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從“已滅絕”到32只:我的12年東黑冠長臂猿保護故事

東黑冠長臂猿,是我從事十多年的保護工作中,投入時間和感情最多的保護物件。尤其是2006年到2012年,我20多次來到中越邊境的邦亮林區,一心只為保護東黑冠長臂猿——全球最為瀕危的25種靈長類動物之一。

從“已滅絕”到32只:我的12年東黑冠長臂猿保護故事

眾裡尋他,東黑冠長臂猿滅絕了嗎?

2002年,國際保護組織Fauna & Flora International(FFI)在越南北部高屏省重慶縣的喀斯特森林裡,監測到了曾被認為已滅絕的東黑冠長臂猿。

中國會有嗎?我在2003年底加入FFI中國專案,時任中國專案負責人的畢蔚林博士(Bill Blesich) 經常唸叨,中國廣西與越南交界的森林裡應該也有東黑冠長臂猿。而關於廣西長臂猿分佈的最後記錄,是在上個世紀50年代的廣西龍州,我國著名動物學家譚邦傑曾在文獻中提到。

2005年,我們前往雲南和廣西的長臂猿歷史分佈區做調查。可惜,並沒有獲得關於長臂猿的有效資訊。後來,因為忙於其他靈長類保護專案,尋找東黑冠長臂猿的行動被暫時擱置。

再次調查,錯過了一個可以講一輩子的成就

2006年,畢蔚林博士去越南一側有東黑冠長臂猿分佈的區域考察,回來後興奮地說,長臂猿就分佈在中越邊境森林中。而且從越南一側往中國境內看,森林質量較高,有必要組織一次專門調查,深入林區尋找。於是,FFI中國專案在2006年4月23日-28日組織了邦亮林區野外考察,希望能找到長臂猿在中國境內的生存記錄。

在喀斯特森林做野外調查,對當時參加調查的隊員來說都是第一次經歷。野外條件艱苦,加上陪同的當地人員對林區地形地貌也不瞭解,整個調查的後勤準備並不充分。

我們的調查從兩個不同的方向進入林區,在同一個區域開展3天的監聽。調查期間,林區一直下雨。到了4月28日,雨勢太大,嚮導和陪同的當地工作人員出於安全考慮,強烈要求我們撤了出來。在調查的前兩天有隊員聽到疑似長臂猿的叫聲,但距離太遠沒有錄到,這也讓我們錯失了證明中國境內有東黑冠長臂猿的機會。

但在那年5月4日,也就是我們結束野外調查僅6天后,廣西大學的周放老師在邦亮進行鳥類調查時,錄到了東黑冠長臂猿的叫聲,這應該是上世紀50年代以後東黑冠長臂猿在我國境記憶體在的第一次官方記錄。緊接著,嘉道理中國保育專案在東黑冠長臂猿實地考察中,首次拍攝到了這個物種在中國的影像資料。

大雨後的晴天,長臂猿鳴叫機率非常高。如果我們當時冒雨再多堅持幾天,我就多了個可以講一輩子的成就了。

中越首次聯合調查,確定東黑冠長臂猿種群和數量

時隔50年,被認為已經滅絕的東黑冠長臂猿在中國重新被發現。但2007年以前,我們並不清楚這一物種在全球的數量。

東黑冠長臂猿的棲息地不到30平方公里,被兩條河包圍著的季雨林跨越了中越邊境兩側,只有組織中越聯合同步野外調查,才能比較準確地瞭解它們的種群數量和具體分佈。

2007年9月,我們組織了第一次中越聯合野外調查。我負責組織中國一側的調查。

參與這次調查的有20多人,除林業部門工作人員、嚮導、調查專家,還有4位專業攝影、攝像人員作全程記錄。我是其中唯一的女性。那次調查讓我和大家成了有永久話題的好朋友。當時剛剛從昆明動物研究所博士畢業的範朋飛,也是其中之一。

為期一週的野外調查非常辛苦,除了天氣潮溼悶熱、山路難行,最難解決的後勤問題是保障生活用水。喀斯特森林裡幾乎沒有地表水源,調查期間20多人的用水全部要靠村民用容器背進去。除了做飯和飲用,我們的其他生活用水一概能省即省,刷牙洗臉就用頭頂塑膠布接的露水。

野外調查期間,我們共聽到4群長臂猿鳴叫,直接觀察到3群長臂猿。後來,我們對中越雙方的調查資料作了比對分析,認為沒有一群長臂猿的家域完全在中國境內,我們觀察到的3群都是跨邊界活動的家庭。

雖然時隔50年再次在廣西發現長臂猿的訊息令人振奮,但這個地區東黑冠長臂猿的種群數量非常小,並且適合其生活的棲息地面積有限(不到4平方公里)。因此,調查組向當地政府建議,對邦亮林區和長臂猿種群採取緊急保護措施,消除燒炭、開荒等人為干擾,以確保其種群的長期存活。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廳和靖西縣政府的支援下,2009年廣西邦亮長臂猿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成立,並於2013年升級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工作也初見成效,到2018年,中越聯合調查確定中國境內已增加到5群共32只(含跨邊境活動的家庭群)。這是政府、科研人員和保護組織共同努力的結果,也讓我們看到了極度瀕危物種保護的希望和信心。

“鐵三角”的友誼,雲山保護的種子

從2006年到2012年初,我到靖西縣20餘次,開展野外考察、科研監測、社群調查、科普宣傳、中越雙方保護交流等工作。

保護專案為野外科研監測提供穩定的資金支援和政府關係協調;一線科研成果為保護行動和中越跨境保護合作提供堅實的科學依據;專業的長臂猿影像資料為保護和科研都提供了最佳的宣傳素材及科研發現的證據。

在東黑冠長臂猿的保護、科研和影像拍攝合作中,我與範朋飛、趙超合作默契。迄今為止,趙超3次深入邦亮,拍攝的東黑冠長臂猿照片一直在國內和國際上為這一物種的保護宣傳發揮影像的力量。

在我離開FFI中國專案3年多後,我們3人共同創立了雲山保護,希望繼續用“科研貢獻保護、保護需求推動科研監測”的模式,為保護中國的長臂猿及其生存的生態系統做貢獻。在這些年的保護工作經歷中,每當被公眾問及“長臂猿保護還有希望嗎”,或者向政府官員介紹長臂猿保護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時,我都會用東黑冠長臂猿保護的故事做例子。因為這是我親身參與的保護專案,也是一個曾經被認為滅絕的物種從被重新發現到種群數量和棲息地逐漸恢復的專案。

我認為,東黑冠長臂猿保護成效能很好地詮釋瀕危物種保護的兩個要素:一是充分詳實的調查和持續的科研監測,是對瀕危物種保護最重要的支援。二是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所有的利益相關方積極溝通合作,同時確保可持續資金投入。

現在,雲山保護致力於保護極度瀕危的天行長臂猿,希望大家能和我們一起保護長臂猿及其生存繁衍的棲息地。

願千山長青,猿聲常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