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媽媽生下我,為什麼又不管我”,女孩的一句話戳痛多少人

“媽媽生下我,為什麼又不管我”,女孩的一句話戳痛多少人

“孩子在哪裡,我就在哪裡。”

這是一個叫佔劍飛的95後爸爸說的話,他曾是一名留守兒童,一年只能見父母一兩面。

如今,他也是兩個孩子的爸爸了。

他從軍隊退伍,獨自在外闖蕩多年後選擇回到老家陪伴兩個孩子,只為給孩子一個完整的童年。

因為深知留守兒童的苦,他不想孩子像他一樣,再成為留守兒童。

沒有什麼比與家人們待在一起,陪孩子長大更重要的了。

想起不久前看到的一個影片,湖南郴州一對夫妻開車回家過年,但路上堵車,加上快到家門口時又遇到修路,他們便把車停在離家幾百米外。

正在這時,7歲的兒子打著手電筒狂奔過來。看到這一幕,父母瞬間淚目。

馬伊琍曾說:“所有打工父母都是為了讓自己的孩子過得更好。對於常年為生計在外漂泊的人們,親情抵不過生存的慾望。”

很多時候,我們覺得自己很委屈,拿起磚頭抱不了娃。

我們總想著等賺夠錢一定回家好好陪孩子,卻忽略了: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而我們給孩子的陪伴也是有期限的。

期限過了,再多的彌補也沒有太大的療效了。

對於普通的孩子們來說,他們最開心的是穿漂亮衣服、吃好吃的零食、收到各種禮物。但是留守的孩子們,卻願意用這些換父母回家。

因為,陪伴才是他們最需要的。

“媽媽生下我,為什麼又不管我”,女孩的一句話戳痛多少人

那些童年被留守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知乎上,一個網友傾訴:從小父母外出打工,自己被迫成了留守兒童。

翻翻家裡的相簿,唯一一張合影是高中時父母為了辦獨生子女證拍的。

父母常常對她說:“你要乖巧、聽話,這才是我們的好女兒“、”你要懂事、孝順,這樣我們才沒白養你“。

這段留守經歷,讓她形成了討好型人格。

生活中她不敢向父母提出訴求,生怕會破壞這個家庭表面的“和諧”。

工作中,她不敢大聲地向同事表達反對意見,只能一次次的用微笑化解尷尬,用大度忘掉不爽。

“媽媽生下我,為什麼又不管我”,女孩的一句話戳痛多少人

面對父母,她只感到陌生和無助,她覺得自己的心理徹底扭曲了,對父母沒有一點愛。

每週一次的見面讓她內心很煎熬,硬著頭皮對著父母笑,跟父母一起吃飯、聊天。

雖然父母認為她很高興,但實際上20年的隔閡讓她無法釋懷。

的確,如果父母用錢代替愛,孩子大機率也只能用錢作為回報。

父母只看到了自己金錢上的付出,卻沒聽到孩子渴望陪伴的心聲。

生活中,這樣長大的的留守兒童很多。

一個女生從小最親的只有爺爺奶奶,和父母聚少離多,只是親人,沒有別的感情。

有一次她問爺爺奶奶:“媽媽生下我,為什麼又不管我”?

她的一句話戳痛了多少人的心。。。

童年留守帶給她的傷害,讓她想起就想流淚,所以沒錢不想結婚。

一個女生每天都帶著弟弟去路邊等爸媽回來,爺爺奶奶姑姑他們都重男輕女,他們還要照顧大伯家的兩個男娃,矛盾重重,導致我自卑敏感毫無安全感,最可怕的就是不自信自卑。

一個男生從三年級開始獨居、吃百家飯、住校,直到三十歲半夜常常還會被兒時的噩夢驚醒,會缺乏安全感……

這些孩子孤獨地長大,內心始終有一個地方空落落的。

孩子的成長是一條單行道,錯過將會是父母一生的遺憾。父母等著孩子長大,而留守孩子都在等著父母回家。

《貧困農村地區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中,被調查物件包含3-6週歲、小學一年級、小學四年級和初中一年級的孩子。

透過調查發現:除了初中一年級,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的情緒行為問題檢出率無顯著差異外,3-6歲單親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最差。

除此之外,雙親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最差。

總的來說,留守兒童容易產生心理健康問題。

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說:孩子長時間和父母分離,會使家庭倫常和家庭幸福遭到最根本的破壞,完整的家庭教育才是培養智慧的途徑。

父母角色的缺席,讓孩子很難有安全感和歸屬感。家庭教育角色的完整,更容易給孩子完整的人格。

所以,孩子的優秀通常來源於父母的教育基因。

而陪伴教育的用心與否,不僅決定著孩子的幸福指數,也關係著親子關係的親疏。

那些把孩子留給老人,不關心孩子情感需求的父母,最終把孩子養成了“陌路人”。

“媽媽生下我,為什麼又不管我”,女孩的一句話戳痛多少人

陪伴,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奢侈品”

《華盛頓郵報》曾公佈世界排名前十的“奢侈品”名單,這些“奢侈品”不是物質,而是精神上的財富。

如果讓孩子來評選,排在第一位的也不是物質,而是“陪伴”。

紀錄片《冰與雪之歌》裡,9歲男孩王凱文在冰雪世界裡自由地滑翔著。

小凱文在兩歲時第一次穿上雪具,就滑到了終點。因為真心熱愛滑雪,就這樣滑了8年。

因為在4歲時受傷,差點斷送自己的滑雪生涯,爸爸決定辭職成為兒子的滑雪教練,5年來一直陪伴在兒子身邊。

“媽媽生下我,為什麼又不管我”,女孩的一句話戳痛多少人

小凱文從5歲起就獲獎無數,這裡面除了他的天賦、努力外,爸爸功不可沒。

爸爸的陪伴,不僅讓小凱文能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還讓親子關係更加融洽。

《窮爸爸,富爸爸》裡有一句話: “所謂成功,就是有時間照顧自己的小孩,任何職業角色都可被替代,唯獨父母角色無可替代。世間回報率最高的投資,就是親子關係。”

被父母陪伴的孩子是幸運的,即使父母沒有條件辭職,被高質量陪伴的孩子也是幸福的。

在河南,有一個爸爸平常工作很忙,但不想缺席女兒的成長。

他一有時間就陪著女兒練字,時間長了,女兒的字寫得很是工整,就像印刷體。

這位爸爸因為工作,與女兒相處的時間不多,但是女兒卻從爸爸有限的陪伴裡得到了安全感。

都說自己很忙,但是你總能把自己的時間勻出一點陪孩子。

在這段時間,你能耐心陪孩子,哪怕多說一句關心的話,孩子也會很開心的。

所以,陪伴才是家庭教育的基礎,陪伴孩子成長也是父母的一場修行。

我們常說,現在不陪伴孩子,等到退休希望彌補孩子的時候,孩子已經不需要了。

如果父母從現在開始注重親子關係,那麼孩子在你需要他的時候,也會如約而至。

“媽媽生下我,為什麼又不管我”,女孩的一句話戳痛多少人

培養好孩子,是父母最重要的事業

蔡笑晚曾在《我的事業是父親》一書中,講述了六個孩子成才的秘訣。

第一條就是:把培養孩子成才看成是自己的人生事業,把它擺在日常事務中的第一位,必要時不惜犧牲其他一切。

蔡笑晚和妻子幾乎犧牲了一切娛樂活動,只要有空就輔導孩子們學習讀書。

清晨,他用英語廣播叫孩子們起床。

全家人會坐在桌前各看各的書,孩子有不懂的就提問,每天自習到深夜。

家裡沒有運動設施,蔡笑晚就自己動手做了一張多功能乒乓球桌。撐起來是球桌,放下來是床。

他們還會自己設計旅遊路線,帶著孩子走遍大江南北。有一次一家人帶著乾糧和水,一路風餐露宿,最後到了嶽王廟,在“精忠報國”題詞前拍了一張合影。

那時候孩子雖小,但這樣的經歷讓孩子的眼界開啟,並影響著他們以後的路。

蔡笑晚的女兒蔡天西總結了父親的教育方式:早教、立志、自學。

回憶小時候,她說爸爸很疼他們,可同時也很嚴厲,尤其是在學業上。

蔡笑晚雖然很節儉但是給他們買了很多的書,沒有遊戲機的陪伴,沒有那麼多的玩具玩,但童年是充實而快樂的。

最後,蔡笑晚的“父親”事業,也造就了孩子們的事業,每個孩子都很有出息。

其實從來沒有什麼意外成功,一個真正優秀的孩子背後,都是父母在用心付出。

你今天躺平、放任不管,明天孩子將不受你的管教。

就像李嘉誠所說:“一個人事業上再大的成功,也彌補不了教育子女失敗的缺憾。”

因為無論給孩子多少錢,上多好的學校都永遠無法代替父母的教育。

有些父母覺得自己賺錢、孩子自己學習就夠了,但最後很可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父母賺錢固然是為了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但培養好孩子才是最終的目的和最重要的事業。

“媽媽生下我,為什麼又不管我”,女孩的一句話戳痛多少人

面對留守兒童,父母應該怎麼做

有時候父母不是不愛孩子,也不是不願意陪在孩子身邊,只是不得不走出家門。

如果真的無法避免讓孩子留守,父母這樣做,即使不在身邊,也不會缺席孩子的成長。

給孩子提供情感支援

在四川涼山有一個男孩第一次考了滿分,他十分自豪地讓老師把試卷拍給在外打工的爸爸。

雖然很少見面,但爸爸與孩子經常交流,叮囑孩子好好學習。

父母在外打工的確辛苦,但父母也要與孩子保持穩定的情感聯結。

可以跟孩子約定交流方式,比如每天影片給孩子講一些正能量的事情,給孩子多一些鼓勵,

還可以給孩子介紹自己的工作,讓孩子學會感恩,更有動力好好地學習和生活。

父母給孩子足夠的情感支援,也可以和孩子心連心。孩子有了安全感,才不會成為“孤兒”。

關注孩子的內心聲音

父母與孩子交流時,不能只是命令孩子好好學習,而是多聽聽孩子的聲音。

比如物質的東西並不孩子最想要的,而是有不開心的事可以傾訴,有開心的話可以分享,重要的日子可以與父母一起參與。

父母時刻關注孩子的情緒,積極迴應孩子,當好孩子的心理醫生。

得到父母傾聽的孩子,會更有安全感;得到父母迴應的孩子,更容易肯定和接納自己。

這樣,就是對孩子最好的精神陪伴了。

和孩子一起成長

俗話說: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首先你得先變成這樣的人。

當要求孩子好好學習的時候,自己也不要只是刷短影片、玩遊戲,而是看看與孩子學習和成長有關的書籍。

希望孩子取得好成績的同時,自己也認真工作。

父母透過熱愛自己的工作,引導孩子主動學習。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響著孩子,與孩子共同進步。

作為父母,雖然與孩子不在一起,但是與孩子同步成長,隨時瞭解孩子的學習進度和興趣愛好。

與孩子有共同語言的父母,更容易走進孩子的內心。

不放棄自我成長的父母,永遠是孩子最好的引路人。

注:部分圖片文字出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小編刪除。

喜歡可以關注小蛙,還有更多文章更新等你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