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華為天才少年火了:從小“被管”和“沒被管”的孩子,將擁有兩種人生

好的父母,既不是把撒手不管當成靜待花開,

也不是把過度付出當成控制孩子的籌碼。

而是懂得“放養”的藝術,

放的是思想,養的是習慣。

看似“懶得管”的背後,

是知己知彼的胸有成竹。

——凱叔

文 | 黃玉嬌

最近,又一位“華為少年”火了,

在B站影片裡,他展示了自己造的一隻鋼鐵俠的機械臂——Dummy。

他在廁所遠端展示瞭如何給一顆葡萄完美地縫針,引發全屏震呼。

他不僅是華為公司以200萬年薪收入“天才計劃”的學霸,

還是B站上走紅多年的大神。

他熱愛科技。

騎腳踏車不小心摔倒了,

就動手把腳踏車改裝成自動駕駛;

花三個月時間,做了一臺硬幣大小的智慧小電視;

除了搞學術、玩發明,畫畫、彈吉他、剪影片等樣樣會。

華為天才少年火了:從小“被管”和“沒被管”的孩子,將擁有兩種人生

他就是網友口中“除了生孩子什麼都會”的“複合型天才”——稚暉君。

你恐怕想不到,

這樣的天才,竟然出生在一個非常普通的廚師家庭。

而他的父母,最值得人稱讚的教育方式,就是“不管”。

華為天才少年火了:從小“被管”和“沒被管”的孩子,將擁有兩種人生

他的父母真的是“不管”嗎?

是,也不是。

管的是方向

夠尊重才夠有動力

父母對稚暉君的教育只有一條大原則——

保證成績,除此之外,兒子愛幹嘛幹嘛,父母都不會干涉。

稚暉君喜歡研究電器,

家裡的收音機、電視、鐘錶,

在他的“魔爪”之下,四分五裂。

父母沒有過多責備,

只是特意找了些舊家電給他拆,

以減少經濟損失。

高中畢業那年,

稚暉君想去深圳打工,父母也沒反對,

他在深圳當了一個月的流水線工人,

用賺到的工資買了一臺智慧手機。

至於選專業,父母更是隨兒子的興趣,

對兒子的要求只是——有點出息就行!

看到這樣的天才,你或許會疑惑:

我家孩子每天管,

但怎麼還是這麼不自律、不懂事呢?

其實,稚暉君口中所有那些“我爸媽不管”,

都是一種父母對孩子的尊重,

尊重孩子以自己的方式成長。

正是這種寬鬆自由的成長環境,讓稚暉君保留了對科學最本能的興趣和求知慾。

作家劉墉的兒子劉軒,

在中學時代厭學,

把考過零分的賽車手舒馬赫當成自己的偶像,

性格叛逆,學習成績一塌糊塗。

華為天才少年火了:從小“被管”和“沒被管”的孩子,將擁有兩種人生

劉墉和兒子約定,

如果兒子也能考零分,

並且遵守考卷不留著題目不做的規則,

他就不再幹涉兒子的學業。

兒子正處於青春期,總是想和父母對著幹。

於是,他很高興地接受了這個約定。

他以為考零分很簡單,

卻發現原來即使亂蒙,

也不可能全部蒙錯。

一年後,劉軒終於考出了零分的成績,

因為試卷上所有的題目他都會做,

知道要選哪個答案才是錯誤的。

這個時候,他也終於明白了父親的苦心。

最後,劉軒考上了哈佛大學,

成了著名主持人、作家。

每個孩子身上,都有著無窮的潛力,

只要家長不強勢逼迫,

而是用“謀略”點燃孩子的興趣,

就能幫孩子找到持久的內驅力。

從劉墉和劉軒“考零分”的約定中,

可以看出劉墉獨特的“育兒智慧”,

看似“放任不管”,實則運籌帷幄。

首先,他充分了解自家孩子的性格。

在與兒子談話之前,

劉墉不僅瞭解兒子的愛好和偶像,

也清楚兒子不服輸、能堅持的性格,

才想出以“考零分”激勵兒子努力學習的妙招。

華為天才少年火了:從小“被管”和“沒被管”的孩子,將擁有兩種人生

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性格特點,

家長只有花時間瞭解自己的孩子,

才能找到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

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他給予了孩子充分的尊重。

一個正在求學的少年,

夢想著成為舒馬赫一樣的賽車手,

也許很多家長都無法接受,

劉墉卻“反其道而行之”,

以這個“理想”和“偶像”為藥引,

治好了兒子的“厭學”症。

有調查顯示,每天放學回家,孩子最討厭聽的話就是:

“趕緊去做作業!。”

這種命令式的溝通,會讓孩子產生牴觸心理。

可以給他幾個選擇:

“你是想先看動畫片,還是先寫作業呢?”

以退為進,把主動權交給他,

被充分尊重的孩子,學習主動性會更強。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最忌諱的,

就是站在孩子的對立面,貶低孩子的喜好,

要學會做孩子成長路上的“戰友”,而不是敵人。

最後,他懂得等待和鼓勵。

在劉軒“向零分衝刺”的一年裡,

劉墉一直關注著兒子的學習情況,

給兒子足夠的時間去努力、去改變。

孩子考了90分,不要把注意力只放在扣掉的10分上。

而是先關注到他進步的地方:

“寶貝你真棒,比上次多考了10分呢。”

不斷鞏固孩子的成就感,他才能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華為天才少年火了:從小“被管”和“沒被管”的孩子,將擁有兩種人生

教育孩子是一個漫長又浩大的工程,

剋制住急躁、焦慮的情緒,

學會淡定地掌舵,

是有智慧地“懶”的一個心理素質。

他自己去摸索,才能真正找到自己內心的火焰。

華為天才少年火了:從小“被管”和“沒被管”的孩子,將擁有兩種人生

管的是習慣

“自由”的孩子更自覺

每年高考成績出榜,

各地的狀元們總是格外矚目,

他們的家庭教育,更是讓人關注。

重慶市理科狀元謝欣穎,高考成績726分,

她平時的良好學習習慣,連班主任都佩服。

而謝欣穎的父親卻說,

學習上主要靠孩子自覺,

他們只是小時候就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

華為天才少年火了:從小“被管”和“沒被管”的孩子,將擁有兩種人生

從小培養學習習慣,

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不容易。

光是“陪孩子寫作業”這件小事情,就難倒了無數家長。

其實,沒有天生不愛學習的孩子,

有時候,恰恰是家長跟得太緊,做得太多,

反而剝奪了孩子最原始的求知慾。

教育家尹建莉在《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一書中說道:

在缺少自由的家庭生活中,你的孩子應該會變得越來越聽話,

但你不要指望你的孩子將來比你強,他的幸福感絕不會比你多。

華為天才少年火了:從小“被管”和“沒被管”的孩子,將擁有兩種人生

想讓孩子養成生活獨立、學習自覺的好習慣,

並不是靠家長的權威來發號施令,

或者制定紛繁複雜的規矩來約束孩子,

而是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生活中,很多媽媽從孩子睜開眼睛那一刻,

就開啟“催促+嘮叨”的模式,

催起床、催刷牙,催吃飯,

孩子放學回家,又開始催作業、催睡覺。

家長不妨改變下自己的說話方式。

華為天才少年火了:從小“被管”和“沒被管”的孩子,將擁有兩種人生

孩子學會自己吃飯了,但是很磨蹭,而且還總是撒掉飯菜。不要把注意力放在他不小心撒在桌子上的飯菜,而是鼓勵他:“寶貝真棒,會自己吃飯了,不過下次不用把飯菜分給桌子啦!”

用簡要的提醒和溫和的建議,代替無休止的催促和嘮叨,並讓他下一次繼續嘗試。

父母還可以使用工具幫助孩子管理自己的生活。

離開了家長的嘮叨與催促,

孩子可能一時間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

這個時候,家長可以指導孩子,

學會安排自己的生活。

比如,教孩子養成“列計劃”的習慣。

不要小看“列計劃”這個小習慣,

列好的計劃,就是許下的承諾。

孩子雖小,也會重視自己的承諾,

想要完成計劃好的任務。

華為天才少年火了:從小“被管”和“沒被管”的孩子,將擁有兩種人生

比如,藉助鬧鈴、計時器等工具,

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

讓孩子對做什麼事該用多少時間心中有數。

因為,多給孩子一點耐心,

他會慢慢形成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的內在節奏。

當孩子不願意聽父母的意見時,

不妨“佛系”一點,給孩子犯錯的自由,

也不急著為他“收拾殘局”,

而是讓孩子自己承擔後果。

孩子的成長,本來就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

從犯錯的結果中吸取教訓,

在吃虧的過程中獲得經驗。

華為天才少年火了:從小“被管”和“沒被管”的孩子,將擁有兩種人生

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意識和熱愛,

也必須靠他一點點去嘗試、去感受,

沒有任何人可以替代。

華為天才少年火了:從小“被管”和“沒被管”的孩子,將擁有兩種人生

管的是“後盾”

得體退出才能成就獨立

真人秀節目《做家務的男人》第一季中,

魏大勳父子的一次談心,特別讓人感慨。

魏大勳成年以後,父母一直跟他住在一起。

母親在生活上精心照顧他,父親也愛“黏”著他。

魏大勳有一次對父親說:

“你每天跟我這麼走,總不是個事。”

父親的回答卻讓他覺得可怕:

“爸爸就是跟著兒子走嘛,不跟著也沒意思啊。”

他後來又找爸爸談心,直截了當地告訴爸爸:

“你的有意思沒意思,跟我沒有太大的關係,

我沒有辦法保證你的人生一直有意思,

你得自己去找你自己的快樂。”

魏大勳的這番言論,可謂“人間清醒”,

既讓父母停止了過分的付出,

又為自己爭取了獨立的空間。

很多父母能夠在孩子幼年的時候,

給予無微不至的愛和照顧,

卻難以做到在孩子成年時,

及時退出他的生活。

著名心理學家西爾維亞所說:

“這世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目的,

只有一種愛指向分離,

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華為天才少年火了:從小“被管”和“沒被管”的孩子,將擁有兩種人生

行為上,

減少對孩子生活的“包辦”,

態度上,

忍住對孩子的指指點點,

思想上,

知道在孩子心中的位置,將被朋友、愛人所替代。

而退出孩子生活的父母,

又該怎麼做呢?

首先,經營好自己的生活。

這些年,為了孩子放棄掉的興趣愛好,

不妨再重新拾起來,

約上三五好友,打打球、爬爬山,

獨處的時候,看看書、彈彈琴。

其次,和孩子保持親密有間的距離。

作為父母,可以盡情表達對孩子的愛和思念,

遇到困難時,也可以理直氣壯地找孩子幫忙,

但是請記住,

尊重成年孩子選擇生活的權利,

不對他的生活指指點點,

才是父母最高階的自律。

最後,做孩子堅強的後盾。

電視劇《三十而立》的結尾,

顧佳和父親的一段對話特別感人。

顧佳經歷了婚變、破產等一系列變故,

顧爸耐心地開導顧佳,還特別囑咐她:

“挺直腰桿過日子,你爸爸在養老院這邊,還沒死呢!有什麼事,有你爸爸呢!”

正是顧爸的擔當,給了顧佳前進的勇氣,

讓她迅速處理好眼前的爛攤子,回到老家重新創業。

父母得體的退出,但卻永遠都在,

孩子就有了成長的可能。

真正的不管

是一種“放養”的智慧

最好的教育不是嚴加管教,

而是一種“放養”的智慧。

華為天才少年火了:從小“被管”和“沒被管”的孩子,將擁有兩種人生

以身作則,才能給予內驅力。

當你專注於自己的提升時,

即使不再逼著孩子成才,

不再要求他達到什麼目標,

孩子也會把你當成榜樣,

努力向你看齊。

華為天才少年火了:從小“被管”和“沒被管”的孩子,將擁有兩種人生

知己知彼,才能有的放矢。

不把撒手不管當成靜待花開,

也不把過度付出當成控制孩子的籌碼。

給孩子的思想以空間,但要注意培養孩子的習慣。

看似“不太管”的背後,

是知己知彼的胸有成竹。

好的親子關係,

並不是像樹與藤蔓那樣的互相糾纏,

而是相互攙扶,並肩前行。

育兒路上,

父母適時的放手,

是幫助孩子挖掘內在的無限潛能,

給孩子的未來,

披上獨立和勇敢的鎧甲。

—— End ——

作者:黃玉嬌。專注婚姻、育兒類文章,讓您在婚姻、育兒路上少走彎路。部分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遇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絡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