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小心,我們父母對待孩子,有可能會從愛他變成“共享痛苦”,都不好受

每個父母,都希望將世上所有的最美好的東西送給孩子

其實,對於孩子而言,最重要的,不是父母有多能幹,也不是他們能不能給予自己錦衣玉食,而是父母言傳身教正確的三觀。

言傳身教和正確三觀,每個字都認識,但其重要性,遠超很多家長認知。

小心,我們父母對待孩子,有可能會從愛他變成“共享痛苦”,都不好受

言傳身教是父母做法,我們用父母的影響力,充分激發孩子學習模仿的自發行為,讓教育不是隻停留在口說和無效上面。

很多時候,教育為何無效,只是因為你說的道理中,很多自己也並不同意,你要求孩子不要撒謊,但自己卻網開一面,總有理由,孩子看在眼裡,他會做到不要撒謊嗎?

一個總要求孩子遵守交通規則的媽媽,會面對自己帶孩子闖紅燈時孩子的困惑和疑問,如果強詞奪理,就給孩子留下“原來遵守交通規則是別人的事,我不用遵守”的印象。

由於在幼兒時期的孩子眼裡,父母一定是對的,孩子只會自動為這樣的事找出“合理性”來,並且學習模仿。

小心,我們父母對待孩子,有可能會從愛他變成“共享痛苦”,都不好受

而三觀更重要,這是根植於孩子頭腦之中,伴隨一生的重要人生座標!

三觀是什麼?

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人生觀:

生而為人,為的是什麼?為錢而來?為愛而來?這是終極問題,人來到這個世上,是必然死亡的,那麼為何還要生而為人?

價值觀:

做人有沒有意思、有沒有價值?一個被說兩句就要跳樓的孩子,有些人以為是“打得不夠”,實際上那是孩子價值觀出了問題,用自己的生命做代價,以此來報復和反抗父母,其行為背後的價值,就是認為自己的生命無足輕重。

世界觀:

這個世界圍繞著我而運轉,還是我是這個世界中的一分子?前者,溺愛下的孩子,對父母的任何輕慢都會不依不饒;後者,平和的心,讓自己變得更加重要,成為自我的追求。

小心,我們父母對待孩子,有可能會從愛他變成“共享痛苦”,都不好受

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是構成一個人思想核心的三根支柱,缺一不可。

7歲以前,父母的所有行為,都在往這三個方面注入能量,3歲以後,孩子形成“我是獨立個體”意識後,父母務必抓住這幾年的時光,為孩子的三觀,打下牢固基礎。

古人云: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背後有這樣的成長核心。非常值得父母深思。

有正確的三觀,是孩子人生的導航儀,我們在孩子起步時,設定好通往成功、有愛和幸福的路線,在孩子成長中,牽著他的走,一路前行,用我們的言傳身教,給予孩子愛與擔當,責任與幸福。

由此,這個孩子終其一生,不會差到哪裡去,外面的世界再殘酷,心中有愛,他仍舊能從身邊找到點滴的幸福。

把幸福收集起來,就是愛的樣子。

所以,面對同樣的事情,一個三觀正確的孩子,會更樂觀,更積極,更主動;三觀不正確的孩子,世界哪裡都是黑暗的,連自己的呼吸,都覺得困難,活著,就僅僅只是活著而已。

小心,我們父母對待孩子,有可能會從愛他變成“共享痛苦”,都不好受

同時,憂傷的父母,很難養出快樂的孩子。

父母是不敢快樂,不夠快樂的人,孩子就很難發自內心的快樂。

情緒會互相傳染,不論好壞,實際上,壞情緒更具傳染性。家庭中,所有人都快樂,只要有一個家庭成員不快樂,全家快樂的氣氛都會蕩然無存。

希望孩子一生都不會遇到傷害他的人和事,希望他們擁有父母不曾有過的幸福。這幾乎是所有父母的想法,

可是潛意識裡,父母會傾向於讓孩子體驗自己的痛苦,從而把孩子拉到和自己同一個“陣營”中。

父母還會找到理由:我們就是這麼吃苦過來的,所以你也要吃些苦,這是對你的“愛”。

理論上這種做法值得理解,現實中孩子沒有吃父母給的苦,不代表就嬌溺,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苦樂,物質上的充足,不代表精神上也豐滿。

當然,物質的苦可以吃點,精神上一定要富足,這樣的富足,來自於父母的全身心陪伴,適合成長的環境,閱讀與探索習慣的建立等等。

小心,我們父母對待孩子,有可能會從愛他變成“共享痛苦”,都不好受

所以,由於父母自身的匱乏,對孩子的愛也就缺乏邊界,變成“共享痛苦”的愛。

我們可以共享單車,共享美食,但共享痛苦,還是要慎行!

庭爸,8歲女兒的奶爸,優質育兒領域創作者,家庭教育指導師,70後大叔,有愛有思考的育兒和教育達人,歡迎關注、轉發、點贊和評論,更多育兒和教育問題可以與我交流。讓育兒更輕鬆,讓教育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