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養娃10多年後,我終於明白了“3歲定80”背後的真相

一個閨蜜最近來諮詢我,5歲的兒子越來越叛逆,不管說什麼都不聽。親子關係再也不復之前的親密,讓她非常手足無措。

養娃10多年後,我終於明白了“3歲定80”背後的真相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孩子不僅會叛逆,還會出現討好、驕縱、自卑……孩子的性格脾氣,到底是被什麼影響著的呢?

今天我就想跟大家一起聊一聊,影響孩子性格的一個主要因素——父母的

“生活態度取向”

。在父母與孩子的互動中,父母自己的“生活態度取向”,影響和塑造著孩子的性格形成。

1

4種“生活態度取向”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什麼是生活態度取向。

簡·尼爾森博士在其著作《正面管教》中,這樣寫到:

我們從孩提時代開始,就積累著大量的潛意識的決定,成年後這些決定就形成了我們遇事時的選擇、決定和行為,形成了我們的性格,也就是生活態度取向。

中國有句俗語叫:三歲定八十,也是這個意思。

其中“三歲”,是一個年齡段(3~7歲),而人的性格定型,就在兒童的3~7歲。在這個年齡段打下的基礎,會影響其一生的發展。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會對孩子性格的形成產生極大的影響。

有些父母可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生活態度取向”,但確實存在,並和養育風格關係密切。

《正面管教》一書中將基本生活態度取向分為4種類型:

安逸型、控制型、取悅型、力爭優秀型

需要注意的是,這四種生活態度取向在我們的身上不是單一存在的。

在不同的場景、條件、情形中,我們會採取不同的“取向”,其中我們在感受到壓力、緊張或者不安全狀態時,選擇的基本取向,被稱為“主要生活態度取向”。

有人會說吵架見人品,當人在“受到攻擊”時做出的反應,才是這個人真正的模樣。同樣的,當我們在感受到壓力、緊張時,所採取的“取向”更能反映出我們自己。

養娃10多年後,我終於明白了“3歲定80”背後的真相

2

不同“取向”的優缺點

及如何改進

四種“生活態度取向”各有優缺點,這些優缺點都在影響著我們的行為和教育結果。

如果行為不當,則會造成一定的養育缺陷,與我們的養育初衷背道而馳。

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四種“生活態度取向”:

①安逸型:

舉例:A媽媽覺得每天早上讓孩子都必須喝牛奶太麻煩了,她也不願意每天起床為了一杯牛奶就和孩子鬧不愉快,孩子不喝就不喝吧,今天只要能攝入足夠的蛋白質或者另找時間讓孩子喝了就好。

這就是安逸型取向的表現之一,不喜歡衝突和壓力,儘量避免讓自己感到不舒服的狀況發生。

其養育優勢,就是孩子對一些事情能夠看得開,性格隨和,會受到大家的喜愛。

我們都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有個小女孩,成績在班級只是中游,各類獎項也沒有她的份,但是小姑娘一點都不在意,反而在班級“最喜歡的朋友”評比中,她獲得了全票。

可由於安逸型的父母不喜歡壓力和情感上的痛苦,因此在與孩子意見不一時,通常會選擇妥協,而一味地妥協則會把孩子慣壞,養成孩子驕縱的性格,也會出現索求無度的情況。

改進建議:

首先要教會孩子生活技能;其次要和孩子一起制定規則,做出獎懲制度,一旦規則制定好,就要嚴格執行,並讓他們體驗選擇所帶來的自然結果。

②控制型:

舉例:B媽媽覺得,我規定了孩子早上必須喝牛奶,孩子就得每天早上都喝。

從起床→吃飯→學習→睡覺,父母把孩子的一天安排得明明白白,井然有序,認為這樣,孩子就會在長期中養成自律的習慣,能夠合理安排時間和事情,並且尊重規則。

但控制型的父母更容易出現養育缺陷或者養育偏差的情況。

每天被父母安排生活起居和學習,孩子會覺得沒有自主權,當孩子到達一定階段的時候就會開始反抗,比如拖延、打遊戲、不聽父母的話;而如果父母的控制慾過剩,孩子無法反抗,就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透過“討好”父母,來獲得關注和安全感。

改進建議:

家長要學會適當放手,和孩子一起做決定,讓孩子參與進來,給孩子提供一定的選擇項,這樣,孩子會感覺自己有自主權,能夠得到尊重,有成就感。

養娃10多年後,我終於明白了“3歲定80”背後的真相

③取悅型:

舉例:C媽媽則在孩子不想喝牛奶的時候,選擇哄著孩子,先讓孩子高興,從而讓孩子把牛奶喝掉。

取悅型的人,透過讓做讓別人高興的事情,來避免壓力,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一種換位思考,會讓孩子學會友善,體諒別人,待人接物也會更關注別人感受,為人有禮謙和。

而一味取悅別人的話,會出現逆來順受的情況;如果對方不領情時,還會感到沮喪或者憤怒,嚴重一點的,會激發逆反心理,選擇報復。

改進建議:

首先,也是要和孩子一起制定規則,並嚴格執行;要教孩子真誠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情緒,不必為了獲得別人的好感而委屈自己;要學會正確的給予和接受,達到平等的一種交往狀態;父母也可以多進行啟發式提問,例如:現在xxx時候了,該做什麼事情了呀?孩子們就會自覺去做應該做的事情。

④力爭優秀型:

舉例:D媽媽覺得,讓孩子早上喝牛奶是“正確”的事情,喝牛奶可以補充鈣元素,如果孩子不想吃,就會透過“說教”的方式讓孩子相信喝牛奶對自己身體好。

父母如果的是力爭優秀型,通常情況下,父母本人就是一直在追求自己認為“正確”並一直力求把事情做到“最好”,而這種行為會為孩子樹立起榜樣,養成優秀的品質,讓孩子努力做到更出眾。

而這類父母在以自身情況為藍本去要求孩子時,也通常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很無能,不夠優秀,力不從心,無論怎麼努力都達不到父母的“高期待”。孩子們也會只看重結果,心裡只有成功和失敗兩個選項,而忽略了過程。

改進建議:

父母要無條件地愛孩子,接納孩子的一切,包括孩子達不到父母“高期待”時;不要總以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去要求孩子,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想法,支援孩子的目標,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要走,這樣也會讓孩子明白,要尊重不同人的想法;要鼓勵孩子享受過程,而非注重結果。

養娃10多年後,我終於明白了“3歲定80”背後的真相

3

成為優秀的父母

養育優秀的孩子

以上四種生活態度取向,在每個父母身上都會或多或少存在。

這四種“取向”,無論哪一種,都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

,瞭解我們自己“生活態度取向”的目的不是給自己貼上標籤,而是為了增加家庭代際傳遞的瞭解。

多瞭解自己的養育風格,明白父母的養育風格會影響孩子的性格,會使我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能夠有意識地對自己的行為作出調整,使孩子的性格養成更加良性

有位爸爸就是典型的取悅型。

他每天都在做自己認為孩子會感到高興、快樂的事情,比如早上給孩子擠好牙膏,出門前檢查孩子的書包是否都裝好了,平常在家的時候也會吃的、喝的一直安排。

但是時間一長,就發現孩子並不感激他的付出,甚至還會覺得爸爸是多此一舉。

而這位爸爸也覺得對於自己的付出,孩子不領情,也不體諒,心裡偶爾也會生出怨懟。

但當他了解自己是“取悅型”的生活態度取向時,就明白了,真正不體諒別人的是自己,雖然自己付出了,但卻從來沒有問過孩子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良好的親子關係,應該建立在相對平等的基礎之上。

因此在之後的養育中,他會著重傾聽孩子的想法,並真誠表達自己是否可以答應孩子的請求,一起制定規則,要求孩子做出承諾並嚴格遵守。

只有我們更瞭解自己時,才能規避自己潛意識的行為帶來的養育缺陷,使孩子養成更好的性格,帶來更好的成長

當我們成為更優秀的父母時,孩子就會有更大的機率成為優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