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孩子不上進?可能是父母不懂“增減效應”,合理運用孩子更努力

文丨C媽學堂

對於很多父母來說,希望自己的孩子變得越來越優秀,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也會考慮給予相應的鼓勵,讓孩子對自己有自信心,敢去對未知的事情進行一定的探索。

當孩子接受的爸爸媽媽的鼓勵,以及獎勵之後,自然而然也會極其開心,會願意朝爸爸媽媽所希望的方向,不斷地發展。

孩子不上進?可能是父母不懂“增減效應”,合理運用孩子更努力

可是大家有沒有觀察過,自家孩子本身的進步程度?一般情況下,孩子在一開始接受鼓勵之時,必然會異常地上進,但是時間一長,孩子就會表現出來比較懶散的情況,這也讓寶媽們感到十分的鬱悶。

我是單親家庭,孩子從小就已經沒了爸爸,所以對於孩子來說,我給予他的關注與陪伴對他是較為重要的。

我家孩子小的時候喜歡學畫畫,當時送孩子去繪畫班學習的時候,確實他也表現出來一定的天賦,老師還誇讚他說這孩子要是好好學,長大能成一番大事業。

在孩子學畫畫的時候,我也非常上心,基本上每天都會檢視他是否練習,同時帶孩子去上課的時候也會進行接送。

可是後來上班時間越來越長,晚上下班孩子早都放學了,就選擇讓他奶奶去,沒想到孩子就因為這樣的情形,繪畫功底越來越差。

孩子出現這樣的情況,到底是因為什麼原因呢?

孩子不上進?可能是父母不懂“增減效應”,合理運用孩子更努力

前段時間有讀者私信表示,他家孩子出現了這樣的症狀,他感到十分的擔憂,透過一定的詢問以及瞭解,我才瞭解到孩子可能缺少父母的陪伴。

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的陪伴對於他來說是一種饋贈,可是慢慢長大之後,父母也變得越來越忙,對於他們就不再上心,從而影響孩子的情緒,甚至表現出來破罐子破摔的情形。

也就是說在這個過程之中,其實父母表現出來對孩子的陪伴,是由多變少的,那麼孩子也就無法承受。

心理學上也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讓我們認識到了給予相應付出時,由多到少,由少到多,會產生什麼樣的變化。

如果爸爸媽媽在生活之中,不懂得把握這個效應所帶來的原理,很有可能讓孩子之後變得越來越平庸。即使給予更多的獎勵與鼓勵,孩子或許也不會變得越來越上進主動。

孩子不上進?可能是父母不懂“增減效應”,合理運用孩子更努力

阿倫森的“增減實驗”

美國有一名心理學家叫阿倫森,當時他考慮到了孩子在成長過程之中,外界事物對於他們的心理影響,所以選取了差不多80名左右的孩子進行一定的實驗,並且這些孩子也被分為四組。

當然,實驗的目的就是,孩子在遭受評價的過程之中,會出現什麼樣的心理變化?

他們透過詢問評論的方式,讓我們瞭解清楚孩子內心的波動,以及他們對於評論者的喜愛。

第1組孩子:

被實驗者冠之以沒有能力的孩子,面對這些孩子時,評委組基本上都是以一種批評的態度去指責他們,從來不說孩子身上的優點。

第2組孩子:

即使孩子身上出現了某些缺點,評委組也有可能視而不見,他們對於這些孩子身上的優點更加關注,所以,孩子在被實驗過程中,也接受的全都是讚美。

孩子不上進?可能是父母不懂“增減效應”,合理運用孩子更努力

第3組孩子:

考慮到上面的兩種方式,第3組孩子先被批評後被表揚。孩子經受多次批評之後,評委選擇利用一定讚美的話語,讓他們重拾信心。

第4組孩子:

優點缺點評論的互換,孩子在被表揚三次之後又被評為主,訓斥認為他身上存在一些問題。

我們這裡所說的評論者,其實也可以幻化的生活之中,就是父母在和孩子交流過程之中所表現出來的行為。

根據阿倫森的實驗,他最後得知大部分的孩子比較喜歡那些,對他們進行一定批評,又不斷讚揚的人,為什麼這樣說呢?

全部是批評訓斥的話語,會讓孩子感到十分的自卑,而全是誇讚的話語,又讓孩子感到異常不適應。

先誇讚後批評,會讓孩子完全感受到自己身上所存在的缺點,而不是思考自身的特長。

孩子不上進?可能是父母不懂“增減效應”,合理運用孩子更努力

從這個實驗之中我們得出來的道理,最後被阿倫森命名為增減效應,也就是說,當一個人對於孩子的付出不斷增加,或者不斷減少時,會影響到他們的心情以及行為。

而在這個過程之中,只有先減少後增加的狀態,才能讓孩子更加容易接受。

瞭解到這樣的效應,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之中,就應該清楚以怎樣的方式,而不是盲目地對孩子進行一定的訓斥,或者持續的誇讚。

“增減效應”給我們帶來了哪些啟發?

明明上小學的時候,爸爸媽媽考慮得多誇讚孩子,會讓他變得更自信,所以表現出來的任何行為都會進行一番讚美。

“明明真優秀,今天都知道幫媽媽做家務了,真勤快。”

“你真棒這次考試還進步了5分,媽媽真的非常欣慰,下次也一定要繼續努力哦。”

“上次你和歡歡一起玩耍的時候,聽說他摔倒了,你扶他起來了,真懂事。”

就像這樣簡單的話語,明明確實在小時候也表現出來自信心爆棚的行為。

孩子不上進?可能是父母不懂“增減效應”,合理運用孩子更努力

可是慢慢長大之後,爸爸媽媽對於孩子的關注,也逐漸地減少,類似於誇讚的話語就越來越少,甚至成為了班上的倒數第一。

看到這樣的情況,明明媽媽也是非常的生氣,隨即訓斥自己的孩子,認為他不爭氣沒出息。

出現同樣的情況,紅紅媽媽卻選擇了不一樣的方式,她主動了解的孩子出現變化的原因,並且進行一定的分析。

最後選擇慢慢先和孩子探討他身上所存在的問題,之後再進行一定的鼓勵,孩子也越來越上進。

從上面的事例之中,我們就可以瞭解清楚,在孩子成長過程之中,其實內在動機,以及外在動機都是較為重要的。

正常情況下,對於孩子來說,父母所表現出來的外在動機,對於他們的激勵作用更加明顯。畢竟孩子或許也對於自己人生,沒有一個比較明確的規劃,他們會朝著爸爸媽媽所期待的方向發展,

這其實就是外在動機所帶來的作用。

孩子不上進?可能是父母不懂“增減效應”,合理運用孩子更努力

也就是說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之中,我們一定不能減少自己對於孩子的動機刺激,就像我們上面所說的,長時間處於誇讚孩子的狀態,而不去考慮孩子身上所存在的問題。

或者僅僅只是批評孩子而不去讚揚孩子,都會對他們的心理產生一定的影響。

想要讓孩子持續不斷地進步,一定要明白欲揚先抑的道理。只有先對孩子進行一定的批評之後,再進行相應的誇讚,孩子才能更加容易去接受,並且願意改正。

父母到底應該如何利用增減效應促進孩子的成長呢?

從上面的分析之中,我們已經瞭解到了父母的鼓勵以及付出的增減,對於孩子確實有很大的影響。

所以,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之中,父母一定要避免單一方式的選擇。

除此之外,對於孩子興趣的探索,以及內在動力的搜尋,其實都是較為關鍵的。

如果孩子在做一件事情,只是沒有比較明顯的興趣,他們自然而然也不會像父母想的那樣努力。

孩子不上進?可能是父母不懂“增減效應”,合理運用孩子更努力

但是當孩子對某一件事物表現出來天賦之時,爸爸媽媽想要進行培養,就應該考慮增減效應。在進行增減效應的過程之中,父母也需要關注以下幾點:

瞭解清楚孩子內在動機

“媽媽媽媽我喜歡畫畫,你要不給我報一個繪畫班,我去系統的學習一下吧。”

孩子或許在一開始的時候,會表現出來這樣比較明顯的興趣,但是持續一段時間後,又是怎樣的狀態呢?

所以,我們一定要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之中,瞭解清楚他們的內在動機狀態,而不是一直以為孩子會持續的喜歡。

當發現孩子內在動機,存在一定不足之後,外在動機的刺激就較為必要,這時候就應該考慮增減效應發揮作用。

孩子不上進?可能是父母不懂“增減效應”,合理運用孩子更努力

對於孩子的鼓勵付出適度

雖然我們上面說,到了鼓勵孩子激勵孩子的重要性,但是我們也應該清楚,孩子本身的成長並不一定完全是靠父母的鼓勵。

當孩子沉迷於父母鼓勵無法自拔,並且表現出來沒有鼓勵就不願意努力的狀態。這就是父母需要父母進行一定的糾正。

試想一下,如果孩子長期只願意在外在動機的刺激之下成長,豈不是讓他們成為一個別人的傀儡。

孩子不上進?可能是父母不懂“增減效應”,合理運用孩子更努力

鼓勵、付出要講究技巧

和自家孩子溝通的過程之中,很多父母可能並不願意利用過多的話語,去講述孩子身上的優勢,甚至會選擇一定的物質獎勵,讓孩子感知到爸爸媽媽內心所想。這樣的方式正確嗎?

實際上孩子本身的領悟能力,也並不像我們所想的那樣強,所以千萬不要羞澀於對於孩子喜愛的表達,我們也相信爸爸媽媽和孩子的交流,或許會讓他們更幸福,更加願意努力。

簡單的一個批評與鼓勵的技巧,相信也能夠改善孩子成長過程之中的表現。希望家長能夠明白,增減效應帶來的好處。

想讓孩子不斷地進步,一定要了解清楚先批評後鼓勵的道理。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