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都在一成不變的生活中找“出路”

我發現、大家都在一成不變的生活中找出路。

古有陸游寫的,利慾驅人萬火牛,江湖浪跡一沙鷗。

現有高曉松言論,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都在一成不變的生活中找“出路”

有人需要外界給予你情緒價值,有人需要精神獨立思想自由

每個人的出路並沒有固定的標準,瘋狂工作可以、刷短影片放鬆可以、出去浪可以、玩遊戲可以、吃到變形可以、沉迷嗑書可以。

但都要適度,太過投入某一項會你就會孤獨。

比如我每一天都要挖掘很多新奇事物,還有敘人的書籍,因為只有把自己代入角色中,我才能感受世界之大,各有不同。

瞭解這些不同後會一點一點去接納,但探索過程中會忽略別人的情緒,導致別人跟我說話聽不見,或是隔很久回一句,並不是不尊重你,是真的我再想事情

還會接不住大眾梗,當然這些都是無關痛癢的小事。

記得李雪琴說她在網上看過一張圖片,一個螺絲和一個螺母有兩對,一對是簡單的戳和坑,還有一對齜嘴獠牙的,但就剛好配上了。

都在一成不變的生活中找“出路”

都在一成不變的生活中找“出路”

所以我認為,人是需要走出群體思維的,更要留住真實的自己

那最好的辦法就是將自己置身於一個多樣化的環境中。

比如說、有一隻碗被裝了屎,洗乾淨之後很多人不會再用,而大腸里長期存留過屎,洗乾淨後,卻很多人願意吃,你怎麼看待?

很多神評,大多數人云亦云。

都在一成不變的生活中找“出路”

都在一成不變的生活中找“出路”

如果你問一個幾歲的小女孩,會得到不一樣的答案

有一個你很喜歡的芭比粉色碗被裝了屎,但現在把它洗乾淨了,你還會再用嗎?答案是“會”

你再問她,這盤“溜肥腸”也被裝過屎,不過洗乾淨了,你願意嘗一口嗎?答案是“不會”

選擇接受大腸或者碗,都要追溯你所處的環境對你產生的意義。

《知識的錯覺》中,提到我們每個人都處於一個“知識共同體”中,一旦你在共同體中找到贊同的聲音,馬上會出現,第二個,第N個。

和自己想法一樣的人討論問題的時候,等到討論結束,都沒有人能察覺到不同!

都在一成不變的生活中找“出路”

很多時候,我們需要“擰巴”一點,找找和自己“槓”的人交流一下。

代入到不同人的故事裡,你的收穫就是“接納度”會越來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