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陳丹燕:她為上海而存在,上海也因她更動人

陳丹燕:她為上海而存在,上海也因她更動人

她為上海而存在

上海也因她更動人

理解百年中國,莫若看上海。說到看上海,許多人會去讀張愛玲、王安憶,因為她們的作品寫活了上海精神的細微處。但卻少有人知道,還有一位同樣寫活了上海精神的另一位女作家,陳丹燕。

◎ 不是地道的上海人,卻寫出了許多上海人從未認識過的上海

張愛玲、王安憶都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陳丹燕卻不是。

她甚至也不喜歡上海,她喜歡的是西方。只是當她到了喜歡的歐洲,才發現自己是中國人,她的思維、心理習慣都是中國式的。心理反差讓她重新打量上海。

即使多年後,因為一直在寫一本關於“上海”的書,而被讀者視為“上海的代言人”,她還是說,“我是上海的移民”,局外人讓她拋開上海情結,不受羈絆的探尋上海的前世今生。

因為寫上海,她又是愛上海的,天知道,為了寫出上海精神的精髓,她走訪了多少老上海,她積累的史料、素材之多,遠超想像。上海知名歷史專家熊月之直接對她說:“你的書是研究這一塊的歷史學者引用最多的。”

她的每一種經歷,彷彿就是為了積累——寫出就在你身邊,但卻從未真正認識過的上海。

有讀者說,“不是她,我恐怕不明白在我的感知之外還有一個上海。”

這種感受並非獨有,許多讀者都在她筆下讀出了自己生活其中,卻從未認識過的上海。

作家毛尖說,“就像馬可·波羅為威尼斯而生,陳丹燕為上海而存在,上海也因她更動人。”

正如一位讀者所說:寫40年代上海最好的是張愛玲,50年代最好的是王安憶,而寫30年代的上海,則非陳丹燕莫屬了。

陳丹燕:她為上海而存在,上海也因她更動人

陳丹燕

◎ 這套書帶動的,不只是上海的舊時光,還是現代文明的希望之光

美國哈佛大學李歐梵教授說:“她幾乎是一個人單槍匹馬帶動了上海的懷舊熱。”

陳丹燕是勇敢的,她的“上海系列”作品從挖掘舊上海的人文特色入手,寫出了上海精神的根——不是宏大,不是崇高,而是對抗農業文明而崛起的城市文明,隱沒在煙火氣裡的現代意識——風雲際會固然激盪人心,卻也壓不倒柴米油鹽。時代浪潮即便再過洶湧,弄堂裡的生活也得繼續。

不要小瞧大時代下的庸常歲序,若非浸潤在上海的土壤裡,觸不到它的煙火氣,便得不到它的精髓,更遑論,深入日常又出離日常,在生活裡去發現一簇文明的火光。

因為,她筆下的懷舊,並不是一般的懷舊,而是帶有未來性的懷舊。它也不是懷念一去不復返,而是希望一去而復返。它是開放的、活躍的城市活力,也是一個作家和這座城市在不斷成長的過程中所獲取的一種能量。

媒體人曹景行:“陳丹燕用文字和圖片留下了夾雜著歷史的這一代上海人的回憶。一個大時代、一座大城市,在陳丹燕獨特的視角里呈現。”

陳丹燕:她為上海而存在,上海也因她更動人

◎ 一個開放世界觀的體系,一套解密上海的文化地圖

百年上海層次複雜,充滿各種矛盾對立。就比如,一些上海人懷舊,另一些上海人創新。

沒有精微,不足以體現上海精神的精髓。沒有廣大,不足以體現上海氣質的多元。

陳丹燕的文字,既有女性作家的細膩,又有歷史學家的嚴謹與寬廣,契合了人們的各種想像。她寫上海的系列書籍,不但有各具性格的人物、還有大量珍稀的建築歷史影像,即使是假期遊覽,也可以隨時翻閱,探尋上海背後的城市密碼。因此成為很多人瞭解上海的視窗。

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30年來,陳丹燕已累計出版“上海三部曲” 《上海的風花雪月》、《上海的金枝玉葉》、《上海的紅顏遺事》,“外灘三部曲” 《外灘:影像與傳奇》、《公家花園的迷宮》、《成為和平飯店》,最新出版的《陳丹燕的上海》等重量級的暢銷作品。

“上海三部曲”讓一個個具有獨特精神品格的普通上海人,成為大時代洪流中有血有肉的座標,“外灘三部曲”展現了一座城市最深處的風景。《陳丹燕的上海》呈現了上海的來歷和雄心,它同世界始終共生的歷史,以及它對日常生活的尊重,都是我們熱愛它的理由。

陳丹燕:她為上海而存在,上海也因她更動人

易中天:“陳丹燕以歷史學家的嚴謹和女性作家的細膩,組成了她一個人的考古隊,發掘著上海文化的無形遺產。”

復旦大學嚴鋒教授說:

“她在不同時代的上海漫遊,以新老照片和影象把很多東西固化了下來。這種固定,不是為了讓我們回去,而是透過回到過去,更好地認識自己,看清未來的路。”

“陳丹燕所搭建的,是一個擁有開放世界觀的體系:裡面有很多時間、空間、文化和個人記憶的地標和景觀,但這個文字又是開放的,讀者作為玩家,需要自己去創造和完成這個世界。”

為此,曹教授聯合先知書店特別推薦陳丹燕“上海系列”作品(7卷本),並且有幸獲得全簽名版本,

識別下圖二維碼,即可一鍵收藏陳丹燕親筆簽名書,購書即讚賞原創。

陳丹燕:她為上海而存在,上海也因她更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