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

我國自古都是一個文化大國,而“學”一直是我國文化中一個很重要的傳統,古代分四民,“士農工商”中,讀書人排在第一位,所以才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說法。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

在清代的時候,徽商、晉商都非常有名,但即使是最成功的商人,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多讀點書,做個文化人。

但是最近幾十年來,厭學情緒竟像流感一樣在中國大地上蔓延,據統計,92%以上的中學生或多或少地都對學習有著牴觸的情緒。

產生厭學情緒的原因有很多,讀書無用論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因素。網上一個學生的部落格中有這樣一段文字: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

“‘喂,大塊頭,怎麼不上學呀?’‘庸俗!誰現在還上學啊?俺去當保安,就俺這體形,撂倒三五個不成問題!俺只要會打就行。成龍大叔初中文化水平,杰倫大哥比他好不到哪去,雖然他們腦袋空空,卻腰包鼓鼓,誰說他們無能?人家可比袁隆平活得瀟灑!’”

不光中學生如此,許多成年人也一樣牴觸學習,往往大學一畢業就不再讀書,甚至連報紙都不看了。因為他們覺得,平時的工作壓力已經很大,哪裡還有閒心看這種沒用的東西

學習真的沒有用處嗎?至少儒家的回答是否定的。《論語》裡說:“性相近,習相遠。”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

我們生下來的時候都是一樣的,輕的五六斤,重的也不過八九斤,每天餓了就哭,吃了奶就睡,沒多大區別,但為什麼長大之後差距就出現了呢?原因就在於我們學到的東西不一樣。

在儒家思想家看來,學習最大的用處就是提升自己的內在修養,讓自己的精神境界能夠達到足夠的高度。這也就是為什麼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即古代的學者學習是為了提升自己。

沒有學識的人的精神世界是極度空虛的。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認為,痛苦和無聊是人生幸福的最大敵人,而無聊的根源就是內心世界的空虛。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

叔本華說,內心空虛之人無時無刻不在尋求外在刺激,試圖藉助某事某物使他們的精神和情緒活動起來。正是由於這種內在的空虛,他們才追求五花八門的社交。

娛樂和奢侈,而這些東西將許多人引入窮奢極欲,然後以痛苦告終。能夠讓我們免於這種痛苦的方法,莫過於擁有豐富的內在—即豐富的精神思想。”

現代人總覺得生活空虛、無聊,於是尋找各種手段希望讓自己不再空虛。富人買遊艇、買飛機,去巴黎或香港瘋狂購物,窮人則聚集在網路上恣意狂歡,從芙蓉姐姐到鳳姐,發掘出一個又一個狂歡的主題,最後卻發現生活反而變得更加無聊。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

他們不知道,生活空虛的根源乃是內心的空虛,只有學習能夠讓我們解除內心的空虛,只有透過學習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我們的內心世界才會變得豐富多彩,人生才會更加充實。

即使從最功利的角度來講,學習也不是無用的。難道成龍在武術、表演上的造詣不是來自於學習嗎?周杰倫在音樂上的才能不是透過學習得來的嗎?

不學習,不僅心靈會感到空虛,大腦也會空空如也。不學習,非但會感到精神上的無聊,還會帶來物質上的貧乏。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

儒家思想從來不避諱學習的這種功利性目的,孔子就經常說:“三年學,不至於穀,不易得也。”意思是說:“跟著我學習三年,卻還沒有當上官,這種人我還真是沒見過呢。”

宋真宗的《勸學詩》裡也有一句話:“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這句話雖然露骨,卻道出學習可以帶來物質財富的道理。大家說,是不是呢!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