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福特特供車江鈴領裕“身世成謎”,中大型SUV,也想和漢蘭達過過招?

這是我的回答——

低情商:福特質量拉跨藥丸

高情商:福特不適合造普通車

單單從效能方面講,福特車絕對驚豔,第一次試駕銳際,當時就有想買的衝動,但冷靜想了下,感覺不合適,比如油耗高了點、保養有點貴、空間不夠大,再考慮日後維修,左思右想還是坐公交好!

福特特供車江鈴領裕“身世成謎”,中大型SUV,也想和漢蘭達過過招?

越純正的福特車,越沒市場!

這種怪象再一次被江鈴證實,馭勝S330包裝成福特領界後,搖身一變成了福特銷冠。找到感覺的福特對江鈴有些動心了,它們要再造一款軸距超過2米8的SUV,對標漢蘭達和大指揮官,這款車中文名叫領裕,

“我本想大聲呵斥領裕,可它實在太大了”

福特特供車江鈴領裕“身世成謎”,中大型SUV,也想和漢蘭達過過招?

早幾天,領裕的資訊網上已經滿天飛,復讀一下新車尺寸,領裕車身長寬高4905/ 1930 /1755 毫米,軸距2865毫米,尺寸全方位超越漢蘭達和大指揮官,甚至是自家的銳界。

福特特供車江鈴領裕“身世成謎”,中大型SUV,也想和漢蘭達過過招?

以領裕的尺寸,找個旗鼓相當的對手,恐怕只有別克昂科旗最合適。這麼對比,才發現領裕不是一般的大。

福特特供車江鈴領裕“身世成謎”,中大型SUV,也想和漢蘭達過過招?

除了大以外,領裕與昂科威設計還有點相似,比如前大燈酷似別克家族式設計迴旋鏢大燈,如有雷同絕非巧合。

福特特供車江鈴領裕“身世成謎”,中大型SUV,也想和漢蘭達過過招?

領裕造型四平八穩,車身側面和車尾設計大方得體,鍍鉻行李架、黑色塑膠包圍、銀色底護板搭配起來恰到好處,整個車設計水平可以打高分,屬於大家常說的“大氣”型別。

外觀內飾像福特一樣繼續分裂?

福特特供車江鈴領裕“身世成謎”,中大型SUV,也想和漢蘭達過過招?

▲新一代探險者

福特設計大尺寸的車很有一套,探險者這種SUV一看,WOW!很正點,有那範了。

福特特供車江鈴領裕“身世成謎”,中大型SUV,也想和漢蘭達過過招?

▲福特內飾設計缺少統一感

一看內飾卻讓人十分疑惑,這中控設計是認真的嗎?外形內飾極度分裂,在福特車上尤為明顯。

福特特供車江鈴領裕“身世成謎”,中大型SUV,也想和漢蘭達過過招?

▲領裕

領裕雖然掛著福特標,但內飾找不到任何福特的蹤跡,除了旋鈕換擋,這說明福特放手讓設計師發揮。

福特特供車江鈴領裕“身世成謎”,中大型SUV,也想和漢蘭達過過招?

連屏、鏤空副儀表臺設計、棕白雙色內飾,豪華感襯托的比正兒八經的福特車好不少。

福特特供車江鈴領裕“身世成謎”,中大型SUV,也想和漢蘭達過過招?

一個比較特別的設計是第二排雙座佈局,這點非常像MPV,而且第二排座椅配備扶手。領裕有5、6、7座三個版本,估計6座是2+2+2佈局,7座為2+2+3佈局。

中大型SUV買家多半是中年人,什麼科技、運動都是浮雲,豪華才是王道,這點領裕沒跑偏。

江鈴套殼?領裕身世之謎

福特特供車江鈴領裕“身世成謎”,中大型SUV,也想和漢蘭達過過招?

國內外媒體對這款車的資訊瞭解少之又少,領裕到底是福特套殼江鈴,還是完完全全的一款新車?大家都摸不著頭腦。不過我們可以根據申報資訊,一步步推論。

首先領裕不是非承載式SUV,意思就是不帶大梁,這就跟馭勝S350、福特撼路者撇清關係了。而江鈴南昌工廠生產線也沒有專案改造招標,所以領裕也不大可能基於福特某個全球平臺打造。

福特特供車江鈴領裕“身世成謎”,中大型SUV,也想和漢蘭達過過招?

福特特供車江鈴領裕“身世成謎”,中大型SUV,也想和漢蘭達過過招?

我嘗試將領界和領裕側面圖放到一起對比,發現兩車前軸與駕駛艙距離都差不多。

福特特供車江鈴領裕“身世成謎”,中大型SUV,也想和漢蘭達過過招?

模組化平臺已經爛大街,一個平臺可以衍生很多種車,但這些車有些引數不能改,那就是前軸與駕駛艙距離(上圖藍色字母標識),如果領裕和領界這個引數吻合,那就是親兄弟了。

順藤摸瓜,領界和領裕的底盤引數對比,兩款車倒有諸多相似之處,前懸都是967毫米,領界輪距1630毫米,領裕1635毫米,看樣子領裕像是領界Plus版,當然也不能完全確定兩者就是同一平臺。

領裕搭載型號為ECOBOOST4G20D6L 發動機,賬目資料不錯,額定功率165Kw,但掛著ECOBOOST的名字,卻找不到幾款福特車用它,海外資料顯示,這臺發動機由江鈴和AVL聯合開發,跟福特沒關係。

5座版油耗8。0升/百公里,6座和7座油耗為8。3升/百公里,屬於同級中游水平。從種種資訊看,領裕底盤和發動機仍然來自江鈴。

寫在最後

血統純不純,這點無關緊要,只要好用就行。目前掌握的資訊看,領裕價格不可能高到哪去,雖然它很大。據媒體公佈訊息,領裕將於上半年上市,這款車對福特意義不小,假如它成功了,那麼未來福特新車開發或許會更傾向於考慮中國使用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