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動”與“靜”的對話

2020步入資訊爆炸的時代,5G技術即將普及,動感、變化成為主旋律,胡蘿蔔今天談“動”與“靜”的問題,他的分析我看能給大家一點啟示:

“動”與“靜”的對話

心理行為情境

】:

月圓之夜在大洋的某處一條花斑魚遇到一群海龜,它們聊起來了:

花斑魚:龜爺,晚上集體去溜灣嗎?

海龜哥:今天是個大日子,我們要回故鄉(出生的海島)去!

花斑驚訝道:月圓之夜,風景美,你們平時不都慢慢散步嗎?

海龜姐:月亮女神送信來,我們要去完成歷史使命。

花斑魚一愣,身邊盡是海龜部落留下來的水花,在月光下,美不勝收!

【心理行為評析】:

動與靜是一對歡喜冤家,離開“動”就沒有“靜”。

從哲學的角度來看:平靜技術的中心是靜,離開“靜”就無“平”可言。“靜”是相對動,即停止、不變,“靜”與“動”是一對矛盾,通常我們所說的靜止與運動是一對反義詞,以靜制動。“靜”可以簡單地概括為用來描述事物所處於的一種狀態,而非結果,正如日常生活中我們有靜觀其變的說法。

(一)恆動

海水潮起潮落,沖刷著我們身邊的海岸線,浪花到達岸邊即刻就消失了。海岸上螃蟹們追著著浪花的足跡,追上了,停下來,浪花又到了,水花泡泡來了,趕緊追上起。螃蟹們不敢、不願離開大地母親,大海太過神秘,還是在大陸、海洋的交匯處生活比較有安全感,比較逍遙快活。(2020-3-7)

當下我們自身,萬物“動為靜之基(《清靜經》經文)”。哲學家普遍認為事物是運動、變化、發展的,靜止、不變的事物、現象是不存在的。赫拉克利特認為“一切皆流,無物常住”。馬克思主義哲學創始人肯定黑格爾“第一個全面地有意識地敘述了辯證法的一般運動形式”(《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P24)。運動是事物固有的屬性,靜止、平靜可以說是事物、現象的特殊狀態,或者說是運動狀態人的意識無法感知到的,人類的語言對於這種運動、變化的差異現象無法描述,甚至可以說是沒有分析這種差異性的必要。

“動”與“靜”的對話

(二)求靜

站在“從生活中突圍”的視覺哲學家叔本華提出“本質上,我們的生存形式就是持續不斷的運動,那種夢寐以求的安寧根本是不可能存在的”(《叔本華的頓悟口訣∕(德)叔本華(Schopenhauer。A。)》趙華民編譯,——P25)。“一切都處於運動變化之中,沒有何種駐留、固定的存在;不竭地渴望伴隨著永遠無法獲得的滿足;所有付出的努力都遭受阻礙,生命的程序即是如此,直至阻礙被克服為止” (《叔本華的頓悟口訣∕(德)叔本華(Schopenhauer。A。)》趙華民編譯,——P53)。悲觀地說,叔本華對生活的頓悟讓我們看不到生活的盡頭,生活中沒有樂趣、自由、親情等。

從哲學思辨的角度看“動”是永恆的旋律,讓我們回到日常得生活細節的經驗,心理體驗上,譬如以下發現:個體處於靜、平靜的狀態中時間知覺較處於動、運動的狀態中的時間知覺長。靜即停止,不動、沒有變化。靜在時間緯度上讓人們感知覺變得慢下來,心理發展歷程中,個體的心理行為會出現“固著在某一個發展階段”,或者稱為“行為上的退行”,通俗地講就是忘記了長大,無法適應社會潮流的變化,無法融入社會生活。遇到這種沉澱下來的“靜”,心理行為專家開除的“藥方”是:個體需要學習、模仿,進行再社會化的過程,學習新的社會規則、行為規範;從認知分析的層面看,是個體對於經驗的認識偏差,需要讓個體重新體驗動的價值,理解事件的變化,人的意識提升;從價值的判斷上來看,不存在過去、現在、未來任何一個狀態是絕對的正確和錯誤。過去是已經流逝的現在,未來是不遠的現在,個體的意識水平是有限的,我們更多的是關注到現在即當下的狀態。

(三)修靜

人類發展的歷程來看,在與大自然相處及人群、宗族和社團的交往中每個個體繼承並學會一套適合自己在社會生活可以高效使用的平靜技術。首先、對於外界事物的認知方面,平靜之術可以使人專注。“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覆命。”老子《道德經·十六章》。老子提出透過“致虛極”排除物語的誘惑,迴歸到“靜”的本性,才能認識“道”。“知之要,在於知道。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虛壹而靜。”(《荀子。解蔽》)。荀子從認識論的角度來分析個體對於外部世界的認識需要“虛”、“壹”、“靜”,達到認識客觀規律,而不受個體自身的慾望、需求、目標及身份地位的影響。

其次、對於個體人格的塑造,靜之道塑造君子德行,可以流芳百世。古聖先賢將“動”VS“靜”作為一個個性特徵來描述。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篇6。23)在個體的發展、成長的歷程中變化是恆久的,唯有“靜”才能發生質的變化。“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諸葛亮《誡子書》。在人生的長路中,學會、掌握“靜”的技術,修身塑造有魅力的人格,遵循“靜”的溝通法則,齊家組建和諧家庭生活,方能達到治國、平天下的大境界。

“動”與“靜”的對話

【拓展——地球村】:

靜篤行者

觀以復,守靜篤

行為識,識以用

留一者,者為尊

尊為大,是心境。(來至網路)共享文件201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