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智慧】用覺是修行,用心修行是修行,如何用覺?【深度好文】

如何用“覺”?所謂用覺,就是覺用。我把當前流行的一些修行方法,例如,動中禪、正念覺知的行禪練習等,都稱為“覺行”的修習。我稱它們為“覺行”的修習,因為它們確實是一些有關“覺”的用覺覺用的練習。這些練習都非常好,路子完全沒錯,但我要提醒的是,在練習“覺”的時候,不要讓你的“覺性”僅僅停留在你的肢端——手、腳、鼻息或某一處,注意嘗試練習讓它“放大光明”;同時,在練習覺時,注意把覺知的意識重點放在覺知本身上,不要過分關注覺的物件。這樣,我們就從覺的形式——“是動中禪好,還是正念覺知的行禪好”的——對形式的偏愛和執著中解放出來了。

【智慧】用覺是修行,用心修行是修行,如何用覺?【深度好文】

如此一來,我們就能避免依賴任何一種具體的修法了,因為最終我們認識到,各種修煉的形式只是各種各樣的酒瓶,而所有瓶子中裝的酒——“覺性”都是相同的。認識到這點,能讓我們不拘於形式的修煉,同時也為日後某一時刻“開悟(體驗)”剔除了執著的障礙。這是我要提醒大家的。

【智慧】用覺是修行,用心修行是修行,如何用覺?【深度好文】

說完了用“覺”,那麼如何用“悟”呢?這是個難以言傳的方法。“悟”是了知識相,抵達佛地的必不可少的助緣。但它卻是“識心”上的運作。因為它是識心上的運作,所以很難言傳。悟性創造方法,悟性識別捷徑,悟性不管對修行還是對其它都有很大的價值,但卻很難由一個人“直接”傳授給另一個人。我在這裡想說的是:悟性的好壞高低和“知障”有關係。如果你無知也無障,那麼你的悟性將不錯;如果你之廣而無障,那麼你的悟性會很好;如果你知少而障多,那麼你的悟性就差一等了。總之,悟和知障有關。障即是“捂”,不捂就悟,捂得越多悟的就越少。障就是對本性的一種“捂”。

【智慧】用覺是修行,用心修行是修行,如何用覺?【深度好文】

開放你的心,你的悟性就會增加一些。在“覺”和“悟”相互關係中,覺和悟也相互增長。如果你能覺得多,那麼你悟的就多。但你悟的多,卻不一定你覺得多;有時,過多的去悟反會障住了覺。所以,在“覺”和“悟”二字當中,我始終強調“覺”。能覺自然悟,久覺必然悟;入悟常入誤,小心悟中誤。

【智慧】用覺是修行,用心修行是修行,如何用覺?【深度好文】

對於修行來講,悟性好的人對智性的瞭解,基本上是從洞見到洞見,他是跳躍式的。就像踩著石頭過河,悟性越好的人,對其要過的河,他一步的跨度就越大,所踩或依賴的石頭就越少;普通的人過河,小腳的人或小孩,他會踩著河中的每一塊石頭走過去,即便如此,有的甚至還是會掉入河裡;強壯一些的或輕功好些的,他會隔一步石頭落一步腳,或隔兩塊石頭落一次腳,他會少踩一半以上的石頭而渡過這河到達彼岸。功夫再高一些的人——悟性再好一些的人,他涉過此彼岸間河,就像蜻蜓點水,橫過千里水面,不依賴於河中的石頭,甚至連水波也不依賴,他瞬息就在千里之外;也就是說,他瞬間越過的路比你花十年二十年時間走的路還要多,這就是為什麼悟性好(上根的)修行人,讀一本經,趕你讀十本經;修一年行,趕你修了千生萬死的原因。悟性再好的人,他過河(到彼岸)的情況,連蜻蜓點水的模式也不是了,他簡直是迅鳥飛過天空,他的修行進途不是“走”、“跳”或“蜻蜓點水式”的,而是飛鳥式的,這是上上根修行人的情況。

【智慧】用覺是修行,用心修行是修行,如何用覺?【深度好文】

最上根修行人的情況是什麼樣的呢?你看不見他移動,他已經在“彼岸”了;他的“彼岸”就是“此岸”。他的修行方式,不再是“他向彼岸走去”,而是“彼岸在向他走來”;甚至從始至終,他根本就沒真正“移動”過(修行過),因為他認識到了,一切只是“幻相”在狂動。此岸是幻相,彼岸是幻相,而從此岸到彼岸走去的人也是幻相,因此,他不起於座,便入涅槃。一覺便悟,一悟便覺,這是最上根人修行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