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超市裡的那群老人,讓我想起撒貝南的忠告:不要隨便把父母接到身邊......

超市裡的那群老人,讓我想起撒貝南的忠告:不要隨便把父母接到身邊......

文/劉娜&得將  來源:閒時花開(xsha369)

前兩天看到一則新聞,我鼻子一酸,想起了父母。

重陽節那天,上海的大潤發超市舉辦了一個暖心活動——免費為隨遷老人理髮。

超市裡的那群老人,讓我想起撒貝南的忠告:不要隨便把父母接到身邊......

有網友在下面留言:

“什麼叫隨遷老人?”

隨遷老人,開了20多年的大潤發超市知道,但很多網友並不知道。

媒體報道隨遷老人的話題時說:“據衛健委公佈的資料顯示,中國隨遷老人近1800萬。”

聽到這個資料,我很吃驚。

年少求學時,我並不知道這龐大的數字背後,意味著什麼。

如今,我為人父母,從鄉村來到城市,從少年步入中年,在成長和歲月的饋贈裡,我才發現,這個看似邊緣的群體,原來飽含著如此堅韌又深厚的情感。

甚至在某種程度上,他們代表了這個時代,中國社會發展變遷的一個截面。

隨遷老人,就是離開自己家鄉,去其他地方務工、跟子女團聚、幫子女帶孩子的那部分老人。

這部分老人和其他老人很不一樣嗎?

他們又有什麼值得關注的地方?

-01-

在開頭提到的那則有關隨遷老人的新聞裡,有兩個資料,讓我感慨萬千。

一個是,大潤發超市釋出的資料報告中顯示,在超市隨機採訪的2300名老年顧客中,隨遷老人佔了33%。

他們主要的消費路徑是:超市入口——打折的蔬菜和肉蛋區——收銀臺付賬。

偌大的超市,他們從來不逛,他們來來回回去的地方,只有固定的那麼幾個。

另一個是,近七成的隨遷老人表示,來大潤發,會跟相熟的店員嘮嘮家常。

哪怕隨便閒扯幾句“今天的大蔥多少錢一斤”“今天的水果真新鮮”“您老氣色很好呀”,都覺得很開心。

老年人為什麼那麼愛去超市呢?

如果沒把父母接過來住,我可能也不知道答案。

10多年前,我還在讀大學,放假回家碰到親戚或者街坊,總會被叮囑:

“大學生回來了,好好唸書啊,上了班就是城裡人了,以後把你大(爸)、你媽接去大城市享福。”

每每聽到這種話,我總是低著頭笑一笑,內心幾多愧疚和不安。

困於田地和村莊、忙於農活和牲畜的父母,面朝黃土背朝天地操勞了大半輩子。

他們用無休無止的勞作和沉默,種下一季又一季的莊稼,收穫一茬又一茬的糧食,猶如守護著他們此生最大的信仰。

播種,除草,施肥,守望……

頂著火辣辣的日頭,行走十幾裡土路把糧食賣掉,換來皺巴巴的一疊錢,小心翼翼地藏在衣服的最裡層,再盤算著我的學費和生活費還差多少……

那時,我對他們心懷愧疚,卻無力給他們安穩。

工作的第4年,我終於把父母接到了身邊。

那時候,我手頭寬裕了一些,不再四處租房、窩窩囊囊,但一開始,父母死活不肯來。

最後,我以忙得無法吃飯為由,要求他們照顧我的生活起居,他們才同意過來。

我給他們生活費,他們不要。但他們看見城市裡琳琅滿目的商品,又抱怨什麼都貴,嚷著要回老家。

他們抱怨晚上睡不好,馬路上的汽車太吵。

我給他們換了新的房間和被褥,他們又說樓上的鄰居晚上11點還在走來走去。

那時,我工作特別忙,內心又焦慮又崩潰,甚至嫌棄他們怎麼這麼多事兒。

直到有天,我無意中發現:

我去上班,他們就在家裡坐著,是真的面無表情地枯坐著,也不開電視,怕費電;

樓下新搬來的老太太跟他們打招呼,操著一口濃重方言的他們,支支吾吾地開不了口,別人沒聽懂,連問了兩句,他們自己也不好意思起來;

他們不去樓下商鋪買菜,生怕人家缺斤短兩,非要去相隔兩公里的超市買,那裡有免費的班車,當天賣不完的菜還會打折出售……

他們隔三差五地往超市跑,是因為那裡有個售貨員是我的老鄉,他們能跟她聊幾句家鄉話。

那一刻,我才意識到:

我的父母,是如此的孤獨。

我自以為是的孝順,或許不是父母想要的。

面對兩代人之間的鴻溝,更為自私、固執的,或許是我。

我想給他們金錢和體面生活,卻不知,他們需要的不過是日常的陪伴和溫柔。

後來,父母在我家待了兩個月後,我就把他們送回去了。

他們更熟悉的,是用腳步丈量了大半生的故鄉,那才是他們的“王國”。

他們回到老家後,用炫耀的口吻,跟村裡人講在我這裡看到的旋轉電梯、吃過的進口水果。

卻從不講他們在城裡的諸多不便,還有無比孤獨的哀傷。

他們把悲傷吞入腹中,把尊嚴留給了我。

-02-

一轉眼,這已是10年前的事了。

現在,我再回到故鄉,已經很少聽到“帶父母去大城市享福”這種話了。

看到更多的,是安土重遷。

說起和子女去城裡生活,不少老人擺擺手:“我不要去那鴿子籠裡住,跟坐牢一樣。”

然而,有一種父母是不會拒絕去城裡的,那就是幫子女帶孩子的父母。

年輕人帶著孤注一擲的熱血和夢想,來到大城市辛苦打拼,從青年到中年,終於結婚安家、生兒育女。

但是,輾轉奮鬥的不僅是我們,還有我們已經年邁,卻又不得不背井離鄉的父母。

當這個快速的變化時代,把壓力和負擔一股腦兒砸在進城的年輕人身上時,房貸、車貸以及競爭的壓力讓80、90後一刻不敢停歇,他們趔趄著邁入中年,為人父母,生養子女。

他們年邁的父母,不得不像候鳥一樣遷徙到兒女們生活的地方,帶孫子、做家務、買菜做飯,開始新一輪的奉獻。

超市裡的那群老人,讓我想起撒貝南的忠告:不要隨便把父母接到身邊......

我朋友的孩子今年兩歲,她父母從老家過來幫她帶孩子。

她說她的父母永遠都是拘謹的,跟本地的老人玩不到一起。

偶爾閒下來,她帶他們去商場、公園,他們看到的,只有長椅跟噴泉。

家附近跳廣場舞的老人、公園裡拿著絲巾拍照的大媽,對他們來說,彷彿是另外一個世界的。

她說她媽以前在老家可喜歡跳廣場舞了,晚上吃完飯,洗了碗,拎著扇子就出門了。

如今,在陌生的城市,媽媽再也跳不起歡快的舞步了。

這讓我想起撒貝南說過的一句話:“不要隨便把父母接到身邊,那不是孝順。”

撒貝南和妹妹都在北京生活,父母在武漢老家,二老時常說掛念子女。

小撒就把二老接到了北京,和自己一起生活。

但是,事情並沒有朝著他想象的方向發展。

他原本以為,子女在身邊,父母還有什麼不踏實的?

後來,他才明白:

從熟悉的家鄉來到陌生的大城市,父母失去了一樣很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和熟悉的生活環境、人際關係之間的強連結。

超市裡的那群老人,讓我想起撒貝南的忠告:不要隨便把父母接到身邊......

隨遷老人來到城市,雖然和子女團聚了,但精神反而陷入了更大的荒蕪。

他們弄丟了過去熟悉的事和人,在巨大的恐慌裡,他們承受著極大的孤獨,卻又不願和子女說,怕給他們添麻煩。

關於隨遷老人,我曾經做過一次街採,有個大媽的回答令我印象深刻。

她說她來上海帶孫子,兒子週末也會帶她看東方明珠、靜安寺、人民廣場,但平常,基本就是在家圍著廚房、客廳、陽臺和孫子轉悠。

她所在小區的老人,大多都是上海本地人,上海話她聽不懂,自己的普通話也說得不好,沒法溝通交流。

她常常自己給自己打氣:“我的主要任務就是帶孩子,一家子聚在一起不好嗎,不要想東想西了。”

她壓抑自己的情緒,試圖適應新的環境,卻還是發現自己格格不入。

有時候,她挺羨慕上海這邊的老人,他們不怎麼幫子女帶小孩。

“自己的孩子,當然要幫忙了,否則心裡頭怎麼過意得去?”她這樣寬慰自己。

多少隨遷老人像她一樣,一邊隱藏起真實的需求,一邊強做出欣慰的表情,只為能給子女減輕點負擔。

-03-

看過一個關於隨遷老人的紀錄片。

當主持人詢問這些老人都有什麼煩惱時,社群服務經理這樣講:

超市裡的那群老人,讓我想起撒貝南的忠告:不要隨便把父母接到身邊......

隨遷老人的困局,作為子女的我們,真的看得到嗎?

我媽再一次進城,是幫我帶孩子。

我要打車,她拒絕;我硬拽她到了餐廳,她看著選單上標註的價格,弱弱地說:“要不我們還是回家做吧。”

我們的關係,似乎又回到了10多年前的那種僵局裡。

她待了兩個多月,就開始有些焦躁了。但她又隱藏起自己的感受,不敢直接說我,時常獨自在那兒生悶氣。

但在我的記憶裡,她以前一直是一個豁達爽朗的人。

因為關注隨遷老人,我漸漸也學會了包容母親。

對她來說,來到城市,世界突然變得很小。

以前在老家她有鄰居和老姐妹,白天一起幹農活,晚上串門、聊天。

在城市裡,她什麼都沒有。

後來,我還是讓她回老家了。

不過僅隔了一個月,她又跑來幫我帶孩子了。

她怕我太累,她想做點什麼,好替我分擔。

她把這本不屬於自己的責任,當成晚年的本分。

坦白地說,像我們這種在大城市紮根的外地中年人,過得的確很辛苦。

職場內卷、雞娃教育,還有每月的高額房貸,甚至還會面臨被裁員的風險……

大城市對於年輕人來說,是希望和夢想;而對中年人,只剩義無反顧地往前拼命奔跑。

可拼命奔跑的同時,也不要忘記身後的父母。

他們年邁、節儉、固執、倔強,卻緊緊跟在我們的身後。

他們不是怕被甩開,而是想看看如何以年邁之軀,使出最後一點兒勁,再推我們一把。

哪怕一點點。

-04-

我們無法徹底改變父母對大城市的諸多不適應,但我們可以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做更多。

比如,帶著他們去和小區的物業、保安打招呼,驕傲地說“這是我的父母,從老家來,拜託多多關照”;

帶父母去跳廣場舞,讓他們認識更多年齡相仿的朋友,不再活在城市邊緣的陰影裡;

當著外人的面,多表達對父母的肯定,讓他們獲得價值感,比如,可以說:“還好有父母在我身邊幫忙,不然我可怎麼辦!”

父母陪我們長大,我們要陪他們變老。

我們踩著父母的肩膀,來到更大的城市,也要給他們更多的耐心和守候,讓他們晚年舒展、健康。

有一次,我故意問特別寵溺我娃的我媽:“媽,我和我娃,你更愛誰呀?”

結果,我媽想都沒想就說:“那當然是你,因為你才是我的寶兒。”

不知道為什麼,聽完我媽不假思索的回答,我竟然流了淚。

隨遷父母,不變的是愛。

重陽已過,但愛永恆。

為了1800萬候鳥般的隨遷老人,願你們點個

“在看”

,和更多人一起關愛父母。

- END -

* 主播:聞悅,主持人,資深播音主持教師,流行唱法歌手。個人微信公眾號:聞悅來了、晚聽經典。

*圖片來源:花瓣網、堆糖網

想了解更多伴讀君的故事嗎?

每天晚上陪你說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