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大年初一聊點啥?

2022年1月1正式實施了《家庭教育促進法》。

它的核心思想就是:“要依法帶娃”!

將語言暴力正式入法,過去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觀點,現在都是違法行為了。

大年初一聊點啥?

——依法帶娃!

一、

“依法帶娃”比“科學養娃”難嗎?

相較於我輩的“散養”,現在帶娃幾乎都是照著書本的“科學飼養”,從營養搭配到才藝培養完全實現了產業化。

《家庭教育促進法》無疑於將帶娃這件事

從學習的角度把家長和孩子重新綁在一起,賦予法律層面的責、權

從單純地關注身體成長到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千萬別小看了帶娃這件看似是人類繁衍過程中的自然現象。

因為100%初為人父母的家長,都沒有學習過怎麼帶娃這門課,都是在實踐中透過不斷試錯,不斷尋找最佳的帶娃最優方案。

只可惜,孩子的成長和家長的學習都只有一次,錯過了,就真的錯過的。

大年初一聊點啥?

無論因為什麼原因,給孩子留下的心理陰影,都是伴隨一生的,永遠無法修復的。

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問題,看似是發生在成年以後,其實追溯病因,大都來自童年。來自父母的教育理念。

《家庭教育促進法》實施後的第六天,也就是1月6日,長沙市天心區法院發出了法案生效後的全國第一份《家庭教育令》。

透過此舉要讓我們的父母知道撫育孩子的責任和義務具體有哪些,督促家長依法依規地履行撫養孩子的相關義務,保障未成年人健康快樂成長。

《家庭教育令》

倒逼著家長必須”依法帶娃“

,對失責家長進行訓誡,並且責令其接受家庭教育指導。

二、家長們不要把問題“泛化”

剛放寒假,朋友圈曬出了滿屏的雞飛狗跳。

家長教育孩子,怎麼才能不讓矛盾激化呢?

最關鍵的一點:

不要把問題“泛化”!

泛化是個行為主義心理學的概念。

通俗地講,就是條件反射。

「最典型的泛化」一個人被蛇咬了,之後他一看到蛇就怕。

大年初一聊點啥?

「舉個簡單例子」

春節家長帶著孩子去給長輩拜年,小孩子沒有叫人,而是一直在玩手機。

如果家長A說:“你玩手機怎麼跟我們聊天”

如果家長B說:“你這樣對大家很不禮貌”

B,就是典型的泛化了孩子的玩手機的行為。

我們來還原一下場景,現場應該有至少四個人:孩子、孩子家長、長輩。

如果除了B以外,其他人都沒有明確表示孩子玩手機的行為是禮貌的

那麼B這樣說,真正的用意,

是把“大家”當作籌碼,用來約束孩子,形成控制。

但孩子不希望被控制,就繼續用玩手機這件事來反抗。

雙方陷入控制權的緊張拉扯。

大年初一聊點啥?

如果遇到這種情況怎麼辦?

把矛盾從“大家”還原到某個具體的人,這個過程就是在給雙方鬆綁。

因為“沒有禮貌”,相較於“玩手機”為個具體行為已經上升到了道德問題層面。

畢竟“玩手機”的行為只有B明確的表示“妨礙到自己”,而這是一個事務性問題。

道德問題往往不可討論,而事務性問題大多數時候可以協調。

當把目光聚焦到具體的某個人,就是在給矛盾降維,把不可協調的道德問題,變成了可協調的事務性問題。

因為:“具體的人之間,矛盾再大也就那麼大。”

家長們切忌對孩子的某個具體行為上綱上線,而是把行為的影響落到具體的人的感受。

三、家庭教育源於“雙向溝通”。

當代的教育呈現出過溺或過嚴兩種極端。

家長們最常放在嘴邊的是:我的孩子我最清楚……

因此,在父母嚴苛管控下訓練出的孩子,成績也許很好,但這些孩子很難具備天才級的創造力。

因為父母的入侵會激發孩子的反彈。

結果孩子會在自我頭腦中構建自我保護的邊界內。

而且孩子的很多能量會被損耗在和父母的對抗中。

孩子們一直在思考家長要什麼?怎麼能取悅爸爸媽媽?

於是成長期的孩子,便不能真正體會到自己內心的需求,或者說這種需求,因為孩子處於弱勢,被扼殺了。

大年初一聊點啥?

很多家長,最怕面對孩子的青春期。

底層邏輯是缺少有效的“雙向溝通”。

【家庭教育的關鍵】:

以事件本身為切入點,

多用雙向溝通,少用控制。

成人習慣了使用權威,而孩子需要透過漫長的實踐去自己建立規則。

我們應該尊重成長的自然規律和法則,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孩子身上。

特別是那些打著“為了孩子好”的名義。

最不利於孩子獨立人格的建立,慢慢的孩子成了家長的附屬品,甚至在成年後,依然不能獨立。

因此,尊重孩子,特別是尊重他的天性,給予支援和信任,真不是簡單的說說而已。

教育孩子從來不只是教會他們知識,還要讓他們學會為人處事的態度和方式。

從細微的生活中捕捉孩子的成長變化,營造出他們自己做主的狀態,適當地引導而非干預,防止他們因為認知侷限而讓內心扭曲。

關注公眾號:「米恩教育」 第一時間收穫職場乾貨!

2月1日最新推文《大年初一聊點啥?》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路若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