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香港電影故事14:黃金年代港片創作秘籍:集體度橋、九本制

新藝城一戰定江山,一套《最佳拍檔》,連續三年登頂香港年度票房冠軍。七人小組發威,幾年間,集體創作出超過30部電影,大多獲得市場成功。逼得兩大巨頭——邵氏和嘉禾,聯手應戰。風頭之盛,一時無兩。

香港電影故事14:黃金年代港片創作秘籍:集體度橋、九本制

新藝城的老大麥嘉認為,這是集體智慧的勝利,是兄弟班齊心協力的結果。但攻城之後,自1985年開始,新藝城電影不僅失去了年度的票房冠軍,而且接連失利,七人小組更是分崩離析。連麥嘉、石天、黃百鳴這三位老闆也都各自為戰。為什麼短短這麼幾年間,就出現這種情況呢?老話講,共患難容易,同富貴可未必。對此,麥嘉的總結是,攻城之後大家也該割地封侯了。

但事實是不是真的這樣呢?我們不妨來複盤一下新藝城的前半場。首先,我們來看新藝城的成功秘訣,集體創作。在創業初期,新藝城七人小組群策群力,親力親為,基本包辦了電影的導演、演員、編劇、策劃、監製多個工種,也敢於創新,敢於嘗試。這種集體奮鬥精神,確實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因為新藝城專做娛樂電影,善於製造高概念,尋找各種賣點,放進電影的創作中。

他們在劇本的創作中,有一個“九本制”原則。簡單來說就是,一部港片片長通常是90分鐘,新藝城就將劇本分為九本,每本10分鐘,創作時會畫一個圖表,將劇情的發展畫上去。比如,第一本,前十分鐘會有一個特別吸引人的開場。到第四本也就是40分鐘的時候,會有一個重要的情節變化。那到第七本70分鐘左右,是全劇的高潮。到第九本,那就是結局了。除此之外,每本都要有指定數量的搞笑或者驚嚇,或者感動,或者特技,或者其他喜劇元素和噱頭。這種創作手法,對於吸引喜歡娛樂片的主流觀眾是十分有效的,以10分鐘為一個週期長度,調動各種視覺和戲劇的刺激,把觀眾牢牢控制在座椅上,連上廁所的時間都未必顧得上。

其實,創作這種劇本需要大量密集的橋段,光靠一個編劇還真的是很難勝任,通常會是幾個人聚在一起“度橋”,這是香港話,也就是說設計橋段的意思。新藝城以前香港電影,也有這種集體創作,但一般兩三個人,很少有7個人一起通宵達旦,而且各有專長,互相補充。所以,新藝城這七人最開始爆發出很大的能量,尤其是這種娛樂片的創作。

香港電影故事14:黃金年代港片創作秘籍:集體度橋、九本制

夜驚魂

集體創作之後,就是集體監製了。導演只是執行7人小組創作的劇本,到了現場拍攝,不能隨意改動劇本,如果改動隨時可能被換掉。比如說,張艾嘉主演的《夜驚魂》本來是一個攝影指導做導演,但他現場改動劇本,就被換掉了,改由新浪潮導演梁普智接棒。梁普智按照劇本拍完之後,又被委任《陰陽錯》的導演。不過這一回,就變成這梁普智他現場改劇本了。新藝城七人小組不幹了,就把梁普智也換掉了,換成了林嶺東接棒做導演。像剛才說的這種情況,在新藝城經常發生,可見在新藝城前期,這導演基本沒什麼地位。既然沒地位,當然連最終的剪輯權也沒有,還是由新藝城的7人決策小組來決定最終的版本。

這種集體創作,集體監製的方式,肯定會引起很多導演的不滿。因為作為導演,都希望有創作上的自由。對於這一點,麥嘉是這麼說的,他說:“很多導演都跟我說,這部戲絕對賣錢,但是我要自由創作,不要你們這七個人的集體創作。我說好啊,一人一半。你沒錢啊,你押你的房子出來,你拿多少錢出來,我們就補多少現金。如果這戲真賺錢了,70%是你的,30%才歸我,好不好啊?我告訴你,結果沒有一個人敢答應的。什麼叫扼殺他們的創作自由啊?如果你是天才,拍一場戲給我們看看,真的行就可以放心。我(麥嘉)認為啊,如果因為疼愛一個導演,而容許他自己做主,拍了一部爛片出來,事後你怎麼解釋都是沒用的。我們必須控制品質,所以,最後剪接的決定權在我們手上。這樣當然開罪很多導演了,那些導演不開心,但我們管不了,一切要為觀眾著想。但之後,電影賣座他就開心了,因為替他打響了名字。到最後他們都懷念新藝城,都把新藝城看作少林寺,因為鍛鍊了他們”。

香港電影故事14:黃金年代港片創作秘籍:集體度橋、九本制

麥嘉

麥嘉的這番話,可謂是話糙理不糙。拍商業片,創作自由也好,集體創作也好,其實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賣不賣錢。按照這種規則,堆砌大量橋段、噱頭的九本制港式娛樂片,七個腦袋確實會比一個腦袋更好用。不是有句老話嘛,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新藝城就是用這種方法打下了江山,但是,隨後出現的心態和創作的種種問題,卻讓他們陷入了瓶頸。

香港電影故事14:黃金年代港片創作秘籍:集體度橋、九本制

愛神一號

創業成功後的新藝城是什麼心態呢?就是必須贏,不能輸。林嶺東拍了一部《愛神一號》,葉倩文和鄭浩南主演,是愛情冒險喜劇,出來票房只有幾百萬。當時林嶺東在公司,他都抬不起頭來,因為那個時候新藝城的電影,如果收不到1000萬的票房,就算失敗。那有人說了,怎麼才能繼續贏呢?按照已經成功的定律,新藝城的成功配方就是拍喜劇。一部成功就接著拍續集。這樣做雖然沒錯,但長此以往就會喪失嘗試新型別、新題材的勇氣。

本來在新藝城的初期,7人創作小組是敢於創新冒險的,比如《搭錯車》就是一悲劇。當時臺灣片商、香港影院都不看好,結果新藝城勇於嘗試拍了出來,港臺兩地都大賣。可是到了1984年,新藝城打下江山之後,也開始變得保守了,只願意開拍喜劇。按現在話來講,這是大資料啊,大資料證明喜劇賣錢。

這種心態,直接導致7人小組內部出現了問題。誰出現了問題呢?徐克。徐克在新藝城拍的《鬼馬智多星》也是喜劇,而且在市場和獎項上都取得成功。但是,他作為那個時代的開山怪,絕不滿足於只拍喜劇。所以,當嘉禾願意斥重資,支援他拍攝古裝神怪、玄幻型別這種大製作的時候,徐克就跑去嘉禾拍《新蜀山劍俠》了。

香港電影故事14:黃金年代港片創作秘籍:集體度橋、九本制

新蜀山劍俠

當時,新藝城剛剛創立不久,他們自己也是沒想到,不久後居然可以和嘉禾成為對手。所以也沒多想,就放徐克去拍了,畢竟那麼多錢,新藝城也出不起。誰知1983年春節,新藝城推出了《最佳拍檔續集》,嘉禾居然用徐克的《新蜀山劍俠》對打。結果,徐克這部只賣了1500萬 ,《最佳拍檔》續集是2300萬 ,輸了不少。徐克也就再回新藝城,指導《最佳拍檔》第三集。

香港電影故事14:黃金年代港片創作秘籍:集體度橋、九本制

徐克

但這個時候,徐克已經不太適應新藝城的環境了。首先,拍新藝城的《最佳拍檔》,一定得遵循集體創作和集體監製制度。對於徐克作為導演,這種約束肯定非常大,拍攝過程也十分煎熬。黃百鳴回憶說,他猜徐克拍《最佳拍檔》第三集應該很不開心。徐克後來也證實了這一點,他在拍攝的過程時,他就一直在問自己,我為什麼要拍它呀?拍完之後,徐克向新藝城提議,開拍《英雄本色》以及其他型別題材的戲,但是不被批准。 他們甚至拿《新蜀山劍俠》的失利,證明只有拍喜劇才能贏。

這些都讓徐克比較逆反。他後來回憶當時的情況,是這麼說的:“新藝城最大的問題是,他們只拍喜劇。其次,大家都只想拍些票房好幾千萬的,一部戲收不到2000萬 ,大家便像不知道怎麼做人。這樣子就變成,不知道自己是為什麼拍電影了,拍電影不再是樂趣。我這個時候提出,不如拍些別的,他們都沒有信心。如果是這樣,那就乾脆別拿新藝城的招牌吧,免得連累街坊”。

徐克萌生了退意,作為他的伴侶施南生自然同行。但他們還不是7人小組裡最早離開的,曾志偉比他們更早。曾志偉離開的原因,來自新藝城的另外一個問題,僧多粥少。曾志偉導演的《最佳拍檔》第1集破了記錄,本來應該有170多萬港幣的分紅。但金公主的老闆覺得,沒必要給那麼多,只給了100萬 ,相當於少分了70萬 。等到拍第2集《最佳拍檔》,因為成本增高了,但票房反而沒有破紀錄。曾志偉身為導演沒分到錢,還落了埋怨。有鑑於此,曾志偉就和麥嘉說,這7個人在一個鍋裡吃飯啊,就是僧多粥少,那我就出去找飯吃,這樣對大家都好。

香港電影故事14:黃金年代港片創作秘籍:集體度橋、九本制

曾志偉

曾志偉很會講話,麥嘉則是因為《最佳拍檔》少給他那麼多分紅,其實心中有愧。而且曾志偉從跟他開始,就從不講錢,肯吃虧,幫他做了這麼久。現在外邊那麼多人找他,肯定比在新藝城賺得多呀。那就不擋人財路,放他離開吧。但麥嘉和新藝城其他人沒想到的是,曾志偉先跑去臺灣做演員和主持,不久就跑去了嘉禾,幫洪金寶對戰新藝城。而且後來,還鼓動了麥嘉出來幫嘉禾拍戲,促成了一部差點讓新藝城兄弟翻臉的電影。這電影是什麼呢?這是後話,後面再講。

回頭再說徐克、施南生,他們打算自立門戶的訊息傳出,嘉禾聞風而動,派出劉亮華遊說徐克夫婦。這劉亮華,可是香港影壇的傳奇女性,演員出身,後來成為成龍的伯樂,也是後來有很多恩怨的乾爹——羅維導演的伴侶。劉亮華為嘉禾立下過汗馬功勞,李小龍當年簽約嘉禾,就是他專程跑去美國遊說李小龍成功的。後來劉亮華與羅維分手,還生出很多恩怨故事,以後有時間可以詳說。

香港電影故事14:黃金年代港片創作秘籍:集體度橋、九本制

徐克與施南生

單說這次,劉亮華遊說徐克、施南生,也是取得成功。因為徐克拍嘉禾的《新蜀山劍俠》也是劉亮華牽線,劉亮華與施南生的關係非常好,她們一談就出結果了,什麼結果呢?劉亮華幫助徐克成立電影工作室,和成龍的威禾、洪金寶的寶禾一樣,都作為嘉禾的衛星公司。將來製作的電影,都是嘉禾投資發行,排在嘉禾院線上映。

香港電影故事14:黃金年代港片創作秘籍:集體度橋、九本制

徐克的電影工作室

本來,這事大局已定,或者說,如果就按照這麼談的進行,未來《英雄本色》《倩女幽魂》這些電影工作室製作的經典,可都是嘉禾電影了,與金公主、新藝城就沒有什麼關係了。但就在此時,一個人出現了,力挽狂瀾,成功讓徐克留在了金公主。並用一個新的方式,解決了徐克和新藝城、麥嘉他們的矛盾。這個人是誰呢?請聽下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