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八旬爺爺守護留守兒童12年,致敬每一個守護孩子的人

文/可馨育兒

守護孩子是大多數父母的心願,享受到天倫之樂,孩子在膝前撒嬌,一家人有說有笑,還不缺錢花。對於普通家庭而言,父母面臨工作和帶娃不可兼得的局面,外出打工的現象非常普遍,孩子只能獨自在家,或老人照看。

勒 克萊齊奧 《流浪的星星》寫道:我想,在這個世界上,雖然沒有最美好的相遇,但卻應該有為了相遇或者重逢,所做的最美好的努力。

留守家庭就是這樣,他們在努力改變生活,就了給孩子一個更好的物質條件,在陪伴和精神上是欠缺的。

八旬爺爺守護留守兒童12年,致敬每一個守護孩子的人

據央視報道,一位80歲的爺爺成了一個輔導中心,他堅持了12年,為留守兒童提供作業輔導,而且是免費的。說是輔導站並不是像學校一樣有獨立的場地,他將家裡佈置成學習的環境,孩子可以看電影、玩遊戲、唱歌和學習。受到爺爺輔導的孩子已經達上千人。

爺爺用自己的無私奉獻,為孩子的成長接力,如果社會上能再多一些像爺爺這樣的好人,就會多一些孩子填補內心的空缺。孩子精心扶持孩子的成長,也會少幾個問題兒童。

八旬爺爺守護留守兒童12年,致敬每一個守護孩子的人

有沒有像爺爺這樣的人呢?當然有的。河南周口一位農村小學校長,80後已頭髮花白。校長拿出工資把孩子的午餐改成“硬菜”。用他的話說:

農村的孩子,總要有人來陪他們。

校長用實際行動給人們樹立“好人”的典範,感覺心裡暖暖的,不禁會想,如果我兒子能遇到這樣的校長就好了,不用擔心孩子的成長和學習了,教會孩子做人比成績更重要。話又說回來了,校長有多個角色,拋開學校還有家庭,他也要養家餬口,讓他獨自支援起這麼多孩子,不是長久之計。學生的臉上掛上笑容,校長的頭髮卻白了。

每一位紮根一線的鄉村建設者,值得被人尊重。他們的付出、守護和堅定,不是每一個老師都能做到的,真心感謝校長的付出,舍小家讓孩子們的生活更好一點,講究奉獻在他的身上得到很好的體現。

八旬爺爺守護留守兒童12年,致敬每一個守護孩子的人

我曾看到過一個影片,一位白髮蒼蒼的爺爺,參加幼兒園的運動會,其中有一個專案是,孩子坐在大人身上,老人坐在墊子上倒著移動。年輕的家長們都順利過關了,只有男孩騎在爺爺懷裡獨自吃力地移動,所有家長和孩子像看戲一樣站成一排觀望。

其實,學校和老師設計這種專案時,可以考慮一下老人和孩子的實際情況,別給留守兒童增加新的負擔。

據光明日報訊息,留守兒童容易出現嚴重的不良情緒,不論男孩還是女孩,差別並不明顯。

八旬爺爺守護留守兒童12年,致敬每一個守護孩子的人

研究人員對某市一小學的316名兒童的家境、個人情況進行研究,其中男童156人,女童160人,留守兒童160人,非留守兒童131人。透過調查問卷的形式,就孩子們的焦慮情緒、抑鬱自評、孤獨量表和自我意識量表進行評估後得出結論,影響孩子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年齡、家境(環境和條件)、家庭財富、興趣愛好等因素影響突出,關乎孩子的心理健康。

八旬爺爺守護留守兒童12年,致敬每一個守護孩子的人

孩子在兒童時期的重要經歷,將會影響他們一生

。這一階段在為性格形成、意志力的培養、自控力、思維方式、交際能力等能力打下根基。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會受到家境、教育、外部環境、經歷等因素的影響。

據研究資料表明,

中國約有14-16%的兒童心理健康受到影響

,絕大多數集中在留守兒童,佔比六到八成。

兒童心理健康受到這些因素影響

1、

家庭因素

孩子的心理健康主要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現今外出務工家庭增多,留守兒童成為一大群體,親子分離下的愛的缺失,導致孩子的心理健康受損。

八旬爺爺守護留守兒童12年,致敬每一個守護孩子的人

2、

教育因素

孩子受教育的方式、環境會影響其心理健康,農村孩子在學習知識、性格形成、思維方式和學習成效等方面,跟城裡的小孩有顯著差別。

所以,兒童心理是否健康,跟原生家庭、教育狀況、父母是否缺席等因素的關係很緊密。但是,農村父母多數學歷不高,意識不到問題的嚴重性,他們對於

家境狀況的改善

教育環境的改變

莫不關心,通常會更在意物質上的滿足,精神層面屬於真空狀態,孩子出現不良情緒的情況較為明顯。

3、交際因素

據民政部2018年統計資料顯示,我國農村留守兒童超過697萬人。

八旬爺爺守護留守兒童12年,致敬每一個守護孩子的人

父母的缺席,孩子能否具備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要靠孩子自身的適應靈活性,要麼改變自己,要麼尋求改變環境成了他們的必然選擇。

因為缺乏父母的陪伴,與其相伴比較多的是同伴和老師,與他們相處的好壞,決定孩子是否能獲得情感支援的重要來源。如果關係處理得比較好,孩子能找到認同、歸屬和信任,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情感缺失帶來的孤獨感,懂得調適情緒和表達自我情感,這樣可以彌補父母缺少陪伴帶來的心理問題,從而在成長中迴歸健康的軌道。

留守兒童的適應能力

有關研究表明:

留守兒童在交際、學業、正面情緒、生活和社會等方面的適應能力,比非留守兒童差很多。

八旬爺爺守護留守兒童12年,致敬每一個守護孩子的人

這是因為父母的缺席,對孩子的情感支援以及家庭教育存在缺失,

孩子在學業、交際、良性情緒和生活等方面存在劣勢

。在認知層面與非留守兒童的差別並不明顯,因為學校的教育可以彌補這方面的缺失,父母不在身邊,孩子多半由同伴與老師陪伴,可以積累知識,並學會辨證和分析問題,考慮問題也會更加深入和多元化。所以,

前面提到的八旬爺爺和小學校長,給留守兒童的心理認知注入了一股正能量

就性別差異來看,男性在耐心和勤奮程度方面不及女生,也體現在學習、生活(自理能力、家務)及外部環境的知識能力上,這與傳統文化對女性的要求有一定關係,因為大人對女孩的印象和要求是

乖巧、聽話、勤快

等。

八旬爺爺守護留守兒童12年,致敬每一個守護孩子的人

在人際交往和學習的適應方面,首先是初中,其次是小學,最後是高中。上小學的孩子比較聽話、簡單純粹,服從老師的安排。在交際的質量上看,女孩優於男生,女孩之間交流、互幫互助比較多。

總之,

留守兒童的適應能力相比非留守兒童差異明顯;留守兒童的交際方面,女孩優於男孩。在交流質量方面,小學的孩子比初中孩子質量高

因此,我想說的是,能夠關注併為留守兒童進行幫助和指導的人,或許能給孩子的一生帶來正向作用,向他們致敬!

圖片來源網路,只供想象,圖文無關,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