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他人的快樂不可複製

文/曹懷寧,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1

)快樂究竟是否可以複製呢

多年前,唐駿曾寫過一本勵志書,叫做《我的成功可以複製》,迎合了大量功利主義者的需求,一時大熱。然而,在我的諮詢過程中,很多來訪者也問過我,

“為什麼別人都看起來那麼快樂,而我卻做不到。”

那麼,快樂究竟是否可以複製呢?

在我看來,大多數人的行動都是一直在模仿、服從、以及追隨快樂的模式,而這便是痛苦的來源。

他人的快樂不可複製

子女、父母、夫妻、上司、下屬……每一種身份都有一整套社會規定的“優良”正規化,也同時推出了大量的樣板與模範供我們學習參考。

而我們大多數人並沒有教會如何分析、思考這些正規化與樣板是否真的“好”、是否“合適”,

只會不假思索地接受下來並依樣畫葫蘆。

借用康德的思想,我們是將自己當作了工具,企圖用它來完成各種任務,適應各種正規化,以獲得社會與他人的認可和讚揚,從而讓自己快樂。但這就從根本上忽略了核心的真我,必然扭曲了它正常的生長與自我表達,從而使自己支離破碎,充滿價值觀的矛盾與衝突,結果必然是無盡的痛苦。

2

)如何理解“幸福的家庭個個相似”

這不禁讓我想起托爾斯泰的名句“幸福的家庭個個相似,不幸的家庭個個不同”,並對此產生了自己的理解。這句話的前半句,

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是因為那有可能是根本不存在的,那是人們理想的正規化。

就好比,你問什麼是抽象的馬,其實抽象的馬並不存在,白馬、黑馬、高馬、瘦馬,無數的馬總結起來的抽象邏輯叫“馬”,每匹具體的馬只能無限趨近於馬的定義,幸福估計也是如此。

他人的快樂不可複製

社會上總流傳著幸福或成功的定義,但人們真正往這方向努力時,卻始終與內心的感受背離。這就是因為我們只是在模仿他人的快樂。

比如小王擁有無人機很開心,因為它著迷於它的功能或帶來的航拍享受,但小李只看到無人機關聯開心,於是也買了一臺,卻玩兩天就膩了,他就覺得生活欺騙了他。實際上,他沒看到的是前者對於攝影的熱愛。

我發現不少來訪者常陷入對自以為會很幸福的狀態的追求,但那很多都是場景式的畫面,其實最能令自己確認的就是情緒和心境。

因此,我們在生活,一是要了解外界幸福或成功等定義的背後,對於具體的個人意味著什麼。二是要尊重內心的感受,只有自己的情緒,才是最好判定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