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李玫瑾:孩子6歲前,這3種“興趣班”沒必要報,浪費錢還沒啥用!我不贊同!

現在的家長,80%的家庭都會選擇給孩子報興趣班。

尤其是學齡前的兒童,特別被關注著。瞭解了一下,發現一個現象:

學齡前的孩子有兩樣是標配,一個是英語,另一個是樂高,然後再搭配著武術、跆拳道、游泳、鋼琴、跳舞、棋藝、機器人程式設計等等……

是不是覺得很多?為孩子覺得累?值不值得?

發現一個很好笑的事情:

最近很多公眾號和短影片都拿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老師來為自己背書,奉她為“育兒專家”,拜託,要知道

李玫瑾是中國公安大學的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犯罪心理學、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預防以及其他與犯罪攸關的心理學科範疇。

李玫瑾:孩子6歲前,這3種“興趣班”沒必要報,浪費錢還沒啥用!我不贊同!

和“育兒”有毛線關係?

再回到今天興趣班話題:

李玫瑾教授在一場演講中有談過現在興趣班存在的一些問題:

超前灌輸、扼殺興趣、浮誇炒作,讓家長一邊燒錢,一邊親手把孩子推進火坑。

還總結了有3類興趣班不能給孩子報:

神童班:浮誇炒作課程,彷彿孩子報名後即可變身神童

名校大班:提前灌輸高年級知識點,為了名校而學

大班課:沒有學員限制,孩子沒有發言機會,喪失學習習慣

……

作為一個普通的媽媽,我真的很不贊成這樣的觀點,李玫瑾教授是1958年的人,算是比較傳統的家長,你還會遵從我們父母那代人的觀念來教孩子如何學習嗎?

我不是來否定李玫瑾教授的,人家的觀點是

基於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卻被很多人奉為“育兒聖經”

,我都為李教授感到些許委屈。

來看一下那些“不能報興趣班”

神童班:

顧名思義就是培養神童的,神童自然是有的,但是也是極少數。那些反智的什麼大腦開發、能隔空識字的興趣班真的就別碰了,現在還是要相信科學嘛,別辜負了九年義務教育的苦心。

李玫瑾:孩子6歲前,這3種“興趣班”沒必要報,浪費錢還沒啥用!我不贊同!

名校大班課:

每個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都不同,有的覺得無所謂,有的就想著孩子能一路讀名校,以後考個985、211,在孩子有能力超前學的情況下,為什麼不給他學?人家有這個需求要考進名校的,需要的就是要讓孩子去學習高年級的知識點,提前學習的好處我之前已經說過,在此不多重複。

大班課:

這個我的理解是像學而思網校之類的課程,你說大班課,其實也就是幾十個孩子一起學習,我有給我兒子去上過,其實並沒有這麼讓人詬病,雖然不能像一對一的那種方式來溝通,但是有一定的開口發言的機會,而且老師會很用心講解,把知識點化成孩子能接受的語言來進行。

誰都知道一對一會好很多,但是價錢也相對要高很多,並不是每個家庭都能承受的。

說人數太多,孩子上了小學,基本一個班都有40個學生以上,難道老師就能顧及到每個學生?就因為沒有發言機會就喪失學習興趣?學習興趣都是靠培養的啊,家長不用心,孩子能主動愛上學習?

再說回興趣班,如果孩子喜歡,為什麼不報?

英語課程:

我有給我兒子報英語興趣班,因為他喜歡啊,整天吵著要去上英語課。在好看的電影、動畫片和很多兒歌都是英語的,他學習了覺得很看得懂,就很開心。他並不覺得英語是很無趣的,反而覺得英語就是日常生活中很普通的事情,反正以後中考高考也要考的,年紀小的時候學習就會輕鬆很多嘛。

李玫瑾:孩子6歲前,這3種“興趣班”沒必要報,浪費錢還沒啥用!我不贊同!

樂高課程:

有專門的老師陪孩子玩,並講解一些建構知識,不管孩子能學到多少,至少也鍛鍊了動手能力啊,不過課程普遍都是200塊錢左右一節課,也要看家長承受能力。

李玫瑾:孩子6歲前,這3種“興趣班”沒必要報,浪費錢還沒啥用!我不贊同!

像武術、跆拳道的課程:

知不知道孩子的精力有多旺盛,這類課程就可以好好消耗他們那“充電5分鐘,蹦噠2小時”的精力,還能鍛鍊身體。並且增強自信心,起碼以後和別的孩子打架時不會慫啊。

現在的校園暴力這麼可怕,難保自己的孩子不會攤上事,被打的時候知道還手打回去,這幾千塊錢還真是不冤的。

李玫瑾:孩子6歲前,這3種“興趣班”沒必要報,浪費錢還沒啥用!我不贊同!

競技類的游泳課程:

先不管以後孩子能不能參加比賽,先是讓孩子學會了游泳這個

保命技能

,每年夏天,兒童溺水事件還少嗎,學會了起碼少一點風險。如果學得好,還能去參加比賽什麼的,也增強孩子的競爭意識。

李玫瑾:孩子6歲前,這3種“興趣班”沒必要報,浪費錢還沒啥用!我不贊同!

還有很多樂器、棋藝、舞蹈之類的課程:

給孩子多個興趣愛好也不是壞事。雖然我們的孩子以後大多數都只是普通人,但是有點才藝傍身,以後工作了搞年會時也能秀一秀,平時無聊時也可以玩玩……

李玫瑾:孩子6歲前,這3種“興趣班”沒必要報,浪費錢還沒啥用!我不贊同!

當然,

不建議家長一下子給孩子報太多課程,也要看看自己荷包的承受能力,犧牲了孩子正常的玩樂和作息的,這個就得不償失了。

李玫瑾教授在演講中有提到過她的主張:不是學術水平高、名牌大學畢業、有名氣就是“成功”了,而是要看他們是否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她的工作性質就是研究“罪犯”甚至是“殺人犯”,對於“成功”的定義可能就不在什麼“職位高、名氣大、高知”上,而是“心理健康、人格健全、不自殺不犯罪”。

李玫瑾:孩子6歲前,這3種“興趣班”沒必要報,浪費錢還沒啥用!我不贊同!

但是我們普通人對於孩子的培養,家長並不僅僅滿足於以後他不犯罪這一底限,我們還想著他有著自己的特長愛好,能夠快樂健康地成長,以後考個好的學校,有份好的工作和人生。

李玫瑾:孩子6歲前,這3種“興趣班”沒必要報,浪費錢還沒啥用!我不贊同!

每個家庭的孩子都是不一樣,只有我們做父母的才知道孩子需要的是什麼。

拿著“育兒專家”的公眾號和剪輯的短影片那一套來教育孩子,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因材施教才是最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