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10張犀利漫畫對比:懂教育和不懂教育的父母,養出來的孩子差別有多大?

作者:麥小麥

曾聽過一句話,每個父母都有兩次塑造自己孩子生命的機會。

遺傳基因,決定孩子身體各方面的上限;而後天家庭教育,則響孩子未來的人生方向。

歸本溯源,孩子這顆小苗能否長成參天大樹,關鍵看家庭這片土壤如何灌溉和培育。

生活中,懂教育和不懂教育的父母,養出的孩子差別有多大,看下面這10幅漫畫便知。

最好的教育方式,

不是打擊短處

而是鼓勵長處

10張犀利漫畫對比:懂教育和不懂教育的父母,養出來的孩子差別有多大?

《少年說》節目中,曾看見一個女孩當眾聲嘶力竭地哭喊:

“媽媽,你為什麼總看不見我的優點?為什麼總揪著我的短處不放?難道我真這麼差麼?”

女孩直擊靈魂的三連問,說出了很多孩子的心聲。

每個孩子都渴望變好,但父母不斷地“差評”,常讓孩子陷入自我懷疑,從而停止前進的步伐。

《優勢教養》一書中寫道,父母善於發現、肯定並培養孩子的長處,能幫孩子樹立堅強的內心,在人生中更好地克服逆境。

父母與其一味執著於糾正孩子的“短板”,不斷打擊孩子自信,讓孩子陷入自卑和平庸;不如把目光放在孩子的“長板”上,引導孩子不斷加長“長板”,最終用優勢逆襲。

當父母開始擁有一雙欣賞孩子的眼睛,孩子成長中便多了陽光雨露。

教育的目的,

不是培養考試機器

而是豐富孩子的內心

10張犀利漫畫對比:懂教育和不懂教育的父母,養出來的孩子差別有多大?

很多父母從幼兒園開始,培養孩子就帶有極強的目的性,有的孩子甚至幼兒園階段就考了十幾種證書。

父母過於刻意、功利化地塑造孩子,讓孩子表面看似全能,實則內心無比“荒蕪”。

有的孩子,內心一直認為“學習是為父母”;有的孩子,考上大學後,一下失去人生方向,變得墮落而沮喪。

考再高的分數,上再好的名校,也治不了孩子的“空心病”。

正如主持人金星所說:

“比起讓孩子盲目地考各種證書,懂得發現孩子的興趣,堅持培養孩子的愛好,讓孩子的人生有更多的可能性,才能讓孩子更自信地融入未來的社會。”

一個知道自己要什麼,可以自我選擇的孩子,內心才能富足而堅定,亦能更勇敢地面對未來人生的風雨。

教育的目標,

不是寫出標準答案

而是激發孩子的想象力

10張犀利漫畫對比:懂教育和不懂教育的父母,養出來的孩子差別有多大?

一位媽媽訓斥女兒:

“一隻青蛙4條腿,兩隻青蛙就是8條腿,你居然寫4條腿,這麼簡單的題目也能錯,怎麼這麼笨。”

女兒聽完媽媽的話,紅著眼委屈地說:

“青蛙趴著的時候是4條腿,可這幾隻青蛙站了起來,前面是胳膊,站在地面上的才是腿,所以兩隻青蛙就是4條腿啊。”

孩子的一襲話,讓多少大人紅了臉。

“蘋果是紅色的,你怎麼塗成藍色?”

“怎麼可能有5條腿的天鵝?”

當我們把一個個“標準答案”強加給孩子,孩子的世界便不再有五彩斑斕的顏色和天馬行空的想象。

正如俞敏洪曾呼籲:

“中國的教育應改變只有一個答案的固定思維。”

好的教育,不會用標準答案去扼殺孩子的創造力和好奇心。

教育的過程,

不在書本

而在生活

10張犀利漫畫對比:懂教育和不懂教育的父母,養出來的孩子差別有多大?

人們常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知識從不只侷限於書本,生活中處處藏著學問。

一位爸爸帶4歲的女兒遊遍“千山萬水”,讓孩子親身體驗了大自然的美好和神奇。

他帶女兒看過青海湖的海天一色,欣賞過漫天遍野生機勃勃的油菜花,感受過白雪皚皚的雪山,更經歷了旅行中的艱難險阻……

趁著孩子還小,多帶她看看外面的世界,體驗不一樣的生活。

不僅能豐富她的人生經歷,更重要的是提升孩子的生存能力,培養她的獨立性。

而這些,都能讓孩子更好地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那些從小就“見過世面”的孩子,腦子裡早就藏滿了智慧。

教育的結果,

不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期待

而是讓孩子自己飛翔

10張犀利漫畫對比:懂教育和不懂教育的父母,養出來的孩子差別有多大?

很多父母從孩子出生伊始,就給孩子規劃好了人生,甚至希望孩子來彌補自己人生的缺憾。

那些活成“提線木偶”的孩子,在父母的期待中,漸漸失去了自我。

就像紀伯倫在詩中所說的: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藉助你來到這個世界上,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我們可以儘可能地給與孩子關愛,卻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強加給孩子,因為孩子從有自我意識開始,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會成為孩子的守護者,而不是孩子的掌控者。

他們會給孩子託舉的力量,卻不會阻擋孩子飛翔的方向。

競爭的本質,

是培養孩子學會合作

而不是隻爭輸贏

10張犀利漫畫對比:懂教育和不懂教育的父母,養出來的孩子差別有多大?

一個小女孩為了跳舞比賽更加出眾,故意沒穿老師要求的統一服裝,更在比賽中擅自“加戲”。

雖然她如願獲得了最佳個人獎,但團隊卻沒能進入決賽。

即使被夥伴孤立,她依然滿不在乎:“爸爸曾告訴我,除了贏,其它都不重要。”

俗話說得好,獨木難成林。

一個孩子,即使自身再出色,心中只有輸贏,沒有團隊,只有自我,沒有他人, 走到社會也難成大器。

心理學家曾坦言:“優秀的父母會多以集體人的概念培養孩子,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社會的安全感。”

因為,一個人可以跑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遠。

好的教育,

不是讓孩子一直停在舒適區

而是讓孩子敢於迎接挑戰

10張犀利漫畫對比:懂教育和不懂教育的父母,養出來的孩子差別有多大?

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都不願意放手讓孩子去接受挑戰:

孩子遇到難題退縮,就依著孩子放棄;

看到孩子和同伴打鬧,生怕傷著,第一時間上前保護;

孩子想挑戰高難度專案,還沒開始嘗試,父母先喊停……

父母過度地呵護,也許能讓孩子在“舒適區”舒服一陣子,但長期如此,會讓孩子在面對新事物、新挑戰時產生恐懼和焦慮,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心理學研究表明:父母在幼兒時期培養孩子“走出舒適區”,鼓勵其冒險,並以有趣的方式引導孩子參與競爭,讓孩子安全面對風險,成年後孩子的焦慮症程度會大大降低,成才的機率明顯更高。

父母之愛子,必為其計深遠。

為孩子謀長遠的父母,不會把孩子養成籠中的金絲雀,而會鼓勵孩子到廣闊的天空中遨遊。

好的教育,

不止關注當下

更會放眼未來

10張犀利漫畫對比:懂教育和不懂教育的父母,養出來的孩子差別有多大?

一位女孩因考試成績不及格,被父母打罵後,衝動之下,縱身從高樓跳下。

一個鮮活的生命轉瞬即逝,留下父母一片哀嚎。

網友評論到:“孩子,長大後,沒人在意你小時候考過59分。”

教育孩子,就是一種長期投資。

如果,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過度在意短期“收益”,因一時的波動,亂了方寸,只會激化親子矛盾;

而真正懂投資的父母,一定會更看中長線,因為在孩子未來的人生旅途中,一時的輸贏、得失,渺小如星辰。

孩子的一生中,會遇到很多困難和險阻,每走一步都有可能因踩到泥濘、水坑而摔跤,但只要我們鼓勵他爬起來繼續走,總能走到終點站,看到屬於他的風景。

教育的終極目標,

不是追求成功

而是獲得成長

10張犀利漫畫對比:懂教育和不懂教育的父母,養出來的孩子差別有多大?

很多時候,我們對成功的理解總是很絕對,彷彿孩子未來的人生只有“功成名就”這一條康莊大道。

智慧的父母卻不會用狹隘的思維來定義孩子的人生。

一位作家的兒子曾經對她說:

“媽,你要清楚接受一個事實,就是,你有一個極其平庸的兒子。

我可能會很普通,普通的學歷,普通的職業,不太有錢,也沒有名。”

作家卻說:“對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一直在成長。”

過程比結果重要,成長比成功重要。

孩子體驗過人生旅途中的歡樂與美好,經歷挫折磨難後有所收穫和成長,這些才是他們更珍貴的人生財富。

教育的本質,

不是注滿一桶水

而是點燃一把火

10張犀利漫畫對比:懂教育和不懂教育的父母,養出來的孩子差別有多大?

電影《銀河補習班》中,爸爸馬皓文常對兒子說 :

“人生就像射箭,夢想就像箭靶子,如果連箭靶子也找不到的話,你每天拉弓有什麼意義?”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會先燃起孩子心中那把火,幫他們造夢。

女孩從小喜歡研究昆蟲,長大勵志做一名昆蟲學家,爸爸非但沒阻止,反而常帶她穿梭于山林之間,一起採集標本,一起學習昆蟲知識;

男孩自小喜歡亂拆東西,爸爸看出孩子調皮背後的創造力,常給他講空間結構,甚至幫孩子一起“搞破壞”。在爸爸的激勵下,孩子長大後成了一名工程師。

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

一個內在驅動力被啟用的孩子,他的人生才能擁有無限可能。

教育家盧梭曾說:

“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時候就開始了,在他不會說話和聽別人說話以前,他就已經受到教育了,教育的基礎是家庭。”

如果說孩子是海上的航船,那父母就是船上的擺渡人,孩子能在哪個港口停泊,很多時候靠的是父母的駕駛技術。

孩子未來的模樣,其實早就印刻在父母的教育中。

教育孩子是場修行,為人父母的我們在這個修煉場上,都要學著改變,更要學會反思。

因為不同的道行,指引孩子走向的是截然不同的人生。

點個【

在看

】,與所有父母共勉。

本文來源於女兒派(ID: nverpai),關於養育女兒的乾貨,這裡都有;關於養育女兒的苦甜,這裡都懂;願她們一生純良,一生知禮,一世得體。

本文編輯|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