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療愈你的內在小孩》:用成年的你安撫過去的你

有的人看起來很優秀,什麼都懂,什麼都會,可是他做什麼都提不起興趣。

迪斯尼最近電影《心靈奇旅》中的角色靈魂22就很典型。他活了2000多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可是他對一切都感到無意義,感覺很空虛,很無聊,他不想活,不想成為人。

《療愈你的內在小孩》:用成年的你安撫過去的你

靈魂22的這種狀態其實是空心病。

空心病這個詞最早出現於2016年,當時北大心理健康中心主任徐凱文發現,北大至少有四成新生認為活著沒有意義。

這些新生學習優異,但卻做什麼都覺得沒意思,對人生感到迷茫。但他們的生活還算正常,也沒有自殺傾向,算不上抑鬱症。

於是徐凱文主任用空心病來描述這些新生的症狀。

這種現象並不侷限於大學新生,輿論常常提及的低慾望青年、蟄居族、啃老族,多少都有些空心病的影子。

心理學家施琪嘉他的著作《療愈你的內在小孩》中提出,這種無趣是因為他們有一個空虛的內在小孩,空虛感的形成是由於他們成長過程缺乏母親的陪伴與愛。

《療愈你的內在小孩》:用成年的你安撫過去的你

每個人都有一個內在小孩,他不會隨著我們年齡增長而消失,而是永遠像小孩子那樣躲在心靈的角落裡。

如果你運氣足夠好,得到父母善待,內在小孩就可以健康快樂地活著。

可惜,很多人運氣不太好,成長的環境並不好,內在小孩就會受傷。在現實生活中,受傷的內在小孩會不時跳出來干擾我們,讓我們感受到痛苦。

所以,施琪嘉在《療愈你的內在小孩》開篇就說:

“一個人一生所受的種種困擾大多源於幼年的創傷留下的陰影——他總是帶著一個有創傷的內在小孩生活。

這個內在小孩會以各種形象出現,例如自卑的、哭泣的、無助的、無力的、無望的,或是對這個世界充滿不信任、懷疑、不安全感的,對別人懷著厭惡和憎惡的,等等。”

施琪嘉是國內首批國家註冊心理督導師,有著將近三十年的心理治療和精神科從業經驗。現任中國精神系專委會副主席、中國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專業委員會副主任、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教授、武漢心理醫院副院長等職。

《療愈你的內在小孩》這本書,系統講述了內在小孩的產生、受傷以及如何療愈,內容非常豐富,個案生動易懂。

一、內在小孩是怎麼產生的?

英國精神分析師克萊因在觀察自己孩子時發現,孩子想象中的母親和現實中的母親不是一回事。

也就是說,孩子出生後,逐漸形成對世界的印象,這個印象和現實並不一致。

《療愈你的內在小孩》:用成年的你安撫過去的你

人們常常以為嬰兒來到世界,充滿了期待和美好。實際上嬰兒剛出生時,充滿了對世界的恐懼。

在胎內時,嬰兒泡在羊水中,不需要呼吸,不需要吃東西,直接透過母體供應營養。

來到人世間,他得立即適應環境,他需要自己呼吸,需要自己吃東西,否則就無法存活。

精神分析開創者弗洛伊德認為,嬰兒適應環境的過程其實非常痛苦。

克萊因的發現證明我們存在一個內在自我,這個內在自我像小孩子一樣思考。

內在小孩能否健康成長,取決於環境,也就是父母的養育。

如果成長環境比較好,內在小孩會健康快樂成長,擁有比較強的現實檢驗能力,能夠分辨內在感受和現實世界的差別。

倘若成長環境不夠好,內在小孩成長就會受挫,想要回到出生前的狀態,檢驗現實的能力也會跟著受挫,就成為受傷的小孩。

二、內在小孩是怎麼受傷的?

嬰兒在胎內時,有上帝般的體驗。他不需要呼吸,也不需要吃東西,母體供應著營養。

《療愈你的內在小孩》:用成年的你安撫過去的你

嬰兒出生後,他依然想要繼續維持上帝體驗。如果嬰兒能夠得到好的照顧,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他只需要啼哭,就能獲得一切,繼續維持上帝體驗。這種情況下,嬰兒的身體會得到良好發育,現實檢驗能力會逐步提升。

由於人類的成長週期過於漫長,一直到青春期結束,需要十幾年的時間。在這十幾年時間裡,上帝體驗遭到破壞的可能性更大。

如果孩子發育比較充足,現實檢驗能力比較強,他遭遇挫折時,其實並不會受傷。因為他會意識到現實條件並不能滿足上帝體驗。比如當父母對他發火時,他會意識到父母發火是因為某個具體的事情,而不是因為不愛他了。

但當他的現實檢驗能力還不足時,遭遇挫折,就會受傷。他意識不到現實條件不允許他成為上帝,他仍然執意想要當上帝。當父母發火時,他會認為父母不愛他了,他會渴望永遠不發火的父母,可能會對父母發脾氣,頤指氣使,令人討厭。

因此,當上帝體驗被過早破壞時,內在小孩就會受傷。

《療愈你的內在小孩》:用成年的你安撫過去的你

而造成破壞的因素主要是因為父母養育孩子的方式不恰當、不穩定以及不具備持續性。比如說父母不太理會孩子,不陪伴,把孩子丟給保姆或者爺爺奶奶照顧,經常更換照顧者等等。

那麼什麼樣的養育方式才不會讓內在小孩受傷呢?

施琪嘉教授在《療愈你的內在小孩》中歸納出了內在小孩的五大需求,分別是愛、陪伴、玩耍、誇獎、道歉。

如果父母很好的滿足了這五大需求,內在小孩就能健康成長。反之,就會讓內在小孩受傷。

缺愛的內在小孩常常會表現出強烈的佔有慾,比如很貪吃、貪財、喜歡購物以及有極強的嫉妒心理。

缺陪伴的內在小孩在依戀關係上常常出現問題,他們要麼特別黏人,要麼很難進入親密關係,即使進入關係,也會因為不信任而破壞關係。

缺乏誇獎的內在小孩,會表現出自卑感,會認為自己不好。

開頭我們提到的空心病,那些學習優異的新生,成長過程中是缺乏誇獎的,他們的父母只會要求他們要好好學習,不斷提高要求,而無視他們已經取得的成績。

電影《心靈奇旅》中的靈魂22,在最後也揭示了,他從小得不到誇獎,一直被貶低。由於自卑,他的內心產生了一些不良信念,認為自己不好,自己不配享受生活。

缺乏玩耍的內在小孩,則很容易缺乏情感,那些所謂的直男,其實就屬於這種型別。

缺乏道歉的內在小孩會有很強的委屈感,他們總覺得天下人都欠自己的,拒不認錯,而且消化系統很容易出問題。

三、如何療愈內在小孩?

作為成年人,要想更好面對生活,解除痛苦,我們必須療愈內在小孩。

《療愈你的內在小孩》:用成年的你安撫過去的你

在《療愈你的內在小孩》中,施琪嘉教授歸納了受傷小孩的五種情緒、五種信念以及在各種關係中受傷的內在小孩的表現,幾乎涵蓋了我們會遭遇的所有痛苦。

對照這些受傷的內在小孩的表現,我們可以理解自己的痛苦來源。

比如一個漂亮女孩總是遇到渣男,其實是她的內在小孩認為自己不配嫁給優秀的男人,不配擁有美好生活。

如果能夠看到並理解受傷的內在小孩,我們就有機會療愈內在小孩。

施琪嘉教授提出了兩種療愈方式,一是運氣足夠好的話,能夠找到一段療愈自己的關係,不過這個機率比較低。

還有一種就是做心理治療,在心理治療過程中,最有力量的就是用現在的你去安撫過去的你。

過去的你沒有被很好的對待,因此受傷,成為心理陰影。但現在的你已經長大了。當你看到受傷的小孩,就可以安撫他。

比如《心靈奇旅》中的靈魂22,當主角告訴他“即使沒有使命感,也可以好好活”的時候,靈魂22的心結就消失了。

同樣,有空心病的人,如果他們能看到受傷的內在小孩,可以對內在小孩說,“即使你沒有考好,父母依然愛你”,“即使你沒有取得成就,父母依然愛你”,“不管你是什麼樣,父母都會愛你”,內在小孩會得到極大的療愈。

除了讓現在的你去安撫過去的你,施琪嘉教授還強調,母親的迴歸永遠不晚,因為要滿足內在小孩的五大需要,母親至關重要。

所以,《治癒你的內在小孩》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幫助成年人瞭解自我,療愈自我的書,它還是一本家庭教育指南,對有孩子或者準備養育孩子的母親極具指導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