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用書信找回開朗童年,陪留守兒童找回樂觀開朗的童年

【小志:無端捱打,老師卻幫不了我】

也許孤獨無助的孩子,更容易被壞小子盯上。小志在信裡寫道:上學期在宿舍,有個比我厲害的學生要我替他洗衣服,我拒絕了,他惡狠狠的盯著我說,“看你以後怎麼死”。此後,總是有突然而至的拳腳,小志告訴了老師,但小霸王總躲著老師“作案”,誰也沒辦法。這件事,讓小志失去了安全感,在哪裡都不敢落單,甚至開始厭學。總是害怕的小志,靠幻想解脫自己——他幻想自己擁有超能力鎧甲,讓正義打敗邪惡。志願者靖超哥哥和小志通訊,不僅幫小志面對無助感,還和小志分享了自己的機械設計圖,鼓勵小志試著具體構思自己的超能力鎧甲……這一切,讓小志開朗起來,也在嘗試設計“鎧甲”時,萌生了對物理、科技的興趣。因為有傾聽、引導,他不再膽小、抑鬱,而變得更加堅強了。

用書信找回開朗童年,陪留守兒童找回樂觀開朗的童年

我們在探訪時發現黑板上的留言

【撫平無助與憤怒,給予尊重與安慰】

年幼的孩子在遭遇這類困境時,呼救不被重視,求助沒有結果,往往是他們內心壓抑、行為偏激的開始。兒童發展心理學證實,在這些心理困境的早期,如果能得到傾聽與支援,也能對他們的心智與行為產生重要影響。藍信封行動,給孩子們帶去了長期陪伴型志願者,讓這些“過來人”,透過字裡行間的關心,給孩子創造榜樣。透過聆聽與支援,幫留守兒童慢慢探索,自己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

【小娟:我是很醜的女孩子】

小娟在信裡寫道:“我生活那麼苦,我是一個聾子,嘴巴也說不清話,一切都怪他們,我恨我爸媽,我是很醜的女孩,都是他們破壞了我的人生道路。”

志願者小洋姐姐和小娟在校園裡聊天的時候,幾個調皮的男生一邊朝小娟發出陰陽怪氣的聲音“喲!”“嘿!”,一邊笑著跑著去打球。小娟安靜的把臉擱在膝蓋上,茫然的說:“下課時我也只能一個人,我總看見他們笑,笑我又聾又醜又笨”。異樣的眼光時刻提醒著小娟——她是殘缺的。

用書信找回開朗童年,陪留守兒童找回樂觀開朗的童年

【她的成長課:總是自我憐憫,不會有更好的明天】

因為身體的缺陷,小娟的父母及其家人對她總是儘可能的遷就,但是,過度的“保護”,並不是孩子需要的全部。和小娟通訊的志願者小洋姐姐發現,外出務工的父母,在經濟改善後,主要是用物質給予來表達對孩子的愛。但孩子需要的更多的是父母的鼓勵,需要的是自信,和獨自面對這個世界的勇氣。

在和小洋姐姐通訊的過程中,小娟透過寫信將心中積壓的情緒宣洩,表達著許許多多的委屈、心酸、無助、憤怒和渴望。但小洋姐姐,好像不像爸媽那樣一味的保護她,反而有時讓孩子反思自己對家裡的要求,讓孩子自己想辦法對付學校裡的壞孩子。

終於,小洋姐姐的苦心讓孩子有了新的感悟,一次回信裡,孩子寫道“帶我飛,飛過絕望,就算很受傷,也不閃淚光”。

【藍信封堅持12年,用40萬封書信陪伴留守兒童】

根據2018年民政部最新資料統計,全國不滿16週歲、父母均外出務工的農村留守兒童數量為697萬人。因為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孩子對自身成長中的問題處理不當,容易造成逃避(輟學、不和人說話、不在乎),發洩(打架、暴躁、對抗),尋找替代(拉幫結派)等行為,是心理健康和問題行為的隱患。

書信療愈是經典的心理治療方式。藍信封透過通訊志願者與留守兒童一對一寫信的書信陪伴方式,透過0。08毫米的書信關注他們成長過程中面臨的困惑及問題。幫助留守兒童去認識自己,梳理事件來龍去脈,削減負面情緒,樹立求學榜樣,激勵他們積極上進。

每月一封信,持續三年,長時間的維護,給留守兒童帶來更深度的陪伴,為其提供更加全面有力的社會支援,引導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我會用盡畢生努力去學會幸福

這12年,我們看到志願者和孩子透過書信傳遞愛和陪伴,一個悲觀孤獨的孩子寫信告訴志願者,謝謝千里之外的姐姐一直陪著她,她會用盡畢生努力學會幸福。

用書信找回開朗童年,陪留守兒童找回樂觀開朗的童年

——我想成為另一個知心的姐姐

一個通訊6年考上大學的孩子,報名參加藍信封的志願者。她說:“我深刻的知道,那段無人關注的童年是多麼的孤獨和無助。沒有姐姐寫信陪我,或許我就沒撐下去。”

用書信找回開朗童年,陪留守兒童找回樂觀開朗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