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北宋宰相的一首禪詩,一榻坐臨水,片心閒對雲

古詩詞中經常以禪入詩,或是因為很多士大夫在仕途受阻,或是因為有些詩人厭倦了紅塵,於是就主動接近佛禪,抒寫他們修身養性的感受。古詩中有很多記錄遊賞寺院的詩篇,或記其幽深,或敘其靜寂,都能從中悟出禪理、感受禪趣。下面介紹北宋宰相的一首禪詩,雖然未涉及禪理,卻深蘊禪意。

北宋宰相的一首禪詩,一榻坐臨水,片心閒對雲

遊湖上昭慶寺宋代:陳堯佐湖邊山影裡,靜景與僧分。一榻坐臨水,片心閒對雲。樹寒時落葉,鷗散忽成群。莫問紅塵事,林間肯暫聞。

北宋宰相的一首禪詩,一榻坐臨水,片心閒對雲

陳堯佐,字希元,號知餘子,北宋宰相、詩人。他26歲進士及第,82歲離世,追贈司空兼侍中,諡號“文惠”。 他自幼好學,父親教授眾子經書,其兄長沒有完成學業,陳堯佐偷聽已成誦。曾經有一段時間肄業,但等到他顯貴之後,讀書卻從未中斷。

北宋宰相的一首禪詩,一榻坐臨水,片心閒對雲

陳堯佐初入仕途,人奇其志,他的詩作沒有浮豔之風,多寫山水花木,寓志談史,且明白清麗。陳堯佐長相清奇,很多人都驚異於他的風骨,認為他可以學仙。詩人也曾拜訪過高僧,僧人看完他的面相,卻稱讚其將位極人臣。

北宋宰相的一首禪詩,一榻坐臨水,片心閒對雲

陳堯佐一生宦途沉浮,曾擔任兩浙轉運副使。有一次他去杭州的昭慶寺遊玩,回來後餘興未盡,於是賦詩留念。昭慶寺舊址在錢塘湖旁邊,如今早已毀於戰火。首聯交代昭慶寺的位置及清幽的環境,“湖邊山影裡,靜景與僧分。”此地景色宜人,也是僧人們修身的好去處。一個“分”字,雖然不明說遊玩,卻既透露出詩人對昭慶寺喜愛之情,也反映出其參禪學佛的情趣。

北宋宰相的一首禪詩,一榻坐臨水,片心閒對雲

接下來的兩句具體描寫寺院周圍的景色,“一榻坐臨水,片心閒對雲。”詩人移來一榻,坐於水邊,他對著閒雲,與僧侶閒談。“一榻”,表現出詩人打算長時間仔細觀賞;“片心”,暗寓行為品行的高潔。陶淵明在《歸去來兮辭並序》中寫道,“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表達了一種隱退避世的超越境界。陳堯佐化用其詩句,顯現出悠然閒適、毫無塵慮雜念,彷彿與閒雲融而為一。不過陶淵明看似逍遙,其實背後卻是一種憂愁和無奈。而宰相詩人身在朝堂,心向佛境,也是一種嚮往,正要實現起來也很困難。這就是所謂的圍城情結,各有各的煩惱。

北宋宰相的一首禪詩,一榻坐臨水,片心閒對雲

時值寒秋,詩人又細緻地展現出天氣轉涼之後的情景,“樹寒時落葉,鷗散忽成群。”樹葉不時飄零,水鷗散而復聚,成群而飛。鷗鳥經常用於表示陶然忘機,作者觀雲則物我合一,觀鷗則物我兩忘。

北宋宰相的一首禪詩,一榻坐臨水,片心閒對雲

最後,詩人彷彿忘記了自己還身在仕途,“莫問紅塵事,林間肯暫聞。”詩人暢遊昭慶寺,身心都沉浸在湖色山影、閒雲鷗鳥之中,可謂物我兩忘。他好像徹底醒悟, 不要再過問塵世之事,哪怕是在林間也不願暫聞。詩人似乎迫不及待地想在此隱居,也暗喻他厭倦了仕途中的各種爭鬥,一心希望看穿紅塵,超然於人世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