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愛因斯坦稱為第一定律的“熵增定律”真的就無解嗎?

早在19世紀中,一位名為‘克勞修斯’的德國人,把那些轉化過程中浪費掉,無法再利用的能量定義為“熵”,他認為,在孤立的系統內,能量分子的運動,總是從原來有序的排列狀態逐漸趨向分散和無序。

愛因斯坦稱為第一定律的“熵增定律”真的就無解嗎?

他認為,在一個封閉的系統內,溫度從高溫走向低溫,有序走向無序,如果沒有外界向此輸送能量的話,混亂度會越來越大,並且這是不可逆的。

當系統內能量分子從有序逐漸趁向無序的過程中,“熵”是增加的,當上在一個封閉的系統內達到最大值時,系統就會處於一種能量守恆狀態,後來,這個概念被稱為熱力學第二定律。

愛因斯坦稱為第一定律的“熵增定律”真的就無解嗎?

比如,剛開始的時候,我們會把房間收拾的很乾淨,可是幾天後就會發現,房間亂成一團;這是有史以來,令人類越瞭解越絕望的物理定律,

有的科學人員甚至沮喪的聲稱,寧願沒發現它。

愛因斯坦稱它為“科學的第一法則”,按照“熵增定律”,一切事物都是從有序走向無序的,也就是說,過去和未來是有差別的,過去更加有序,而將來會更加無序。

愛因斯坦稱為第一定律的“熵增定律”真的就無解嗎?

我們的生命也是如此,當一個生命誕生的時刻,也是她“熵增”開始的時刻。

再比如,為了讓地球上的交通更有序,出行更便捷,我們修建了公路,發明了汽車,但卻又汙染了地球的環境,所以從更大的宏觀角度來看,這就是讓科學家絕望的“熵增定律”。

“熵”接受了萬物演化的終極法則,暗示著人類終將走向滅亡,宇宙也是如此,但絕望之中,仍存在一絲的希望。

愛因斯坦稱為第一定律的“熵增定律”真的就無解嗎?

其實整個宇宙一直在“熵”,但仍然可以實現小範圍的機率事件,我們無法改變所有事物走向毀滅的結局,但是可以推遲這一天的到來。

1943年,偉大的物理學家薛定鄂提出,生命以“負熵”為生,人活著就是為了對抗“熵增定律”,那如何改變並去對抗“熵增”呢?

愛因斯坦稱為第一定律的“熵增定律”真的就無解嗎?

那就是生命活力,

薛定諤

將生命活力成為“負熵”,它能使自然萬物與熱力學的“熵增”反向運動,那生命活力到底是什麼?

其實從出生的那刻起,就已經開始了對抗“熵增”的宿命,我們不斷吸收物質能量,不斷學習獲取資訊,不斷調整心態,這些都屬於生命活力,持續做這些事的時候,就會呈現出“熵減”的效果。

愛因斯坦稱為第一定律的“熵增定律”真的就無解嗎?

而我們吃喝、呼吸所產生的能量,都是為了對抗“熵增”,也就是說,人自始至終都在對抗死亡,只能儘可能減慢“熵”的速度,卻無法讓它徹底停下來。

當“熵”達到某一臨界點時,生命也就來到了終點,通俗的講,“熵”就是物理學家心目中無比堅定的信仰。

愛因斯坦稱為第一定律的“熵增定律”真的就無解嗎?

隨著人類認知的不斷提高,牛頓力學可能不對,相對論可能不對,量子力學也可能不對,而“熵增定律”卻是永恆的。

太陽會變得無比巨大,大到覆蓋地平線,而太陽生命的最後階段,將會變成一個紅巨星,如此以來,我們的星球很難倖存下來,再之後,太陽最終會變成一顆白矮星,亮度不足現在的百萬分之一。

愛因斯坦稱為第一定律的“熵增定律”真的就無解嗎?

而宇宙世界,所有恆星都會和太陽一樣,命運就是消亡,這也是“熵增”最深遠的影響,因為我們居住的這個結構化宇宙,以及周圍所以的星系、行星、恆星,都不可能永遠存在。

即使我們一直在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可生命的終點卻依然是不可逆轉的,

能做的就是在短暫“生命之熵”的變化中,釋放出有益的能量,以供其他生命繼續探索,所以這個過程就是能量吸收、加工、釋放的過程。

意義就是吸收的能量是什麼,釋放的能量又是什麼。

愛因斯坦稱為第一定律的“熵增定律”真的就無解嗎?

自然界中,弱小的生命就是依靠相互作用產生能量,才得以倖存下來,所以生命既是吸收,也是奉獻。

人類活著又有什麼意義呢?

事實上,對宇宙來講,人類的存在確實沒有任何意義,對於我們本身而言,只要你存在,那就是有意義的,父母給予了我們生命,妻子與孩子節約了我的世界,這便是“負熵”。

生如螻蟻,當立鴻鵠之志;命如紙薄,當有不屈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