花入各眼,沒有定論。

搞懂了平仄格律之後該幹什麼——七律作品交流回復

寫作方向當一位格律詩創作者對平仄格律已經熟悉之後,那麼平仄就不是我們主要考慮的問題了。經常有朋友說,你寫什麼格律文章賣弄啊?不好意思,真不是賣弄。只要稍稍動點腦子,格律知識毫無難度。就像這位朋友來請教,我們基本上就不用談格律知識了,我們只能在寫詩的方向、風格上做平等交流。你覺得我是賣弄,那是因為你不懂、還不虛心。就好像我看著別人開勞斯萊斯,覺得他是賣弄,不都是四個輪子嗎?花那麼多錢,不是賣弄是什麼?可人家眼中,勞斯萊斯也不過就是普通代步工具。

搞懂了平仄格律之後該幹什麼——七律作品交流回復

當然,用勞斯萊斯來比喻格律知識,並不恰當。但是這種心態都是一樣的。平仄格律知識對於格律詩人來說,不過就是個入門的通道,這有什麼值得賣弄的?你沒看見很多朋友嫌我囉嗦,一些基礎知識翻來覆去地給人解釋嗎?詩是韻文。詩寫得好不好關鍵不在格律,而是在於詩人的詩心。那麼在我們諳熟了格律規則之後,下一步該怎麼辦?多讀古詩,尋找自己喜歡的詩,喜歡的詩人,尋找和自己風格相近的,不斷學習,靠近——最終目的當然是為了超越。

搞懂了平仄格律之後該幹什麼——七律作品交流回復

至於能否超越,那不是問題,但是這是我們正確的方向。至少不會學會格律,反而不知所措了。這就需要大量的閱讀。像這位朋友的詩,他說還有很多,我並沒看到,但是就目前這首七律來說,這是典型的晚唐風格。什麼是晚唐風格?晚唐風格有很多,比如李商隱的朦朧派,白居易的香山體,一派朦朧,一派直白。不過這只是主流,同樣在晚唐詩壇,還有張怙、皮日休等人的正派體,還有張打油、胡釘鉸的打油詩,還有以僧人為主的詩僧派。而這位朋友的這種詩,屬於最常見的皮日休、陸龜蒙為代表的山水、詠物詩派。這種詩的特色是很明顯的,是屬於在政治上心灰意冷的文人,自帶了一些隱逸氣息,熱衷於詠物和山水田園的閒情。這種詩的寫景,情感雷同而薄弱,甚至套路化。

搞懂了平仄格律之後該幹什麼——七律作品交流回復

一般是什麼套路呢?這類詩,基本都是律詩。首聯寫事由,比如和朋友遊玩,頷聯寫一句景物,頸聯再詳細寫一句景物。中間這兩聯四句,都是用來寫景的。最後一聯則是“這裡真悠閒,好啊”、“我好羨慕這裡的人啊”、“我也想隱居在此”。這種模式,被宋人稱為“晚唐體”。這種模式其實沒有問題,而且一般中二聯都寫得非常漂亮、精緻。晚唐體之所以被人詬病,更重要原因是他們習慣性這樣寫詩,沒有變化,情感上也不能上層次。詩言志。這個“志”其實也包括了情感的變化,如果長期處於一種模式的創作,自然越來越枯燥、越來越乏味。其實這種格式的關鍵在於尾聯結局,如何在最後兩句推陳出新,寫出不同的情感昇華來,是這種詩歌成為佳品的關鍵。

搞懂了平仄格律之後該幹什麼——七律作品交流回復

我們看孟浩然的《過故人莊》,其實也就是這種套路: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可以看到這也是一樣的套路,第一聯寫朋友有約,然後第二聯寫景,第三聯寫人物看景。這並沒有什麼奇特,但這首詩好就好在結句,客人主動要求重陽節還要來。這個意趣馬上就出來了。而這種意趣,晚唐派的這批詩人是沒有的。

搞懂了平仄格律之後該幹什麼——七律作品交流回復

就個人而言,我是從這位朋友的這首七律中看到了晚唐體的風格,同時還有精於生僻字的西昆體修辭方式。這兩種風格,晚唐體我可以接受,並且想辦法寫出意趣,但是過多用典、使用生僻字我是不贊成的。因為我們寫詩的目的是給人看。在大文學家眼裡,比如王安石、蘇軾,他們並不覺得西昆體不好,甚至非常喜歡推崇,那是因為他們什麼都能看懂。而普通文人就必須每一句詩都去查對用典、用字,自然就失去了興趣。這就是西昆體歷來被批判的原因。還是那句話,不可不修辭,不可過修辭,這中間的度,需要好好琢磨。

搞懂了平仄格律之後該幹什麼——七律作品交流回復

以上是對這位朋友這首七律的回覆。不存在修改,只是做出一些建議。在專欄學習,掌握平仄格律之後,我們該如何運用格律,如何學習古人並最終形成自己的風格,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