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紀錄片《出路》告訴我們:父母努力了,孩子才有更多選擇

自己吃夠了生活苦,所以瘋狂雞娃,希望他能改變命運?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

父母傾其所有為孩子拼起跑線,但你知道嗎,真正的起跑線是“父母”。

紀錄片《出路》告訴我們:父母努力了,孩子才有更多選擇

《出路》是一部拍攝耗時6年的紀錄片,記錄了3個來自不同家庭背景的主人公成長求學、步入社會的經過。

該片告訴我們,父母的眼界、思想和格局裡,藏著孩子的出路。

01

片中的馬百娟出生於西部窮苦山村,她所在的小學只有5個學生,2名老師。她有一個願望,希望可以考上北京的大學。

她家裡面總是不夠吃,水總是不夠喝,全家一年的消費不超過50元。

她認為,只有讀書才能去大城市掙錢,才可以給家裡買面、打井。她努力的最終目標是為了生存。

紀錄片《出路》告訴我們:父母努力了,孩子才有更多選擇

可是,15歲時馬百娟輟學了。

她父親說:女娃娃是別人家的人,書多少念一點,夠用就夠了。

輟學後沒多久,她就嫁給了表哥。她有很多憧憬,但在傳統觀念和短視的家長面前,她只有一個選擇。

片中第二個主人公是19歲農民工子女徐佳,他已經復讀了兩年,希望靠讀書改變自己的命運。

這也是父母的希望!

常年在外務工的父母,感受過沒有學歷討生活的艱辛,希望孩子能擺脫這樣的命運。

他努力學習背後,擔著整個家族的命運。壓力使得他經常冒冷汗,雙手顫慄到無法寫字。最後他如願考上了還不錯的大學,但因為不是名校,他比別人更加努力地找工作。

經過努力,他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在城市站穩了腳跟,改變了家庭的命運,成為城市的新中產。

徐佳說:我現在接受社會不公平的存在,但我會努力去改變。

父母的“遠慮”,真的幫助孩子改變了他的命運。

紀錄片《出路》告訴我們:父母努力了,孩子才有更多選擇

另一個主人公是17歲輟學在家的北京孩子袁晗寒,雖然自己不努力,但仍然過得順風順水。從小就上最好的幼兒園、小學,輟學後因為無聊便開了個小酒吧。

後來,父母送她出國學習,她拿了碩士學位回國,最後開了一家藝術投資公司。

在袁晗寒眼裡,沒有人會餓死,活著只需要做自己喜歡的事就好。

哪怕她不努力,仍然有無數的選擇在等著她。這就是父母這條“起跑線”足夠高。

02

父母的眼界、思想和格局裡,藏著孩子的出路。父母努力拼搏的姿態裡,藏著孩子的未來。

哈佛2021屆新生背景調查顯示,有29。3%的新生學生家裡至少有一位親人也畢業於哈佛大學;有12。1%的新生,父母中至少有一人是哈佛校友;6。2%的新生父母兩人都是哈佛校友。

優秀的人,更容易養出優秀的孩子。

紀錄片《出路》告訴我們:父母努力了,孩子才有更多選擇

父母足夠努力,才能要求孩子去努力。努力的姿態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

日本著名教育家井深大說道:父母的言行是子女最好的教材,一流的父母造就一流的孩子。

《少年說》有期節目,一個男孩喊話父親。

他說,父母出生在農村,憑藉自己的努力考上中山大學,成為一名教師。他一直以為考中山大學很簡單,等自己上了高三才知道,這需要付出多少努力。

他說:爸爸,我是非常尊敬和崇拜你,我崇拜你拼搏向上、努力奮鬥的精神,我尊敬你為人師為人父的表率,我要努力考上中山大學,成為你的校友。

優秀的父母,不僅擁有眼界、思想和格局,還能將積極、昂揚的學習態度傳遞給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