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心田耕讀:牛年說牛(散文)

心田耕讀:牛年說牛(散文)

文/心田耕讀

1.時代變遷

俺莊在臨沂蘭山區的農村,莊裡原來有很多養牛的,九十年代以前幾乎家家養牛。這幾年居然一戶也沒有了,連養牛的老把式也不再養牛了,想像不到在生產隊的時候,牛是最重要的生產資料,一頭牛老了病了要殺掉或賣掉,得需要公社書記簽字批准。農村俗話:“門前拴著騾子馬,出門才能借到牛”。

牛在村民心目中的地位不再那麼崇高了,原因有多方面,一是由於農業機械的推廣應用,不需要牛耕田了,失去了應用價值;二是養牛的過程太繁瑣,每天定時加草料,夜裡還要喂草,還要牽出來放牛,一個整人離不開,實在是牽扯勞動力;三是不成規模的養殖散戶收益低;四是鄉村振興後,農民有更多的活幹,勞動力一值錢,不養牛也可以幹其它活,收入來源更多了。

以牛為重要生產工具的農耕時代已消逝在歷史的長河中。

心田耕讀:牛年說牛(散文)

2.童年放牛

俺家原來就養過牛。從我記事的時候是一頭黑色的大公牛,俺老爺爺養的,他拿著一個小馬紮在俺莊東嶺放牛,用一個秋天和冬天把牛追肥了;後來老爺爺去世了,俺爺爺餵養著,我13歲那年俺爹又買了一頭黃色的母牛,公牛到我16歲那年賣掉了,這三年間兩頭牛是同時養的。十歲之前我跟著爺爺一起出來放牛,爺爺用鐮刀割草,給我說只要牛不吃了莊稼就不用管,後來十幾歲以後,我就自己出來放牛,頭上戴著一個破席夾子,今天去東嶺,明天去西湖,哪裡的草長的肥美,心裡都知道,放牛的同時還要割草,這些草是摻著小麥秸稈給牛當夜宵的,俗語“馬無夜食不肥”,牛也是,割完草把牛拴在吃不到莊稼的地方,然後和別的小孩一起玩,放牛也算是一個快樂的時光。

那頭母牛是1993年冬天從俺姨家牽來的,當時剛出生幾個月,俺爹去的時候把姨家那莊的牛經紀請過來看一下。所謂“牛經紀”,也是莊裡的老農,多年養牛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熟悉牛的品相和行情。

俺爹說:“您幫著看下這牛能賣多少錢”,他說:“你們是親戚,怎麼算錢?”俺爹說:“親戚是親戚,給的算給的,讓的算讓的,都得有個價,心裡好有個數”。牛經紀給出了七百塊的價格,這是在執行“價值尺度”的貨幣職能。

那頭母牛是俺家的“功臣”。從1995年它兩歲就開始生犢子,每年一個,一直到2006年才把它賣掉。每個小牛犢一開始賣七八百,後來漲到一千多,家裡沒有什麼經濟收入來源,主要是依靠種點糧食和俺爹乾點建築工,所以說,這點錢來補貼家用是非常好的。

心田耕讀:牛年說牛(散文)

3.甯戚相牛

有很多的民俗都是來源於傳統的農耕文化。例如開集的莊每年都有的“會”,當然現在只有大集的功能了。俺莊旁邊的閆家屯是每年農曆四月初八逢會,這是為麥收做準備的,在會上可以買一些鐮刀、杈把、掃帚和揚場鍁;逢會這天的牲口市人也很多,牛開始交易,有來買耕牛的,也有南北道的回民買回去殺肉的。臨沂當地有句歇後語“北道瞎(丟)了牛—難說難(南)道的事”說的就是這。

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懂牲口和行情,交易時牛經紀是必不可少的,一般都是本莊或者鄰莊熟悉的,他們幫著掌掌眼、把把關,不能賣少了錢或者買到不理想的耕牛。對農民而言,這是僅次於房屋的重要交易。當時牛經紀的地位很高,如果有小心思,一頭牛從中間賺個幾百塊錢很容易。

大家都知道“伯樂相馬”,其實還有一本《相牛經》。傳說作者是春秋時期齊國大夫甯戚,書的全名《齊侯大夫甯戚相牛經》,牛經紀的知識可能間接來自於《相牛經》。比如公牛眼圓且大,眼白與瞳仁相通,脖長腳大股闊毛短者為佳,母牛毛白乳紅則多子,乳疏而黑則無子,相牛一靠眼看二靠手摸,耕牛關鍵是看腳,牛蹄要齊而圓,前後腳成“前尖後弓”型,行走時後腳印能越過前腳印為最佳,此為步行有力好耕田,牛背須寬廣,則耐勞肯幹,摸牙齒,能知其年齡,尾粗則耐寒,過冬不掉膘,體毛要有4個俗稱“旋”的自然捲,毛黑亮澤體質好壽命長,屁股壯闊則生育好。我肯定《相牛經》是假託的,不可能是甯戚所著,正如漢朝才出現《黃帝內經》一樣。

心田耕讀:牛年說牛(散文)

4.鐵犁牛耕

甯戚,姬姓寧氏,名戚,寧姓始祖。不同於姜太公的渭水垂釣和諸葛孔明的南陽躬耕,甯戚以另樣的方式自薦,我懷疑後世隋朝李密牛角掛書知遇楊素應該是在模仿。齊桓公討伐宋國,管仲為前師先行,看到一人騎牛而來,一邊敲擊牛角一邊唱歌。管仲見其神態不凡,用酒食犒勞他,此人見了管仲,大大咧咧,長揖不拜。管仲問其姓名,答:“衛國村夫,甯戚”,試問他的知識,應對如流。管仲認為這是難得的人才,於是寫了薦書一封交與甯戚,想把他推薦給齊桓公。三天後,齊桓公大軍也到了,甯戚依舊叩牛角而歌,歌中有對齊桓公的譏諷。齊桓公聽後很驚異,召來責問,甯戚舉了桓公許多不是之處,桓公大怒,綁了甯戚準備殺了他,甯戚神色自若,桓公轉念一想這人見勢不趨,見威不惕,必非尋常放牛人,於是親自解開繩索,此時甯戚才拿出管仲的薦書,齊桓公大悅。當晚下寨後,命人點燃燈燭,讓隨從快點去取衣冠。隨從說:“君索衣冠,為給甯戚封官嗎?”桓公說“是的”,從人:“衛國離此不遠,何不使人訪之,如果此人果然賢明,再封官也不晚呀。”齊桓公說:“此人是豁達之才,不拘小節,恐其在衛,或有小的過錯,訪得其過,爵之不光,棄之可惜!”桓公穿好正裝,沒有“政審”,在燈燭之下拜甯戚為大夫,使和管仲共同參政。

後來甯戚與管仲、鮑叔牙一同成為齊國的股肱之臣,為齊國稱霸立下了汗馬功勞,也成就了齊桓公求賢若渴的佳話。甯戚隻身入宋國,說服宋國歸順齊國,他當上齊國的“農業廳長”,恰逢春秋至戰國冶鐵技術的提升,開創了鐵犁牛耕的新時代,大幅度提高了農耕文明水平,歷史教科書上說“戰國時期著名的冶鐵中心”裡面有臨淄。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霸業形成,甯戚死於行軍途中,士兵用戰袍兜土築成墓地,甯戚冢位於平度市馬戈莊。順便說一下,鮑叔牙墓就在濟南市工業北路,濟鋼總廠正門對面的鮑山上。他和管仲有“管鮑之交”的故事。

鐵犁牛耕的小農經濟是中國君主官僚體制的經濟基礎。明清時的祭農之禮已十分完備,每年春天龍抬頭的時節,皇帝要到先農壇“親耕”,這是神聖重大的國典,以示對農耕的重視。

作者簡介

心田耕讀:牛年說牛(散文)

心田耕讀,臨沂蘭山區人,現在在省直單位工作,從事過“第一書記”、鄉村振興和農業機械推廣工作。

圖片除署名外,其它均來源於網路

轉載請註明出處“溫馨微語”

轉發是對作者最大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