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孩子很叛逆?或許是你缺了有效的方法

01。與“叛逆”孩子權利鬥爭的結果

2-3歲是兒童發展階段的第一個叛逆期。也是國外很流行的一個說法叫“terrible two”。

從心理發展的階段上看,擺脫外界因素的干擾是建立獨立人格和自理能力的必經之路。

孩子很叛逆?或許是你缺了有效的方法

而這些自我意識的覺醒,正是從對父母的質疑和反叛開始的。對不同角色、行為和思想意識的嘗試,是兒童發展自我認同的重要部分。兒童在不斷摸索的過程中逐步構建了一套自己內在的思想和行為秩序。所以對待所謂的兒童叛逆期,應該從積極的角度去看,這是兒童建立思考能力和個人身份的正常表現。

孩子很叛逆?或許是你缺了有效的方法

如果孩子到了2歲多,表現的行為模式是完全服從大人的模式,很可能是不恰當的養育方式,壓制了孩子本該有的“叛逆”天性。

所以在孩子2-3歲的時候,我們經常會聽到孩子最常說的詞就是“不要”,代表了孩子他有自己的想法,跟我們的想法不一樣。

這時候,大人的迴應就很重要。

當孩子對你說“我不要,我就不要!”

孩子很叛逆?或許是你缺了有效的方法

你通常的反應會是怎樣的?

生氣,好生氣,十分生氣,非常生氣,生氣得快炸了。

為什麼你炸了?

因為你忘了孩子是2-3歲的事實,你用一個成人的視角去處理孩子對你的否定迴應,就會點燃你的情緒開關。

於是,兩人最終開始陷入“到底該聽誰的”權利之爭。

02。 呵斥和責怪下的“叛逆”孩子

最近開始在社群做義工服務,每週五上午或者下午1小時給社群的孩子分享繪本或者親子活動。

週中由於父母們大多數都上班,帶孩子來參加活動的基本都是老人。

社群裡有個兒童之家的室內閱覽室和活動室,需要拖鞋進入。

那天下午,參加的幾個家庭中,有個奶奶帶著一個3歲多的小男孩讓我印象很深刻,孩子沒拖鞋就進入了閱覽室。

我過去蹲下跟孩子說“寶貝,進入活動區需要脫鞋子,不然也可以選擇穿鞋套哦~”

奶奶在旁邊也勸阻,但孩子執拗就是不肯脫鞋,老人有些無奈,但怎麼勸孩子就是不脫,老人就開始言語呵斥:

你看你,就是淘氣不聽話吧!老師說你沒說!總是不聽話,不聽話,我就下次不帶你出來了!

老師,這孩子就是很淘氣,也愛發脾氣,叛逆得很。

孩子進到了裡面一塊沒有地墊的地板上,開始躺在地板上,老人一邊心疼孩子躺地上會著涼,婉言勸阻孩子起來,一邊又時不時呵斥孩子。這時候我走過去,蹲下看著孩子的眼睛說:

寶貝,你是不想脫鞋麼?是因為不習慣在公共場合脫鞋,還是有什麼原因可以告訴老師麼?

孩子還是有些我行我素,不太理會我這個陌生老師的話。

對於公共場合行為秩序的引領教育,諾媽認為對一個孩子的成長很重要。需要給孩子堅持原則,於是用正面管教和善而堅定的方式引領。

如果寶貝沒準備好脫鞋,老師需要邀請你到門口凳子上,等你做好準備脫了鞋再進來,或者可以選擇穿鞋套~因為鞋底會有小細菌,每個人都穿鞋子進來,小細菌進到我們身體裡會生病哦~

如果我們我們在原則性問題上不能讓孩子堅持去執行,孩子就會容易形成自我中心,凡事按照自己的意願想怎樣就怎樣。

那個孩子終於出到了門口等待。等我開始講一個恐龍的繪本,孩子在門口開始提起了興趣,孩子奶奶又堅持不住原則依著孩子不脫鞋把他抱了進來。

我開始嘗試結合遊戲力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哇,讓老師看看,寶貝你的小臭臭腳丫有多長啦~ 量一量,是不是比老師手掌還長呢~

孩子的情緒逐漸開始放鬆了一些,我再試著緩和氣氛地假裝遠處聞了下孩子的腳丫。

哇,老師看看是臭臭小腳丫還是香香小腳丫呢~

結合了正面管教的方法和遊戲力,10多分鐘之後,孩子終於配合愉快地脫鞋了。

我對孩子說:

寶貝,謝謝你對我們公共場合的環境負責任~

孩子感受到了溫暖的鼓勵,給我回應了溫暖的微笑。緊張的情緒開始逐漸舒緩和釋放。

後來在整個繪本的閱讀和遊戲過程,我注意到這個孩子並不像奶奶口中所說的如此“叛逆”和不聽話。

在我講繪本過程非常專注地聽,他對恐龍的知識非常瞭如指掌,時不時還會提問和告訴我每種恐龍的名字是什麼。

我向孩子表達了感謝,謝謝他給我分享了很多我沒學過的恐龍知識。

那個孩子再次受到鼓勵後,感受到了價值感,全程活動都非常遵守秩序,也在活動結束後,很主動地把玩具按照原來的擺設放回原處。

樊登講的育兒書裡,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本是《叛逆不是孩子的錯》。

讓我很喜歡並且覺得意味深長的一句話是“如果你在育兒這件事上感到很痛苦,一定是你的方法用錯了。”

很多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時常會覺得孩子總是很叛逆,總是不聽話。

應對孩子的叛逆,常用的方式要麼是玩具零食哄騙,要麼是嚴厲呵斥或者暴力解決。

嬌縱的方式換來的不是孩子合作,而是孩子越來越嬌縱,無底線地跟大人談條件。

嚴厲呵斥和暴力對待孩子的所謂“叛逆”,就會不斷地降低孩子的自尊水平,讓孩子內心產生羞愧感,不利於兒童身心發展。

03。 應對“叛逆”孩子的4個解法

一、積極傾聽我總覺得很多父母在傾聽孩子方面,是做得很不夠的。缺乏耐心去真正把孩子的話聽完。

一個原因是因為很多職場父母確實平時工作很忙,回到家裡精力已經快被工作榨乾,留給孩子的精力就那麼一點。

再看到孩子晚上不刷牙不睡覺不寫作業的挑戰,哪有那麼多精力再傾聽他說什麼。

另一個原因,我們被手機佔據了我們的關注點和時間精力,我們寧可把自己的靈魂交給碎片化地手機螢幕時間,也不願意耐心地聽孩子把一件事說完,把他為什麼會這樣做背後的原因說完。

如果我們只看到了挑戰的表面,無法去理解孩子挑戰背後的根源,那麼我們永遠也無法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因為你不懂,你也不聽。

即使聽,也不願意把話聽完。

即使聽完,你也不在乎我的感受。

孩子的心門會逐漸關上。再也不願意跟你分享他內心的感受和想法。

最後走向所謂的“叛逆”。

二、迴應不要反應

對於孩子出現的行為挑戰或者“叛逆”的頂嘴行為,成人第一時間給出的是反應,而不是迴應。

反應,很多時候是帶著情緒的,是帶著一種我是權威者要給你建議的態度,告訴孩子“你不該這樣,這樣是不對的,你該這樣這樣。”

很多父母說,難道那我不該教孩子正確處理問題的方法麼?

當孩子“叛逆”跟你頂嘴的那個當下,他需要的不是建議,而是你對他情緒的接納迴應。

通常小諾有時候有情緒說“我就不要”的時候。

我會迴應她:

媽媽看得出來你有點生氣,等你平靜後,告訴媽媽你的需要。

接納了她的感受,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可以擁有媽媽溫暖的迴應,而不是被壓抑住自己的情緒。

三、非原則性問題放手,原則問題引領

我其實很不理解一個問題,很多老一輩養育者,一邊抱怨孩子吃飯總是不好好吃,卻總是每次都扔個手機給孩子,邊看邊餵飯,然後嘴裡還會抱怨“你看你,就是不聽話,不好好吃飯。”

即使孩子2-3歲已經到了可以自主進食的年齡,還在餵飯。

餵飯,到底是你的需要,還是孩子的需要?

當孩子跟大人表達“我想自己吃”。

很多老一輩養育者的迴應是“你自己吃不好,撒得哪哪都是。”

然後最後,又開始承擔“孩子不好好吃飯,不聽話”,所謂“很叛逆”的結果。

孩子很叛逆?或許是你缺了有效的方法

在吃飯和生活自理能力這些非原則性問題上,我想,能不能放手,把生活的自主權和感受還給孩子。

一個無法獲得生活自主感和掌控感的孩子,是對行為邊界很容易缺乏自主判斷的。

也就是,他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

在非原則性問題上學會充分尊重孩子的自主性發展,才會在原則性問題上堅持原則的時候,孩子願意接納你的建議。

因為,無法尊重孩子的教育方式,是無法讓孩子學會合作和尊重的,只會滋養孩子的叛逆情緒。

四、把孩子當“客人”來相處

把孩子當“客人”來相處,是諾媽認為,在家中建立平等和尊重養育方式的一個方法。

為什麼?

對待客人,你會詢問他的建議,會保持一定的空間和距離感。

不會時刻用那種“我都是為你好,你就該按著我為你好的方式來。”

這樣的方式,是愛的綁架。當你給到過多包辦的愛,孩子又hold不住的時候,就會引來孩子反叛的情緒。

舉個例子,就是很多養育者會覺得孩子要多吃肉,不然長不高。但孩子那個當下,就是不想吃。

把孩子當客人來相處,你會尊重地問:

你需要吃肉麼?我覺得吃肉有助於身體健康。

孩子很叛逆?或許是你缺了有效的方法

把孩子當你控制的物件來相處,你也許會這樣跟孩子說:

你必須得吃肉,必須得吃幾塊肉,不吃以後你就長不高!你看誰誰都吃肉,你不吃,長不高。聽話,多吃肉!

感受到了差異麼?

前者是給出了選擇,吃與不吃在於孩子的自主選擇。

後者是給出了命令,吃與不吃在於大人的選擇,如果不服從,就是對大人命令地違抗,就是不聽話。

當然,如果孩子一直不吃,我們可以換多種正面管教的方法幫助孩子建立均衡的飲食習慣,而非控制式要求孩子服從當下大人的命令。

因為在控制型養育方式長大下的孩子,只能選擇叛逆和隱忍服從,失去的也許是在我看來最可貴的——獨立思考的靈魂。

- END -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