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過來家長的反思:提前做什麼,中學才不“痛”?

期末考後,本來應該很放鬆。我和花生難得的逛了公園,還在家看書看電影。當然,天天鍛鍊,仍然是他倔強的習慣。

然而,花生所在的同學群,一直瀰漫著緊張的氣氛——每當某一門科目可以查分了,群裡便是一陣騷動,緊接著又是此起彼伏的慘叫。

查了自己的分還不夠,還要查別人的分——不然就沒座標了。

有需求就有供給:熱心的同學,體貼地幫所有人都查好分,做成excel表格發到群裡。極其高效:這一個動作,只要一刻鐘——這可是30幾個人,每個人都有很長的學號。

我在《上岸》裡寫過,

孩子的比較比起大人更赤裸裸,

家長是可以佛系,孩子如果不佛系呢?攀比學校,攀比分數,這些都難以避免,畢竟孩子還沒經過社會暴擊和摩擦,也沒學會含蓄、低調、隱忍等成年人的“美德”……

環顧身邊的朋友,甭管雞血還是佛系,對孩子面臨的中學學業壓力,多少還都會有所低估。

初中不是簡單和自然地延續小學生涯,而是一種劇烈的跨越和提升。

先不提音體美的中考,就說必考學科(拿北京舉例):

七年級會發生什麼?增加了道法、生物、歷史和地理,變成了7門。

八年級會發生什麼?又增加了物理,變成8門學科;

九年級呢?地理和生物結束了,再增加了化學,還是要考7門,絕大部分新課要在第一個學期上完,第二學期就是三年總複習。

剛才說的只是數量,還要看難度——數學難度大大提升,物理和生物也不是好啃的骨頭,歷史和道法要靈活起來,書上哪裡都找不到答案……

反正,沒一門課是省油的燈!

如果一個小學家長經常在抱怨“我們語數英每天排得滿滿的,都沒時間練琴和運動了。”那麼到了中學,她會發現有一萬點暴擊在路上,

小學那點事,根本就不叫事。

不經歷暴擊,怎麼會成長;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但是,為了降低暴擊和風雨對家長和孩子的傷害,還是

有一些事,我們提前可以做起來,也讓孩子的中學生涯不那麼痛。

過來家長的反思:提前做什麼,中學才不“痛”?

養成努力的價值觀和習慣

我總說,

在9年義務制教育階段,還輪不到拼天賦,主要還是拼努力。

努力,首先是個價值觀問題,或者說是個態度問題。

“做任何事情,要麼別做,做的話就要努力做好。“這是我家的價值觀。

我小時候不存在“雞娃”之說,家長也沒時間和精力雞娃。不過,我必須承認,我的父母還是存著一顆“雞娃”的紅心,只要逮住機會,就會給我和妹妹搞洗腦和滲透,說學習多麼重要,努力多麼重要,擁有選擇權多麼重要。

有用嗎?太有用了!

孩子小時候會把父母的話奉為神明,即使叛逆的孩子(包括我自己,也曾叛逆過一陣子),但一直要對抗家庭價值觀,得要多大的能量,這孩子也不是一般人了——何況,這種價值觀在無數次實踐中證明,還是非常積極且有效的。

家庭就是一個價值觀的大磁場,洗腦和滲透有點難聽,我們可以說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長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要娃心甘情願地被雞,首先家長要有影響力,塑造正向的家庭價值觀。

那有家長會問,我自己是很努力,但是孩子就是很偷懶,也無法堅持,那怎麼辦呢?

這句話我們一定要分析清楚:“我很努力”,是你現在很努力,而不是你在孩子這個年齡很努力。

孩子喜歡偷懶,多麼正常啊,這就是人性的一部分。比起大人,孩子也更缺乏自律、耐心和韌性。

我們不能總拿孩子和現在的自己比,而是要和當年的自己比。

我相信,現在的大多數孩子都比家長童年時強,這說明家庭教育已經起作用了,孩子也是前途光明,大有可為的。

人的一生,就是不斷和自己惰性鬥爭的過程,

我們也不用要求孩子多麼勤奮刻苦——這也是不符合人性的,倒是可以從反面來看,

多克服一點惰性,就能超越很多人。

價值觀還要付之於行動,才能真正落地。想讓努力沒這麼痛苦也更容易堅持,

其實,需要把努力變成一種習慣。

就像花生鍛鍊,一開始也是痛苦的,但是一旦養成了習慣,變成了他日程的一部分,也得到了正向反饋。哪一天不讓他鍛鍊,他倒很不舒服了……

過來家長的反思:提前做什麼,中學才不“痛”?

形成高效學習的方法

首先,

凡事都要努力,然而也需排序。

什麼都是重點,就沒重點了。

每個孩子一天,其實也是把所有事項重要性排序的一天。家長不僅要幫助孩子排序,也要引導和訓練孩子自己排序。

一般來說,

應該做的事

(作業、學習任務、鍛鍊)需要放到

想要做的事情

之前。但也要給想要做的事留出時間,否則孩子就沒有放鬆和娛樂了,也會失去學習的動力。

讓孩子無痛過渡到初中,

核心能力是時間管理,時間管理的核心,又是做取捨

——我一直說先要學會做減法,減掉不重要的事。

對我們不重要的事,是那些既不能給我們帶來價值又不能帶來愉悅的事,或者是看起來似乎能帶來短期價值和愉悅、但是卻危害我們長期價值和愉悅的事情。

判斷任何事情對我們或孩子重不重要,都可以套進這個衡量體系去。

比如說網路遊戲短期很愉悅,也能滿足孩子的社交需要,但如果放在長期來看,這種愉悅只是一種短期的刺激,並不能帶來長期的滿足;如果不是將來要從事電競或遊戲設計,對孩子未來也是沒有價值的。這就是需要做減法的(做減法不都是直接減到0,也可以酌情減少)。

但有些事情就不這麼好衡量,比如上課外輔導班,孩子的確有進步,但孩子沒愉悅怎麼辦?

那就要

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

比如說輔導班對孩子的確有幫助,孩子只是覺得辛苦,但是這種辛苦是可以克服的,那麼還是需要堅持一下,因為進步本身也能帶來愉悅。

但是如果輔導班多到影響到孩子的休息,孩子產生了厭學情緒,那麼即使有幫助,也是要調整的,因為身心健康和學習熱情是最寶貴的,也是孩子能夠成功或幸福的前提。

其次,

要慢慢增加強度,不要一下子加壓。

努力也和健身一樣,也要看一個人的自身條件。需要找到適合孩子的強度和節奏,切忌大幹快上,而是

隨著孩子成長,小步走,慢慢增加和他承受力相適應的強度。

過來家長的反思:提前做什麼,中學才不“痛”?

注重學科基礎能力培養

如果在小學就覺得很緊張,那到了初中,就肯定更排不過來了,9門課哪門都要考,還有體育中考,美育中考……

這時,就需要採取針對不同學科的策略,而不是鬍子眉毛一把抓。

什麼學科能力對中學有用,又可以提早培養起來?

在小學打基礎,不是單純地提早學知識,而是儲備可持續發展能力。

到花生上了中學,

我發現,體育和語數英,仍然是最重要的事情。

體育:

我們不可能讓一個小學生達到體育中考滿分的水平,但是身體素質像耐力、爆發力、彈跳力,還有運動習慣,是可以提前培養的。

語文:

小學和幼小銜接階段,最重要的一件事是閱讀。到了中學,大多數家長就會發現,課外無目的閱讀,變成了一件奢侈品。

數學:

對大多數孩子來說,學奧數不是目的,而是一種培養思維的手段。其實普奧和課內數學,也是很難分清彼此的,學一點還是有幫助的。

但是要注意,學數學和學英語不一樣,數學要儘量降難度,英語可以適當提難度。

英語:

單詞可以不用刻意去背太多,詞彙量必須得有,拼讀最好也會,至少能聽能說能閱讀。想要發音純正,最遲5歲就要有聽力輸入和口語練習。

過來家長的反思:提前做什麼,中學才不“痛”?

雞娃,不是簡單的灌輸知識,需要科學和智慧,更是價值觀、習慣和底層能力的培養。

現在的中學生,但凡對成績和升學還比較看重的,的確會比較辛苦,但可以不那麼痛苦。經歷過風雨,才能見彩虹,這個風雨,也是可以未雨綢繆的。

能夠早點認清這點並且付諸行動的家庭,

在付出辛苦後,一定也能收穫進步和成長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