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傳統節日·中元丨農曆七月十五的習俗和文化

今天是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中元節”,民間有在這一天祭奠已故親人的習俗。其實,中元節可不止燒紙這麼簡單,這是一個有著豐富文化內涵的節日,它的由來和習俗你知道多少,中元節祭祀祖先要注意哪些事情,這裡面的講究可真不少……

傳統節日·中元丨農曆七月十五的習俗和文化

只知道“七月半”?其實應該叫中元節

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即民間所說的“七月半”,又叫“鬼節”。網上也不乏關於“鬼節”的各種民間禁忌。然而,七月半的鬼節,並不是一個讓人覺得恐怖的日子,這是一個與敬畏神靈和緬懷先祖有關的日子。

“中元”之名起於北魏,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

在佛教中,中元節又被稱為“盂蘭盆會”。

它不僅擁有佛教的宗教信仰,還有著我國道教的本土文化。據說,中元節這一天,在陰間的孤魂野鬼會被放出來,為了緬懷先祖,祭拜地官,在陽間的人們會準備豐富的祭品,燒香焚紙,祭拜這些來自陰間的祖先。

傳統節日·中元丨農曆七月十五的習俗和文化

而真正將七月半和中元節聯絡在一起,卻是中國的道教。道家稱天、地、水為“三元”。元者,始也。天、地、水為萬物生長之根本,而配合到農曆的三個日子,稱為“三元日”,即:

農曆正月十五日稱上元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

農曆七月十五日稱中元節,祭祀先人;

農曆十月十五日稱下元節,紀念賢人。

七月半是下半年的第一個望日,也是立秋後的第一個月圓之日,此時暑熱剛褪,金風正在霏微潛入,夜涼如水。故中國人會選擇在這個秋季的陰盛之日,表達對祖先的敬意。

傳統節日·中元丨農曆七月十五的習俗和文化

民俗專家認為,中元節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文化,是追懷先人既古老又現代的一種傳統。這一傳統體現了古人“慎終追遠”思想,每個人都有父母,基於這種思想和對先人的感情與責任使然,中元節勢必也會不斷得到延續和傳承。

中元節的各地習俗也風格迥異

現如今,我們最常見的就是在這天家家戶戶都會燒點紙錢,雖然燒紙錢是中國人紀念祖先的最重要的一種方式,但是燒紙錢絕不是中元節裡唯一的習俗。

各地普遍的燒紙錢

傳統節日·中元丨農曆七月十五的習俗和文化

▲湘西苗族地區巫術之風仍然盛行。巫師承擔了苗族文化傳承的角色。在苗族社會中備受尊敬。

七月半的晚上,人們一般會在路邊、水邊甚至家裡燒紙。沈從文在作品裡寫湘西人在中元節拿著紙錢與水酒白肉祭奠河鬼,在土地會,酬謝《楚辭》中的雲中君——山鬼。湘西獨特的山水、古樸的民風和“巫鬼文化”都化作了沈從文的性格和文風。在民間,鬼不是可怕的事物,有時候代表的是神聖和美好。

老北京舊時

傳統節日·中元丨農曆七月十五的習俗和文化

▲“城秋水河燈滿,今夜中元似上元。”

而在老北京的習俗裡,自明代以來,都是要放河燈和點蓮花燈的。“坊巷遊人入夜喧,左連哈德右前門。繞城秋水河燈滿,今夜中元似上元。”清代文昭所著之《京師竹枝詞》描寫的就是老北京中元節時的盛況。老北京的蓮花燈都是用天然的荷葉插上點好的蠟燭做成荷花燈。

盂蘭盆會

傳統節日·中元丨農曆七月十五的習俗和文化

▲盂蘭盆節的萬燈會

而佛教中的“七月半”既是盂蘭盆會。依照佛家的說法,農曆七月十五日這天,佛教徒舉行“盂蘭盆法會”供奉佛祖和僧人,濟度六道苦難,以及報謝父母長養慈愛之恩。到了晚上,家家戶戶還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徵著五穀豐登,這叫作“布田”。

文人筆下的中元節盛況

有關中元節的篇章,最有名的要數明代文學家張岱的散文《西湖七月半》。說七月半,月圓之日,最好的是遊湖賞景,但是作者說“一無可看”,原因是人太多!都有哪些人在中元節的晚上出門呢?一是有身份、地位的官僚,一是千金閨秀帶著美貌的家童,一是坊中名妓和廟裡閒僧,一是市井閒人,一是清雅的文士。

傳統節日·中元丨農曆七月十五的習俗和文化

人們或聽戲、或賞月、或會友、或品茗。張岱看夠了人群,邀好友通宵遊湖閒談,最後睡在了十里荷花中。這樣的風雅與我們概念裡的中元節太不一樣了。

西湖七月半,一無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杭人遊湖,巳出酉歸,避月如仇。……

吾輩縱舟,酣睡於十裡荷花之中,香氣拍人,清夢甚愜。

學者夏仁虎先生寫過一組題為

“舊京秋詞”

的詩,其中一首寫蓮花燈:

小隊兒童巷口邀,

紅衣蠟淚夜風搖。

蓮燈似我新詩稿,

明日憑扔樂此宵。

詩後說明:“中元夕,里巷小兒結隊,持蓮燈以嬉。齊歌曰:‘蓮花燈、蓮花燈,今日點了明日扔。’”描繪的正是我們當年過節的情景。

俞平伯先生在

《舊京中元節》

也留下了文字:

中元節夜之蓮燈不論製作精粗,次日必須扔去,雲留則不吉。……若彼時東安市場等處出售之蓮花燈,則五彩斑斕,玲瓏精巧,下垂流蘇,其價有甚穹者,亦只供一夕之玩耳,亦舊俗侈糜之一也。

俞先生又引清朝詩人查初白的詩:

“萬柄紅燈裹綠紗,亭亭輕蓋受風斜;滿城荷葉高錢價,不數中原洗手花。”……荷葉價高以比洛陽紙貴,彼時九城光景之盛可知矣!

鄧雲鄉先生在

《燕京鄉土記》

特別描繪了中元節的蒿子燈:

“青光熒熒,若磷火然。《京都風俗志》所謂‘於暗處如萬點螢光,千里鬼火,亦可觀也。’”

試想在黑黝黝的小四合院中,在飄著夜來香的七月之夜,廊簷下,垂花門邊,甚至在偏僻的小衚衕中,這該是怎樣的情趣呢?其趣味就在“青光熒熒”上。如果在上千支光的電燈照耀下,光同白晝,便索然無味,又哪裡去覓蓮花燈、荷葉燈、蒿子燈的朦朧之美呢?

鄧先生又悵然寫道:

在北京玩過蓮花燈的人,如果客居異地,逢上這樣的節令,哪能不思念這輕盈、美麗、朦朧的蓮花燈呢?……有一年初秋在京,涼得很早,匆匆數日,已過了中元節,不禁想起幼年玩蓮花燈的事來,便寫了一首小詞《念奴嬌》雲:

新涼數日,又匆匆過了,中元佳節。簷下清陰清幾許,樹上月華遲發,院落居鄰,繩床小坐,意趣何幽絕。漸忘漏永,似疑鴛瓦霜潑。

古詩裡的中元

清代文人王凱泰的詩《中元節有感》描寫福建一帶過中元節的習俗:

道場普渡妥幽魂,原有盂蘭古意存。

卻怪紅箋貼門首,肉山酒海慶中元。

清代詩人龐塏的《長安雜興效竹枝體》一詩形象描繪了中元夜兒童持荷葉燈結伴遊樂的情景:

萬樹涼生霜氣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兒競把清荷葉,萬點銀花散火城。

傳統節日·中元丨農曆七月十五的習俗和文化

中元夜

唐丨李郢

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欄邊見月娥。

紅燭影回仙態近,翠環光動見人多。

香飄彩殿凝蘭麝,露繞青衣雜綺羅。

湘水夜空巫峽遠,不知歸路欲如何。

中元夜看月

唐丨羅隱

朦朧南溟月,洶湧出雲濤。

下射長鯨眼,遙分玉兔毫。

勢來牛鬥動,路越宵冥高。

竟夕瞻光影,昂頭把白醪。

中元作

唐丨李商隱

絳節飄颻宮國來,中元朝拜上清回。

羊權須得金條脫,溫嶠終虛玉鏡臺。

曾省驚眠聞雨過,不知迷路為花開。

有娀未抵瀛洲遠,青雀如何鴆鳥媒。

中元節

傳統節日·中元丨農曆七月十五的習俗和文化

中元節,寄託了人們對先人的追念,傳承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從有關中元節的傳說中,可深切體會到中元節的祭祀具有雙重的意義在,一是闡揚懷念祖先的孝道,一是發揚推已及人,樂善好施的義舉,這是很有人情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