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這3件事父母越能“忍”,養出的孩子越自信,長大更優秀

作者:晨媽

蛋蛋最近一段時間的“脾氣”越來越大。

早晨約了嘉嘉媽媽一起,帶寶貝們去玩兒樂高,臨出門時蛋蛋怎麼都不肯走,不肯穿鞋子還把穿好的襪子也脫了下來。

耐心詢問了很久,才知道蛋蛋不肯出門的原因居然是沒將他的嬰兒霜放回他的兒童桌上。

這3件事父母越能“忍”,養出的孩子越自信,長大更優秀

蛋蛋突然的無理取鬧,其實是對秩序感的嚴格要求,很多家長都容易忽略孩子叛逆背後的原因,直接定性為不聽話或者是無理取鬧。

其實孩子六歲以前的一些叛逆行為,正是他們“成長”的標誌。

如果能夠理解孩子這些行為背後的原因,並且正確引導,孩子們就能更好的成長。

亂扔東西

昨天去閨蜜家吃晚飯,晚飯後讓蛋蛋陪兩歲多的小弟弟嘉嘉玩玩具,玩兒了一會兒,蛋蛋突然跑過來說:“媽媽,弟弟不乖,總是扔玩具”。

聽到蛋蛋的話,我的第一反應是嘉嘉的空間敏感期到了。

我和蛋蛋解釋:“弟弟沒有不乖,他是在和你玩遊戲呢,他扔玩具是想讓蛋蛋哥哥幫他撿回來。”

其實孩子喜歡扔東西的情況很常見,回顧起蛋蛋兩歲的時候,也喜歡扔東西,無論是玩具、畫筆、鞋子,甚至是電視遙控器,都沒逃過他的小手。

這3件事父母越能“忍”,養出的孩子越自信,長大更優秀

有些家長誤以為是孩子調皮不聽話,但其實寶貝們扔東西,正是學習的好時候。

孩子小的時候並沒有物我分離的概念,當他扔東西時,他會發現物體是獨立的,並透過扔這個動作,來進行物我分離的感受。

只要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孩子們扔東西的姿勢會不斷變化,從坐著扔、往前仍慢慢變化為站在凳子上扔、往下仍,他們會透過變換姿勢來感受不同的高度和方位。

除此之外,寶貝們還喜歡聽物品掉落的聲音,因為不同的物品掉落,會發出不同的聲音,有些寶寶喜歡透過這種行為,探索不同材質的聲音:例如塑膠掉落的聲音,木頭的聲音,金屬的聲音等。

當孩子處於空間敏感期的時候,除了扔,還會喜歡將東西壘高再推倒,大一些的寶貝更是喜歡在家裡跳來跳去。

0~6歲正是孩子們處於空間敏感期的時候,他們會利用自己的身體去感知空間,在這一時期,他們會對扔、推、跳產生巨大的興趣。

所以六歲以前的寶貝,如果有扔東西的行為,家長們可以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不去幹涉和制止,給予孩子自由探索的環境和空間。

家長們也可以用遊戲的形式,和孩子一起互動,既能鍛鍊寶貝們的探索能力,也能更好的增進親子關係,讓我們的孩子更好的成長。

喜歡亂塗亂畫

幾乎每個有孩子的家庭,家裡的牆和傢俱都逃不過孩子的筆下“創作”,明星的孩子也不例外。

孫儷的兩個孩子經常在家裡的牆上塗鴉,她起初試圖去阻止孩子,但鄧超卻說:

“別影響他們的創作,牆紙可以換,可是靈感被抹殺掉就沒有了”。

這3件事父母越能“忍”,養出的孩子越自信,長大更優秀

每個寶貝從一歲半左右開始,到三、四歲都會經歷一個塗鴉敏感期,“亂塗亂畫”是他們身心發展的需要,孩子們會透過隨手的塗鴉來表達自己的內心和對世界的認知。

孩子最初的塗鴉是無意識的,沒有繪畫的構思和目的。然而隨著年齡的發展,他們會慢慢調整自己的手部控制能力,來創作出自己想要的線條和畫面。

有些家長會在這一時期,錯誤的干涉孩子:

“寶貝!不可以在牆上畫”

“你根本就不會畫畫,亂塗亂畫什麼呀”

“你畫的不對,爸爸/媽媽來教你”

家長們這種錯誤的干涉,會破壞孩子的創造力和專注力,甚至會破壞孩子的自信心,變得不愛表達自己。

冰心說過:

“讓孩子像野花一樣自然生長,尊重兒童的天性和選擇。”

孫儷也從最初的想要阻止到把孩子的畫做成玩偶,從給予孩子空間到融入進孩子的世界,把他們人生路上的一點一滴,都化作可以被珍藏的小小紀念。

這3件事父母越能“忍”,養出的孩子越自信,長大更優秀

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成為最理解孩子的朋友,而不是處處指導的大人。

我們不妨在家中設定一個“塗鴉角”,放上不同材質的畫筆,鼓勵孩子自由自在的創作,滿足了孩子們的好奇心。

有條件的家長,也可以將孩子們的小作品收藏起來,製作成有意義的收藏品,守護孩子們的童心,陪伴他們一起成長。

打人、咬人

蛋蛋的幼兒園前兩天發生了一件事。

有一個小朋友豪豪帶了自己的小汽車去幼兒園,在自由活動的時候,另一個小朋友也想玩豪豪的小汽車,兩個小朋友爭搶之下,豪豪就咬了對方的胳膊。

豪豪的媽媽聽說了這件事,不由分說的就在幼兒園裡打了豪豪的小屁股。

這3件事父母越能“忍”,養出的孩子越自信,長大更優秀

像豪豪媽媽這樣,當孩子咬人或打人的時候,動手打孩子的,不在少數。

多數家長面對這種情況,第一反應就是阻止和訓斥孩子,嚴重些的則會動手打孩子,因為在這些家長眼裡,孩子咬人、打人就是錯誤的行為。

但其實他們,並不夠了解自己的孩子。

在晨媽看來,豪豪之所以表現出咬人的行為,其實是正在經歷自我意識敏感期。

孩子剛出生的時候,是沒有自我的,隨著他們的成長髮育,會經歷自我構建的過程。

他們在建立自我意識的時候,最先開始就是表達:“我的”和“不”。

孩子們會透過佔有屬於自我的物品來區別自己和他人,當物品完全屬於自己時,他才能感覺到“我”的含義,這也是幼兒自我意識的誕生,所以當孩子不喜歡與小朋友分享玩具時,會對自己的東西看管的很緊,不願意進行分享。

也有家長會說,不願意分享就可以去咬人打人麼?

其實孩子的行為都是沒有惡意的,他們“打人”或“咬人”的行為,與惡意的主觀傷害無關,對孩子來說,他只是在表達拒絕和不喜歡。

我們的孩子在最初建立自我意識的時候,往往都缺乏解決問題和語言溝通的能力,家長們在這個時候一定要正確認識寶貝的這一成長階段,正確引導孩子。

可以教會寶貝用“NO”的手勢表達拒絕,教會他們怎麼和小朋友正確的溝通,幫助我們的孩子逐漸度過這一時期。

法國教育家盧梭說過:

“要尊重兒童,不要急於對他作出好或壞的判斷。”

孩子們終會長大,他們不再是乖乖跟在你身後的小尾巴,他們會漸漸擁有自己意識和想法,會在成長的途中,做出各種各樣讓你既驚喜又生氣的舉動。

寶貝們突如其來的叛逆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作為孩子人生領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確的教育觀念和處理方法。

養育孩子,需要成長的不僅僅是孩子,同樣也有我們。面對“叛逆”的孩子,我們首先要做的是理解,其次是引導,千萬不要用成人的思維,輕易判斷和定義孩子的行為。

作為家長,我們需要耐心地鼓勵孩子,理解孩子的內心,只有我們的愛心與陪伴,才是對孩子人生最好的滋養。

這3件事父母越能“忍”,養出的孩子越自信,長大更優秀

本文編輯|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