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父母掃碼付款的時候,孩子以為手機裡有刷不完的錢……

父母掃碼付款的時候,孩子以為手機裡有刷不完的錢……

(圖文無關)手機支付的便捷性不該成為讓人忘卻“真實金錢”狀態和柴米油鹽重量的因素。合理消費,是生活教會我們的原則,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種責任。(ICphoto/圖)

我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發現並接受父母並不是富翁的事實的?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明白“錢好花錢難掙”的?這並沒有標準答案,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對於錢的正確認知,真的很重要。

一段文字引來網友唏噓:以前,父親顫巍巍掏出口袋裡皺巴巴的鈔票,我們一眼能看出他的窘迫!如今,我們拿出手機掃碼付款的時候,孩子卻以為裡面有用不完的錢……

一些孩子的“現金感”確實比想象得還要淡漠。如此寫實的感慨,記錄了技術對於付款方式的顛覆,也記錄了一份為人父母的常有尷尬。

我很小的時候,就對父親口袋裡的錢充滿著“憐憫”。父親的“錢包”,就是一隻小薄膜口袋,永遠是“癟癟的”。我隨父親進了城,父親掏錢買東西時,由於薄膜口袋疊過幾層,開啟的過程變得緩慢,更顯出把錢花出去的不捨。這是肉眼可見的拮据。這讓我形成了儘量少讓父親掏錢的意識,為了促成這個目標,我的做法是,在大夏天光腳踩著滾燙的馬路撿廢銅爛鐵,以及去田野裡採藥草。我從初中起買了很多文學雜誌,都是用自己苦來的錢付款的。

並非在“憶苦思甜”。任時代如何變化,我們的金錢觀,其實都應該保持某種程度的一致:包容和敬畏父母用血汗換來的收入,知道量入為出、有備無患,建立健康的消費理念。

一些從未掙過錢的青少年,對價格缺乏應有的敏感。他們往往喜歡根據自己的喜好和物品的顏值、品質下單,而不去想昂貴的價格對收入不高的父母意味著什麼。他們並非故意製造這種關於價格、消費的矛盾或代溝,而是在很大程度上,掃碼付款太容易讓人產生一種快感和“有錢任性”的幻覺了。這種快感和幻覺,對經濟能力有限的父母來說,有點殘忍。

要是告訴子女,手機並不是一句“芝麻開門”就能開啟的錢庫,確實會讓一些孩子感到奇怪,但真相必須告訴:謀生不易,體諒父母的缺錢,體諒家庭消費能力的有限性,先從學會“花錢”、學會收斂做起,讓自己在骨感的現實中早點進入狀態。

不管父母的錢是以手汗濡溼的紙幣方式出現,還是以手機裡跳出來的數字方式出現,顯示的都是世間一份辛勞、一份凝重。這些紙幣和數字蘊含的分量,都需要孩子們用心體會。

有一天過街時,聽見一對母子為買鞋而起的小小的爭執。高大魁梧的兒子說該買鞋了,瘦小的母親說“又買鞋”;兒子說都穿了一年了,母親說“我腳上的三年了”……這類爭執,並不只是今天才有。一直以來,父輩和子女在消費觀和金錢觀上總是存在差異。

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花錢空前便利,網路購物、遊戲充值,幾個點選,錢就花出去了,一點回聲都沒有。事實上,很多為人父母者與子女思維都出現了“斷點”。以至於一些更大的問題出現,例如未成年人悄然拿著父母的手機給愛豆或某個主播發紅包、發禮物。有的人甚至製造了巨大的“窟窿”,為本已弱不禁風的家庭帶來了嚴重的財政危機,而父母往往在事情過了好久才突然察覺。

無論是出於為家庭免於麻煩甚至災禍的考慮,還是出於讓孩子正確理解金錢與社會的考慮,都有必要對孩子們進行關於財富觀和消費觀的教育引導。

而如果一些孩子至今還以為父母的手機裡有取之不竭的財富的話,那麼這種教育引導就應該從最基礎的部分開始。這可以有兩種路徑,一是角色互換:讓孩子們以承包家庭一天生活費的方式嘗試定額的手機刷卡消費,讓他們感受到一天只能刷有限的錢過日子的緊張、費力。最近電視劇《砍價女王》很火,要是孩子能有機會體驗砍價,那就更好了。我是一個很少砍價砍起價來也挺羞怯的人,但這部電視劇教育了我們,砍價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教育孩子學會保護私人利益的辦法之一。我聽不少年輕人說過“從不還價”,他們並不知道,有些商家正是衝著這一弱點而對他們實行了殺熟或價格歧視。因此,讓孩子們習慣砍價,實有必要。二是自力掙錢:方式是多樣的,像我那時候上馬路撿東西賣已經有點不現實,但從事有償家務可以有。一些對家庭教育頗有心得的人,有過為子女的家務勞動付費的嘗試,效果是看得見的。只有自己很辛苦掙了錢,才能知道每一分錢都不是大風颳來的,也不是手機下的蛋,才有可能從此尊重父母和自己的勞動報酬,進行合理的支出。

手機支付的便捷性不該成為讓人忘卻“真實金錢”狀態和柴米油鹽重量的因素。合理消費,是生活教會我們的原則,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種責任。我們要把孩子帶成有責任感的一代人,就得避免讓他們先在金錢觀和消費觀上“垮掉”,哪怕變得盲目和輕狂也不宜。“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理應如此:我們掙來的和花走的錢,對得起自己的凡人人設。

(作者系媒體人)

(本文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伍裡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