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入圈第N天(第5期):干預前必修課,先給自閉分個類!

以感受說話,用心去體會!

嗨!大家好,我是少年的名字,一個每日熬夜還依然拖更的混元形意太極門大師~

入圈第N天(第5期):干預前必修課,先給自閉分個類!

這期拖更又讓大家久等了,原因是我前不久給券商做的影片獲獎了。萬萬沒想到甲方是有備而來,左手拿著影片去北京表演,右手就甩給我一個編輯小學生金融教材的新活。我大意了啊,沒有閃~

雖然平時一直抱怨工作忙,但想著做完這個專案可以攥錢買臺可以剪影片的新電腦,之後可以給大家帶來更直觀的影片說明,所以再累也逃不過真香定律~謝謝甲方爸爸!

入圈第N天(第5期):干預前必修課,先給自閉分個類!

賺錢養家也沒辦法,這段時間更新頻率得放慢些,估計下期還得拖更,因為除了編輯教材,下個月外婆落葬我還要去趟鄉下,希望到時候別隔離14天。所以這次更新真的是擠時間出來肝的,請用點贊和轉發給我點鼓勵好嗎?

回到主題,前面幾期我分析了診斷、量表和報告。按照步驟,下一步就該進入干預環節了,但在此之前有件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

要給孩子的自閉症分個類,從而選擇正確的干預方向。

入圈第N天(第5期):干預前必修課,先給自閉分個類!

只有ABA對自閉症有效

干預要找專業機構

感統是自閉症的核心

自閉症核心問題是社交

VS

ABA會把孩子教刻板

家庭陪伴比機構重要

感統都是騙人的

自理能力是干預目標

上面這些相互矛盾的觀點,你是不是都見過?

其實問題不在觀點對與不對,而是為什麼大眾對於自閉症的觀點會如此分裂?

我的答案是:

行業普遍沒意識到自閉症是存在分類的。

上一期文章中,我講述了自閉特質發展成自閉症(非穩態)的四類主要原因:

低重典

:智力低下(為主因),疊加自閉特質

高重典

:自閉特質過重(或伴有嚴重多動症)以至自身難以克服

邏輯思維切換障礙

:成年後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無法獲得平衡

緊張症

:受驚嚇後導致的功能性倒退

其中,邏輯思維切換障礙和緊張症都受到後天因素的影響。也就是說,

自閉症從先天的差異主要分為

低重典和高重典兩大類

。如果不理解,日本的東田直樹就是典型的高重典,秋爸的寶寶貝貝則是典型的低重典,網上可以找到相應的影片資料,大家可以自行比對,你們會發現同為自閉症,兩者卻存在巨大的差異。

高重典

低重典

存在著本質的不同,但在診斷與干預過程中,各界缺乏對這一差異的深刻認識。很多缺乏足夠經驗的家長,會認為對自己孩子有效的方法對別人也有效,這才是造成各方觀點分裂的原因。

此前我解釋過,自閉症不是一種疾病,而是一種偏離,且這一觀點正越來越多地被業內所認同。如果你仔細觀察,你會發現身邊有很多帶有自閉特質的成年人,如果不理解的話,可以看看我之前關於成年自閉特質攜帶者的文章。

但為什麼他們沒有發展成自閉症呢?這裡我用一個圖解幫助大家其中的原委。

入圈第N天(第5期):干預前必修課,先給自閉分個類!

▲ 自閉症及穩態分佈

如圖所示,自閉特質攜帶者其實是個很大的人群。其中真正會發展成為自閉症的,主要由智力低下或自閉特質過重兩種情況構成。(這個說法僅限經典自閉症,不包括併發其他基因缺陷)據我觀察,低重典、高重典和穩態的佔比非常符合正態分佈規律,呈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球狀。

早期研究時,低重典與高重典都有明顯無法融入社會的行為特徵,他們才是嚴格意義上的

自閉症

,而那些可以融入社會的穩態,會被當成普通人所忽略。根據我的觀察,真正的自閉症人群(非穩態)佔所有自閉特質攜帶者的大約10~15%。

圖形中間深灰色區域的就是

穩態

,由於這部分人可以融入社會,長久以來一直被醫學界忽略,所以除了阿斯伯格因為自閉特質較為明顯被發現外,佔比最高的高功能卻少被研究,我稱呼穩態為“

沉默的自閉特質攜帶者

”。

穩態是自閉特質融入社會的理想狀態。上圖中無法展示的是在穩態與非穩態的交界處,存在很模糊的邊緣地帶,某些特質過重就可能導致他們失去穩態。這裡推薦大家去看一個紀錄片《我=≠≈自閉症》,三個男孩中前兩位,張默飛與歐雲鶴就是邊緣的自閉症狀態。

張默飛是三人中整體情況最好的,影片開始幾乎看不出問題。隨著採訪的深入,你會發現張默飛突然不合時宜地把話題轉移到黑色筆勾線規則,並陷入自顧自地語言描述。這裡我的分析是,交談中他感到壓力,於是大腦強烈暗示他轉移話題,透過場景重現與檔案式思維,然後透過回聲語言描述曾經發生的事情,強行把話題引到自己感興趣的舒適區。

入圈第N天(第5期):干預前必修課,先給自閉分個類!

▲ 張默飛

第二個主角歐雲鶴,我找到了他的後續報道,他考上了大學,但因為情緒問題求職四處碰壁。他的眼神較張默飛更差一些,畏懼與人對視,眼睛始終看向空的地方。張默飛和歐雲鶴距離穩態僅一步之遙。如果張默飛能管住自己的嘴,歐雲鶴能管理好情緒,就可以實現社會隱藏,但問題就在他們控制不住。他們都在穩態的邊緣,張默飛更接近一些。

入圈第N天(第5期):干預前必修課,先給自閉分個類!

▲ 歐雲鶴

翰林是三人中自閉特質偏重的,可以注意到他手指有自我激勵的動作,身體也不協調,並不屬於穩態。其實從他打字可以看出他的智力並不錯,沒出語言除了不輕的自閉特質外,應該也與家庭環境有關。

入圈第N天(第5期):干預前必修課,先給自閉分個類!

▲ 翰林

瞭解了自閉症存在模糊的邊緣地帶,下圖也就解釋了近年來自閉症發病率逐年升高的根本原因。

入圈第N天(第5期):干預前必修課,先給自閉分個類!

▲ 現行自閉症診斷標準下的診斷現狀

隨著全社會對自閉症的理解越來越深,

診斷標準不斷下沉,導致越來越多的的邊緣穩態被發現,並劃歸到自閉症譜系障礙中。

鄒小兵早在幾年前就表示:雖然這幾年自閉症發生率越來越高,但重度的自閉症卻始終維持在穩定的總量上,並沒隨著自閉症發生率變高而變高。

所以近年來自閉症診斷越來越多,不是因為發病越來越多,而是標準越來越嚴了,早年那些沒有被診斷出自閉症的孩子,放到今天也可能被診斷為自閉症譜系障礙。

今年的世界自閉症日,美國CDC給出的美國本土自閉症發生率是1/56,很多人感到恐慌,但這裡我反問一個問題:按CDC的資料,是不是在美國每56個人中就有一個生活不能自理呢?這個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據我的觀察,目前國內自閉特質發生率大約在1/30左右,所以未來美國CDC的資料還會逐年增長。家長根本不用緊張,這是自閉症診斷標準下沉的必然結果。

自閉症的分類干預

在干預的方向上,家長先要對孩子處於哪種狀態要有客觀的認識。由於這個階段家長對於孩子的預期存在不確定性,大致可分為趨向低重典、趨向高重典、趨向穩態三個方向,干預的重點各有不同。

趨向低重典

低重典的主要問題是理解力不足。當理解力不足時,他們對學習新生事物缺乏興趣,疊加可控偏好會使得興趣越來越狹隘,自我刺激愈發頻繁。隨著身體的成長,體內激素水平的變化,如果放任不管,他們會變得愈發具有攻擊性。

如果發現孩子學東西慢,心智明顯落後,久久未出語言,且沒有表現出突出的記憶力,就要做好這方面的心理準備。特別注意是,如果孩子機械記憶好,則孩子的智力未必低,這有可能是邏輯思維切換遲滯造成的,相關知識可以去翻我以前的文章深入瞭解,如果機械記憶和學習能力都差就大事不妙了。

針對趨向低重典的孩子,提高認知水平是當務之急,ABA的DTT目前是所有干預手段中提升認知最高效的手段。一部分趨向穩態存在早期落後的孩子,也可以使用DTT,因為它的短期效果非常好。

ABA在圈記憶體在負面口碑,因為它的底層邏輯是透過建立應激反應,讓孩子機械化地完成任務,所以被家長稱為“訓小狗”。對於這個觀點,我們需要客觀認識。

低重典的孩子生活上容易受到“斷片”機制的影響,不理解的去看以前的文章,這會打斷孩子正在做的事情,所以透過ABA干預,幫助孩子形成一套技能化的肌肉記憶,是非常具有針對性的。以燒飯為例,一個低重典的孩子按步驟完成淘米,放水,放入電飯煲燒煮,形成一整套肌肉記憶,避免被斷片機制干擾打斷,對形成基本的自理能力非常重要,這也是ABA所擅長的。

ABA號稱自己是唯一證明對所有自閉症都有效的原因,就是因為目前低重典的干預只有ABA的是有效的。

趨向高重典

與低重典相反,趨向高重典的孩子,他們智力線上,認知沒問題,困擾他們的主要是自閉特質過重帶來的感官偏離。所以這裡針對網上說“提升認知是自閉症干預的關鍵”的說法進行批駁,說明他不理解自閉症的差異性。舉個例子,張默飛與歐雲鶴就是趨向高重典,他們目前無法融入社會,看過影片你認為是認知不足造成的嗎?

趨向高重典的孩子往往不喜歡DTT這種機械的教學方式,他們的領悟力很高,幾次重複後就會厭倦,所以針對趨向高重典的孩子需要採用另一條幹預邏輯。

趨向高重典的問題具體體現在

前期興趣狹隘

後期缺乏規則感與情緒控制能力

,所以他們的干預分為兩個階段:

前放後收

,主要針對兩類情況,一是興趣狹隘,僅對特定事物深度痴迷且難以自拔;二是動機薄弱,對於什麼都缺乏興趣。針對這兩類情況,需要使用早丹或PCI的理念進行干預,從孩子的動機出發,順勢講述知識點並拓展其他興趣。同時,平時多帶孩子外出接觸各種新鮮事物。

當孩子的興趣被延展開,興趣狹隘會得到改善,孩子會表現出更主動的社交行為。然而早丹推薦適用於5歲以前,因為5歲後,社會對孩子的要求更多來自集體行為,具體表現就是遵守上課的課堂紀律。

,因為自閉特質本身具有無視環境,對別人的感受不敏感的特點,使得他們更容易無視規則。如果早期透過早丹進行干預,由於早丹是鼓勵孩子釋放動機的,這種干預方式缺乏約束性,後期容易放大孩子缺乏規則感的問題。

針對規則感的干預,我目前會推薦PRT,這裡並不是說其他的干預手段無效,而是因為針對規則性干預的體系非常少。PRT是ABA的一種分支,它更強調真實場景下對行為的引導和訓練。這是說一下,早丹最初是從ABA的輔助、強化概念發展而來的,而PRT則是ABA發展到後期,吸收了早丹、地板時光的優點,改良後的干預手段。

所以單純的反對ABA,我是不認同的,畢竟早丹也是源自ABA的。同時,ABA也並不適用於所有自閉症孩子的干預。只有先釐清孩子屬於哪一種狀況,才能針對性地使用干預技巧。

其實我對高重典傾向的孩子是有自己理解的,我建議利用自閉症的特質去克服孩子規則感的問題。但這期主題還是區分干預方向,我就先放一下自己的截圖,後期會詳細地分析我方法的底層邏輯。

入圈第N天(第5期):干預前必修課,先給自閉分個類!

至於情緒問題,目前我只知道一種干預方式,那就是孩子大了以後故意觸發他的情緒崩潰,實現對外部刺激的鈍化。情緒問題主要是靠孩子的自我克服,改善並不容易,因為我接觸過不少成年的自閉特質攜帶者,平靜的時候大家都會覺得他們很佛系,一旦鬧起情緒十頭牛都拉不住。

有讀者問我如何判斷自閉特質過重?感統失調兩項以向上,或伴有多動或情緒問題就是算趨向高重典。對感統失調兩項以向上不理解的,還是去翻我以前的文章,阿斯伯格的自閉特質大部分是兩項,他們在規則感和情緒控制問題上起碼有一項存在問題。

趨向穩態

我想問你一個問題,是不是自閉症都需要干預?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要明確自閉特質是一種遺傳特質,閉娃幾乎都能找到那個帶特質的家長。我們這輩家長在小的時候是沒有自閉這個概念的,所以我們幾乎都是自然成長,然後結婚生子才有了下一代。

那麼答案就在裡面,並不是所有自閉特質都需要干預,很多人成年後只是顯得有點古怪孤僻,但也能融入社會。關鍵是當時有適合的環境,因為我們小時候鄰居都認識,很多孩子處於放養狀態,趨於穩態的孩子就有機會接觸學習他人的社交,這是非常好的融合環境。但如今的社會都是小門小戶,孩子過度保護,鄰居彼此不認識,這些是與過去環境不能比的。

所以針對趨向穩態,我不認為需要高強度的干預。如果家長覺得早期存在能力或動機不足,建議使用比較溫和早丹或PCI進行干預,或是找固定的同齡玩伴長期融合,目前來看都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我本人就是穩態,也接觸過很多穩態的成年人,對穩態的感受有比較深刻的認識。關於穩態的干預與教育,後續在我會在《穩態的成長之路》系列做更深度的分析。

寫在最後

不知不覺,這篇又超長了。

這期的重點還是讓家長意識到自閉特質的分類,不同分類的孩子需要不同的干預方向和目標。

所以干預方面我只說了個大概,後續我會展開做深入分析。文章中沒有提到的干預體系並不代表它們沒有效果,只是我的精力有限,瞭解還不夠深入所以不敢妄言,比如有了解結構化的朋友可以給我分享下你的理解。

我在圈子裡的這幾年,看到過各種矛盾的觀點,除了我講的業界不理解自閉症的底層邏輯外,還有很多家長的心理因素造成的認知偏差。所以下一期,我會延續這一期主題,講講家長的心理狀態,對自閉症判斷與干預的影響。

甲方爸爸的專案目前還在緊張製作中,下一期多數也難逃拖更的宿命,望大家理解。這次專案的收入將會全部砸在電腦配置上,好把下方B站號給填上,所以給我加個油吧!

讀星星的少年

知乎號:讀星星的少年

貼吧號:少年的名字

B站號:待定

入圈第N天(第5期):干預前必修課,先給自閉分個類!

入圈第N天(第5期):干預前必修課,先給自閉分個類!

球分享

入圈第N天(第5期):干預前必修課,先給自閉分個類!

球點贊

入圈第N天(第5期):干預前必修課,先給自閉分個類!

球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