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你是越戰越勇,還是不堪一擊?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發現有的人遇到困難後,懂得從跌倒的地方勇敢地站起來;而有的人卻畫地為牢,捶胸頓足,卻只能逆來順受。

面對同樣的問題,為什麼會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應對模式?

我們不妨從心理學的角度,做進一步的探究。而“依戀迴圈”恰好可以幫助我們答疑解惑。

你是越戰越勇,還是不堪一擊?

01

那麼,什麼是依戀迴圈呢?

依戀迴圈是依戀治療師弗里曼博士提出的臨床模型,這一模型可以很直觀地描述一個人從小到大的日常生活如何影響其經驗組織形式,包括遇到壓力時的感受、歸因、處理;會覺得周圍環境有惡意,還是覺得自己可以獲得幫助也值得被幫助;會退縮還是會衝動行事。這些經驗和經歷日積月累就形成了穩定的人格和性格。

可以說,每個人的經驗組織形式都各不相同、各有特點,因此,在對待相同的事情時,才會出現不同的人會做出不同的行為反應。

舉個例子,從某種程度而言,高考可謂是決定人生走向的重大考試。正因為它的重要性,很多人對於高考是既愛又恨,生怕自己跨不過這道坎。

一旦遭遇高考失利,有的人覺得“人生豪邁,大不了從頭再來”;有的人則覺得“我的人生完了”。

前者的心態是積極向上的,面對高考的挫敗,沒有一蹶不振,而是重新檢視自己哪些知識點還沒掌握好,下一步要針對性地複習鞏固,堅信自己一定會取得高考的勝利。

後者的內心是崩潰的,特別焦慮,在高考這座獨木橋上被無情地擠下去,意味著人生從此浮沉不定,前途一片渺茫,卻不知道人生的路還很長,還有很多精彩等著他去發現。

同樣是面對高考失利,之所以產生截然不同的反應,是因為他們不懂得如何處理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人和事。

這跟他們的依戀迴圈有著很大的關係。

你是越戰越勇,還是不堪一擊?

02

在《可塑的我:自我發展心理學的35堂必修課》這本書中,心理諮詢師陳婕君說,每個人在生理和心理上有六個基本需求:食物、接觸、運動、愛、聯結、情感流動。當這六個需求可以被理解、被感知並被滿足時,這個人基本上就可以健康發展。

在依戀迴圈中,它包括四個步驟:需求——表達——滿足/不滿足——心理結果。

對於我們每個人而言,如果你的需求被滿足了,就會感到這個世界是安全的,感到自己是被看見,被理解,被接受的。

在這一迴圈的基礎上,經年累月,你就慢慢地建立起最基礎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從而增強了自我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價值感。

與之相反,如果你的需求從來沒有得到滿足,長此以往,你的內心裡便積蓄了很多消極的情緒,如生氣、憤怒、怨恨,甚至是抑鬱。

久而久之,你的心裡不會對外界有太多的期許,學會了隱藏自己的需求,學會了逆來順受,最終迷失了自我。

陳婕君說,這一依戀迴圈是一個人心理基石中的最小單元,人們會在這個基礎上處理外界傳遞的資訊,形成基本人格和性格以及行為模式。

你是越戰越勇,還是不堪一擊?

03

既然依戀迴圈會對一個人產生如此大的影響,那麼,我們該如何做才能獲得身心健康發展呢?

由上文我們得知,只有重新建立良性的依戀迴圈,就可以自然而然地重新獲得人格和心理上的發展。

然而,在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我們都受到來自原生家庭的影響,都或多或少地存在某些方面的心理傷害,這些在所難免。

“要建立一個健康的依戀迴圈,第一步就要先從需求開始,學會接受自己的需求。第二步是表達需求。”

要從心底裡接納自己的需求,覺得這是正常的自我訴求,同時還要把它表達出來。

很多時候,你不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別人根本不會知道,更不會迴應或者滿足你的需求。如此一來,只會讓你再度陷入苦惱與愁悶當中。

很多人小時候因為種種原因,並沒有得到家人同等的對待,自己的需求從來沒有得到迴應或者滿足,多次被拒絕甚至是打擊羞辱後,再也不敢表達自己的需求。

越不表達越得不到,其實,這正是一個人活得不快樂的根源。

你是越戰越勇,還是不堪一擊?

04 寫在文末

每個人來到世上,沒有辦法選擇自己的出身,也很難避免原生家庭所帶來的既有傷害。但是,我們可以重新構建自己的依戀迴圈,重啟快樂的人生新模式。

當你懂得了表達自己的正當需求,並且得到了合理迴應,你的內心深處就會建立起一個很好的依戀迴圈。

久而久之,你就會對周圍的人、事、物產生一種信任感、踏實感和安全感,給自己樹立起一道堅強的心理防線。

即使在未來的路上,你依然會遭遇挫敗,但是那份信任感和安全感給你無窮的力量,讓你勝不驕敗不餒,越挫越勇,直至取得屬於自己的那份成功。

這,就是一個人的成長!

-END-

歡迎關注@三姐愛讀書,分享更多好書、更多人生感悟!跟我一起愛看書、愛寫作,每天進步一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