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用憤怒的方式表達關心,這背後是童年的情感忽視,也是父母的無奈

小穎的老公又發脾氣了。

原因很簡單,小穎在切菜的時候不小心弄傷了手。小穎的先生風風火火的跑進廚房,大聲喊道:你看你,怎麼回事?怎麼這麼不小心……

面對自己丈夫的憤怒,小穎也想回懟,可是,丈夫憤怒中明明包含了對自己受傷的關心和愛護,小穎只能一言不發,默默的坐在沙發上開始包紮傷口。

用憤怒的方式表達關心,這背後是童年的情感忽視,也是父母的無奈

有些人只會用憤怒的方式表達關愛

13歲的陽陽生病了,媽媽用責備的語氣對他說,讓你多穿點衣服,就是不聽!現在生病了,知道難受了吧?

陽陽更難受了,生氣不理媽媽了。

陽陽媽媽不愛陽陽,不關心陽陽嗎?不是的,相反,陽陽媽媽是太關心太愛陽陽了,才會責備他。但是為什麼關心和愛的方式要用責備來表達?

這是因為陽陽媽媽不會或者不習慣用語言來表達關心,只能用這種方式(責備)來表達愛。

在青春期的少年陽陽看來,媽媽的這種表達愛的方式,一點愛也沒感受到。

中國一直有句俗話:打是親,罵是愛。所以,很多中國家長,面對孩子出現了問題,不是指責就是打罵,導致孩子會越來越自卑,越來越不能正常的表達自我情緒。待孩子長大之後,又用同樣的方式對待自己的下一代,子子孫孫,無窮盡也……

用憤怒的方式表達關心,這背後是童年的情感忽視,也是父母的無奈

面對憤怒的父母,孩子會怎樣?

知乎上有個問題:一個脾氣暴躁的母親會對孩子產生什麼影響?

這個問題的答案中,有一條是這樣寫的:我媽脾氣暴躁,我青春期的時候經常被她罵的想去死,我割腕,離家出走,她經常各種惡毒的詛咒我,我小時候特別想離開她……

憤怒的母親和憤怒的父親都可以對家庭環境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而傷害最大的就是手無縛雞之力的孩子。

孩子可能會變的更自卑、懦弱,也可能會變的暴躁、易怒,遇到問題不會冷靜處理。面對現在飛速發展的社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必備技能之一,很擔心只會用暴力解決問題的人,如何在社會上立足。

用憤怒的方式表達關心,這背後是童年的情感忽視,也是父母的無奈

用憤怒表達關愛背後是被人忽略的“輕度述情障礙”

什麼是述情障礙?

述情障礙,是1972年被第一次提出的,當時它僅僅被認為是無法用語言表達出情感,而非感受不到。當時的研究者猜想,這是因為大腦兩個半球之間的聯絡被打破了,導致主導言語和主導情感的區域失去了聯絡。——來自百科

後來,研究者才發現,這些人身體的感知能力沒有問題,能夠接收到外界的訊號,產生感覺,並且可能也引發了情緒(emotion),但他們的大腦機制不能意識到這些情緒的存在,更不能處理和思考這些情緒,對這些情緒無法產生進一步的感覺(feeling)。沒有情緒可以傳達進入他們的大腦,情緒作為自我認知的基礎,對他們而言就是不存在的——因為他們根本無法表達他們自身。——來自百科

簡單來說,述情障礙是一種不能處理和思考情緒並作出正確表達的行為障礙。

比如說,文章剛開始的小穎丈夫,面對受傷的愛人,他是想表達關心,但是在小穎看來,是受到了責備。這種情況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普遍存在。我們姑且稱之為是輕度的述情障礙。

之所以會有述情障礙,背後的原因大多數是來自於嬰幼兒、童年時代被父母的情感忽視。還有一種情況,兒童過早的被要求獨立,也是造成述情障礙的原因之一。

用憤怒的方式表達關心,這背後是童年的情感忽視,也是父母的無奈

被情感忽視的後果是什麼?

在知乎上,有個問題:到底有多少人經歷了「童年情感忽視」?

排在最前面的答案,被近300位網友回覆,其中一位網友這樣回覆了一句:不知道為什麼,看哭了!這是一篇理論知識含量很高的回答,老師針對家庭環境、心理學、情緒等多個角度,來說明哪些在童年時期被情感忽視的人,未來會有哪些問題。這樣一篇文章,都能看哭,可見,這些問題的發生和很多網友的經歷是十分相似,觸動了他們內心柔軟的位置。

知乎的作者Dr。Song這樣說道:臨床心理學發現,遭受了童年情感忽視的人,他們似乎總是為別人著想,卻很少為自己著想。他們或者因為意識不到自己的情感需求而無法表達,又或者體驗到某種感受和需求卻害怕表達出來。潛意識的聲音一直在提醒他們:我的感受不重要,我的需求不重要。他們或許習慣了對別人報以微笑,但是對自己似乎額外的苛刻。當面對自己的時候,他們經常對自己感到失望,總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好。——來自知乎

憤怒帶來的後果和情感忽視帶來的後果,同樣嚴重。

用憤怒的方式表達關心,這背後是童年的情感忽視,也是父母的無奈

構建良好的自我情緒表達,你需要這樣做

在我小的時候,爸爸媽媽說的最多的話就是:要懂事,要乖,要有禮貌,要待人溫和。所以,有一次我記得特別清楚,同學借了我10塊錢。當時她還錢的時候,我甚至都覺得不好意思,不敢伸手接…我當時的認知是:從別人那裡拿東西就是佔人便宜,佔便宜的事情不能做!

這種壓抑的情緒,不能做出正確行為表達的情緒一直以來讓我自己備受折磨。

工作多年後,我發現,正確的表達情緒,表達需求,對客戶對公司領導對同事對自己來說,其實是共贏的事情。同樣在家庭環境中更是如此。

曉曉的丈夫脾氣十分暴躁。遇到任何問題,都會破口大罵,從來不會靜下心來思考,應該如何解決。他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罵。曉曉對此很無奈。

有一次,曉曉丈夫用打火機點菸,打火機壞掉了。曉曉丈夫裡面把打火機摔在地上,並且開始破口大罵……曉曉看了丈夫一眼說:你別罵了,打火機都粉身碎骨了。曉曉本人是比較開朗、包容的,平時生活中,她會包容自己丈夫,遇到暴躁的時候也會調侃丈夫幾句,丈夫的暴躁問題已經緩和了不少。

在家庭教育中,很多爸爸媽媽會說:“我真的控制不了情緒怎麼辦?我看到了就想生氣暴躁的去對待孩子,怎麼辦?”

第一,關注孩子行為的同時,更要關注行為背後的感受。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媽媽洗了兩個蘋果,給孩子吃。孩子每個都咬了一口。媽媽很生氣,正要發脾氣。突然孩子遞過來其中一個蘋果,對媽媽說:這個甜,給媽媽吃!

很多家長在看到了孩子調皮搗蛋的行為,卻沒有關注到這行為背後的動機和感受。

快過年了,一位媽媽回家後,看到丈夫和孩子正在洗衣服。孩子特別開心的告訴媽媽,把媽媽的化妝品也放到洗衣機裡,一起洗了。目的是想讓媽媽用更乾淨的化妝品。

媽媽很生氣也很無奈,跟孩子講了化妝品是不需要洗的。感謝孩子為她著想,並且告訴孩子,下次千萬不可這樣做了。

孩子小,認知有限,更需要爸爸媽媽的引導,而不是責備。

第二,學會傾聽,耐心地蹲下來聽孩子把話說完。

隨著自我表達的意識不斷覺醒,也隨著衣食無憂的這一代年輕人開始不斷反思“存在”的意義,越來越多人覺得,人有權活出自己,有權表達自己想真實表達的東西。就像大多數自媒體創作者一樣,正確的、勇敢的、客觀的表達自己的觀點,並且傳遞更多的正能量。

對於孩子來說,也是如此。大人有表達的慾望,孩子也有表達的慾望。家長如果能夠蹲下來聽孩子把話說完,相信那些用責備、憤怒、張牙舞爪的方式來表達關心的狀況會越來越少。

當你對某個人或者某件事兒越瞭解越清晰的時候,你就不會亂髮脾氣,不會變的那麼憤怒了。

最後,我想用這段從網上看到的語句作為本文的結束語:

在新的“表達性個體主義”崛起的時代裡,有一種簡單的方式可以保護我們下一代的人格和心靈,那就是:讓他們成長在一種鼓勵自我表達的文化中,同時引導他們的自我表達,讓他們表達更多正直、真摯的觀點和情感,而這必將影響他們的自我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