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僅僅是維持活著的狀態已經耗費了我所有精力

*這是一本書的書評,利益相關,所以發在這裡時我把書的名字隱去了。

內向這件事

僅僅是維持活著的狀態已經耗費了我所有精力——這是之前和一位內向者朋友聊天時,我們共同的心聲。

外向者可能難以想象一個典型內向者每天過得有多艱辛,瞭解的知道確實是精力不支,不瞭解的還以為是矯情:

即使是一分鐘的電話也要提前打好草稿;

寧願手機導航半小時也不願意開口問路;

週五下班後只想好好在家躺著,如果需要出門社交,感受和加班一樣;

遮光窗簾、眼罩、耳塞是家庭必備;

注意力很難集中,但是一旦集中後很難從中拔出,會一直想著這件事;

如果第二天需要當眾發言,前一晚會整夜緊張無法入睡……

作為一個神經敏感的人,另加:

中午之後不能喝奶茶、可樂、咖啡;

因為不知道怎樣結束談話,所以索性不主動展開談話;

止痛藥要隨身攜帶,因為睡不好就會頭痛;

如果不午休,下午三點大腦開始宕機。

儘管在十年前已經知道自己是典型的內向者了,但是這麼多年來,要和內向這件事和諧相處,依舊花費了我很多心力。我不得不調整生活狀態,來讓自己大部分時間處於中等刺激強度的:

我辭掉了主編的工作,因為那份工作需要經常見客戶,對我來說社交壓力太大;

我辭掉了穩定政府機構工作,因為那份工作總讓我懷疑工作的意義,在質疑自己有沒有創造價值;

關掉了朋友圈,幾乎不用抖音,因為注意力有限,很容易分散;

搬到了郊區,車少空曠的地方讓我更舒適一些;

在工作之外,我有90%的時間都選擇獨處;

只有幾個朋友,日常不會主動聯絡她們。

在不斷的調整中,我才終於找到最舒適最能發揮優勢的狀態。

僅僅是維持活著的狀態已經耗費了我所有精力

內向者的逆襲

但是其實內向者也有很多的優勢的,最近讀的《xx》這本書帶給我很多啟發。作者是內向型性格群體的典型代表,他發現自己的這一特質後,獨立創業,為內向者提供心理治療,這本書就是他對內向性格的研究。薄薄的一本書,很好懂,但是內容很全面,從內向者的生理結構——副交感神經佔據主導地位、刺激閾值低,到內向者的優勢——習慣深度思考、內心堅定,再到內向者的工作方法——極簡主義、需要意義感的驅動、建立安靜環境,各個角度都介紹得很清晰。

其實以前我也讀過很多內向主題的書,但是這次讀這本書,還是感觸良多。一方面是因為這些年來,我對自己的瞭解更深入了,在逐漸接納自己的內向。當我接納自己後,反倒放鬆下來,有了勇氣跨出舒適區。

僅僅是維持活著的狀態已經耗費了我所有精力

另一方面我一直在練習如何和自己的內向特質共處。書中寫道你要告訴別人你是一個內向者,但是在職場中,我倒不經常這樣。因為內向並不意味著不會社交,而是不享受社交這件事。偶爾我會袒露自己是個內向者,但是在我袒露前,很少有人會主動發現這件事。如果我在對方還沒熟悉我的時候,就主動說自己內向,那會限制對方對我工作能力的想象。這是我自己摸索的和內向共處的辦法。

內向者如何工作

這本書中提到了很多內向者的工作特點,感覺還蠻有意思的。比如書中說,內向者有“自我節奏”,當他們能按照自己的節奏和方式工作時,就會超常發揮。這意味著內向者需要遇到契合他的環境,我早已意識到環境對我的重要性,當環境適合我時,如魚得水,效率超常,但是當環境在消耗我時,每天都很喪氣。遇到合適的環境需要運氣,需要多嘗試,但是嘗試新事物對於內向者來說又是一件有點壓力的挑戰。

書中尤其提到,內向者要去思考工作的意義。因為內向者很難從外界獲得動力,需要挖掘內心的動機。這解釋了為什麼以前的工作會讓我痛苦,不僅僅是因為掙得少,或是忙碌,而是我認為忙碌沒有價值。如果我認定一件事有價值,即使沒有回報我也會傾注心血。

僅僅是維持活著的狀態已經耗費了我所有精力

書中提到內向者應該以成為專業人才為目標。這本書的作者就是這樣做的,他本人是內向者,所以一直致力於為內向者提供指導,在這個領域,他就是專家。幾年前我意識到自己不太享受管理者這個身份,更喜歡在一個領域深耕下去,不斷積累,然後成為獨立自由的個體,這兩年也一直在朝這方面發展。

事到如今,我已經開始習慣和內向的特質共存了。

我不再試圖掙脫這個標籤,但也不會用標籤來強化自己。它是我的一部分,不好也不壞,正是這種特質讓我成為獨一無二的人。

所有內向者,都需要這本小書,讀過之後,你也會更接納自己。

也許你會對我這些年和內向的掙扎歷程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