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五行產生於中國文化什麼時期?

五行產生於中國文化什麼時期?

本文整理自藏閣龍心講座

文字整理:耀成、老頑童

老師:我們有些人是不是會認為中國的五行是個很落後的東西?有人這麼認為嗎?咱們知道中醫裡有五行,金木水火土;風水裡也有五行。五行產生於中國文化的什麼時期?

學員1:戰國,春秋戰國時?

老師:你怎麼一下子就說到那時候去了呢?

學員2:有《易經》的時候。

老師:有《易經》的時候,那個…可就遠啦。《易經》產生於什麼時候大家知道嗎?

學員3:上古時期

老師:上古時期。她還知道三古的理論。要說的話,《易經》可能出現在六七千年以前了。因為這要歸於伏羲,咱們經常講的伏羲老祖,他是在什麼時代?我們大概劃個範圍,應該是在七千年到一萬年以前。具體時間我們不知道了,但根據對於他的傳說,我們大概推測,應該是在七千年到一萬年。而且《易經》不是一個人的著述,《易經》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我們研究《易經》的理論都知道,有《連山易》、《歸藏易》,到我們現在講的《周易》。我們現在能看到的《易經》只有《周易》,《連山》、《歸藏》都是一種依據考古得到的推測。但沒誰見到過這個東西。現今有一些說法,說它們在馬王堆考古中出現了,我個人認為,也參研了一些資料,這都純屬是炒作。又有一些人故意想成立個門派,吸引大家跟他修學去,這只是個炒作。還是以《易經》的義理為準,按是先天八卦還是後天八卦為準。

在伏羲祖師那會兒是先天八卦,後來到周文王的時候,給它改進了一下,變成了後天八卦。這八卦的理論,怎麼就能推演出一個哲學來?這是需要解讀的。它就是一個圖形,關鍵是怎麼去認識它,因為我們能看很多圖形的。到後來那個科學家萊布尼茨說的:二進位制定理跟《易經》的道理是相應的。所以說啊,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明對它都有解讀。我們中國人幾千年也沒解出個二進位制定理來。人家並不是從《易經》中悟出來的二進位制定理,而是人家自己本身就已經悟到了二進位制定理,然後再去看《易經》才看明白的。這是對我們修學的重要提示。

我們大部分人,比如你們,聽課的時候,肯定會帶著各種各樣的想法來揣測我。我講的一些東西,你們會對我進行評判和分析,這樣就錯了。因為只有你自己具備了剛才我講的萊布尼茨這樣的水平,他看到了二進位制定理在這裡的顯現,然後突然再去看《易經》的時候,他就能看到關聯。同樣的,你現在的精神境界,你找尋的是什麼呢?就是我這裡(講的這些東西)哪裡跟你相“應和”,你也找尋的是這個東西。可是畢竟有一部分是相應,有一部分是不是不相應的。(有些話)你可能頭一次聽說。怎麼辦?我們最好聽課的時候

放下,放下自己已然得到的。放空——這就叫虛懷若谷,然後先把那些東西統統接納進來。接納多少你不用管。因為你在這個時候管那是不行的,相當於“貿易壁壘”呀。你先不要建立“壁壘”,先把聽到的內容“收”進來,再去消化。

“五行”的起源

說到“五行”,就不得考大家了,可能還不如考《易經》的結果呢。五行產生於什麼時期,還不如《易經》知道得清楚。但是為什麼那位朋友說了一個春秋戰國,為什麼會出現這個理論?這是由於中國文化有個特殊的群體叫“

方士

”。大家聽說過這個名詞吧。方圓的“方”,士兵的“士”。方士群體是很多才多藝的群體,他們會很多我們一般認為很玄奇的技術。但是這些人,大部分是

避群而居,他們不入世的。

他們猛然一入世,就會引起世間一些人的推崇,或者是覺得很神奇。那麼我們一般揣測,他們喜歡

煉丹,

他們喜歡搞很多化學研究,像西方說的魔法師之類,他們喜歡搞這些。西方也有鍊金士,他們就是喜歡搞這些東西。比如煉氣士就是指這部分人,他們研究我們現在說的“科學”這部分東西。但到後來秦漢之後,由於“大一統”文明的要求,對他們(研究的)這個東西就有排斥了。“大一統”就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特別要求各自秉持的文明跟“大一統”的要求相合。所以“方士”的文明就逐漸地落下去了。但是它衰落不是瞬間落下去的,是慢慢落的。比如漢朝時,我們文明之中的讖緯之術是很多的,巫蠱之術,大家都常聽說的。

咱們現在所學的《易經》也是在漢朝的時候,經歷了一次大的編撰和整理,所以說我們就會看到先秦易學和秦漢之後的易學完全不同

,我這只是給你這麼簡單一說。比如,先秦時要想測個卦,得用蓍草,很神聖的。就像咱們現在喝茶,看茶道和香道(表演)的時候,雖然你不懂,但是你看那個老師在給你演藝,是不是感覺非常神聖啊?一樣的。那時

卜卦的時候,一卦就夠了,很神聖。它特別講究天人合一,特別講究人的靈性的覺悟,特別講究這一點

。而到了

漢朝

之後就不是了,講究偏向於

術法

,就是計算推演。本來卜一個卦

就能料定的事情,他要把這一個卦

推推推推,給它連環變化

然後綜合資訊把這個東西弄出來。這是不是兩種路數?一種就是咱們現在講的像“大仙”一樣的“靈異化”的一種感悟,這部分就是“術”化的。《易經》到現在

咱們的應用也是這樣。你如果說大分的話,其實也可以這麼分。當然

所有用易給人“卜測”的人都會用“靈性”。但是,你會發現像六爻這些就偏向於“術”,他把一個事情給你細化得非常的多。然後,在這些資訊之中給你找尋結論。還有一部分就是“卜筮”,比如梅花易特別講究的是靈感,臨機起卦,隨便一點,點個東西就給你起,就要求這個人的靈性很強。到現在也是這樣,我們應用的時候也是偏向於這樣。但是各有利弊,除非你們自己去感悟才能知道的。這是簡單給大家聊聊,好久沒有說這方面的課程了,我已經很久沒有講這方面的東西了。

說到“方士”的時候,我們推測:

由於“方士”喜歡研究這部分內容,所以說我們猜測“方士”活躍的時期就是在春秋末年戰國時期,所以我們一般認為“五行”是從那裡來的

。那麼《易經》告訴了我們什麼呢?是陰陽。所以

咱們長期說的話是不是叫“陰陽五行”啊?但你一定要知道——

陰陽是陰陽,五行是五行

。你不要看一些書,什麼《尚書·洪範》這些,那都是後邊的人編前面的書,它是倒過來的。我們一般管這種叫做“託偽”,叫“託偽之作”。

所以說到了“五行”的時候,我們會看到隨著文明的轉換,尤其是我們秦漢時期的兩把大火,一個是秦始皇焚書坑儒,一個是項羽燒了阿房宮,這兩把火毀損了非常多的典籍。《易經》有幸得存,並不是因為《易經》多麼特殊,是因為秦始皇要燒它的時候,旁邊的人給他進言,說這個東西是算命用的那種,就是卜筮的那樣的書。秦始皇認為自己是一統六國的人,你明白那種胸襟和氣魄嗎,他是不是最不信命啊?他最看不上這種了,所以一說是這種書,他就不當回事了,所以《易經》就留下來。一般我們認為孔子著《十翼》,都認為是孔子寫的,這個應該是孔子和他的學生共同完成的,主要理論是孔子著述下來的,孔子和學生們共同完成的叫做《十翼》。這個“翼”不是易經的“易”,是翅膀的那個“翼”,飛起來的那個“翼”。

這只是介紹一些知識,你們可以就記錄下來,回頭在百度上去查一下,那裡會說得更詳細一些。今天我們講的這個課就是五行性。五行性

在我們中華傳統文化中用到了各個地方,所以說“五行”是一箇中國傳統文化不能夠避開

但是誰都說不清楚它的源頭,一個很重要的東西。

而這個東西還不止中華文明有。

我們會看到類似於像“五行”這樣的說法,在別的文明裡也有,比如印度。咱們知道印度認為這個世界是怎麼構成的嗎?“地、水、火、風、空”。那麼我們到愛琴海,就是地中海文明,就是古希臘文明,那裡怎麼說?也是“地、水、火、風”。他們也是這樣認為的。當然,後來他們提出了“原子”的概念,但是他們都有跟咱們中國很相似的地方,

可是哪一個也沒有像中國的“五行”,居然變成了個體系

。這個很“要命”,它把這東西演化成一個遍佈於中華傳統文明的各個領域的東西。

所以說我們有一句話說“金木水火土”五個字,即代表了佛家的“五戒”,又是道家的“五元”,又是儒家的“五常”。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它應用於各處。咱們看中醫裡有“五行”,面相裡是不是也有“五行”,看人的面相不只是看臉,還有包括你的那個身形都要算在內,這個也包括“五行”。咱們這個風水術法之中也講究“五行”,處處都涵蓋了“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