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更瞭解人性:社會動機之親和動機「心理學了46」

來自一名活色生香的心理諮詢師整理

劉熹微 | No。46

親和是個體害怕孤獨,希望與他人在一起,建立協作和友好聯絡的一種心理傾向。

是人際吸引的最低層次(中間層次是喜歡,最高層次是愛情)。

更瞭解人性:社會動機之親和動機「心理學了46」

親和動機

(affiliative motive):

其核心需求是個人要與他人保持一種溫情、和諧、友好的聯絡。

希望被他人接受和喜歡。

希望脫離會產生人與人之間衝突、分離的情境。

更瞭解人性:社會動機之親和動機「心理學了46」

研究結果沒有顯示出普遍適合親和性比較強的個人從事的職業。

對親和動機比較高的個人有吸引力的活動包括不計較個人角色的參與各種社交性的聚會,如聚餐,結伴逛商店,聊天喝茶等。

他們往往選擇妥協以避免衝突,與朋友分離會讓他們感到傷感。

更瞭解人性:社會動機之親和動機「心理學了46」

一、親和的起源

親和起源於依戀。

嬰兒對父母的出現有積極反應,願意和父母在一起,父母離開會哭鬧,驚恐時會尋找父母,這種親子之間的依戀就是親和在個體生命早期的表現。

更瞭解人性:社會動機之親和動機「心理學了46」

親和需要引起親和動機,而親和動機則導致親和行為。

依戀的產生有先天因素的影響。例如嬰兒的哭和笑都是不經學習就會的本能行為,哭和笑有助於依戀的形成。

同時,父母的出現使嬰兒微笑,停止哭泣,這本身就是一種強化。

更瞭解人性:社會動機之親和動機「心理學了46」

沒有這種強化,嬰兒難以對父母形成強烈的依戀。

因此,可以說某些先天行為模式是依戀的基礎,透過親子間的相互強化,這些模式得以發揮作用。

二、親和的作用

1. 滿足個體的某些社會性需要:

比如交往與溝通的需要、愛的需要。

2. 獲得資訊:

在孤單的環境中,個體獲得的資訊來源很少,會產生不適應和不安全的感覺。親和使個體獲得對其生存和發展有意義的資訊。

3. 減輕心理壓力:

分享快樂,分擔痛苦

4. 避免窘境:

比如學生時代,大家都成群結隊,只有你一個人獨來獨往,人家會說你孤僻、不合群、高傲等等一些負面評價。這種情況下,親和可使個體避免窘境。

三、影響親和的因素

1. 情境因素:

群體在面臨外界壓力的情境下,會產生親和的需要。

比如四川汶川地震的倖存者,由於較長時間的獨處,缺乏親和,容易產生某些心理和精神障礙的症狀。

這也是災後需要心理援助和疏導的一個原因。

2. 情緒因素:

親和與人的情緒狀態有密切關係。

恐懼

是現實危險引起的情緒體驗,恐懼情緒越強烈,親和傾向越明顯;

焦慮

是非現實危險引起的情緒體驗,但焦慮情緒越高,親和傾向越低。

3. 出生順序:

長子、長女恐懼時的合群傾向,要比他們的弟妹們更明顯。

在同一家庭中,親和傾向按出生順序遞減。

這可能是在多子女家庭中,雙親對第一個孩子的關心、照料更多,使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性較大。

擴充套件資料

1949年,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麥克裡蘭在研究中發現,人類的絕大多數社會行為可以由三種社會性動機進行解釋,即成就動機、親和動機和影響力動機。

在不同社會動機的驅動下,人們會自然而然地採取可使自己內心得到最大滿足感的行動。

親和動機較強的人通常向往與他人建立和維持一種溫暖和親密的關係。

他們對自己是否被他人喜歡和接受尤其敏感,特別在意周圍人們的內心感受。

為了避免衝突,改善關係,他們經常妥協。

他們不喜歡強加於人,不願意分離和獨處。

毋庸置疑,親和動機對團隊的維繫、加強組織的凝聚力有著重要的作用。

更瞭解人性:社會動機之親和動機「心理學了46」

但具有過高水平親和動機的CEO,往往因為害怕失去良好的人際關係而回避衝突與競爭,容易過分強調自身與他人的關係,從而在決策時把“維持或改善關係”而不是把CEO不可推脫的“改善績效”作為行為目標,為此影響正常的工作程式,從而常常會讓下屬感覺上級缺乏原則性、公平性和決斷力,往往為了滿足CEO內心的“小和諧”而失去了組織的“大和諧”。

親和動機過強的領導者,通常在分配挑戰性的任務、監督下屬、處理績效不佳的員工、兼併收購、推動組織變革等方面表現不佳。

來自一名活色生香的心理諮詢師整理

劉熹微 | No。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