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十年結一果,我的經方路——胡馮傷寒體系介紹

本科在校學習期間,經方並未觸動我的內心,真正在臨床上接觸經方,並感悟到其魅力,是

本科階段在太倉市中醫醫院,跟師於我現在的師父高紅勤先生

,見其以麻杏石甘湯退熱止咳,以葶藶大棗瀉肺湯平喘固脫,以五苓散治水道不利,均取效迅捷,非書本方、時方所能比。

後來我讀研於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得導師李豔慧教授、傷寒經典病區萬曉剛教授引領

,進一步深入學習《傷寒雜病論》,為今後自身修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15年我接觸到了胡希恕先生六經-四則經方方證體系,相見恨晚,從此手不釋卷,滋滋與此,條條筆記。

2021年又得胡老親傳弟子——北京中日友好醫院馮世綸教授的親自指導,進一步加深了對胡老傷寒體系的理解。從本科實習至今,《傷寒論》研習前後歷經十年,最終在胡馮體系基礎上形成了自身的方證辨證思路,將其概括為“三二四二三法則”,現將此分享給大家,若能有所借鑑,也是患者之幸,先師仲景、我的諸位老師、胡馮老之功,若有不當之處,恐是本人仍學有不足,還請不吝賜教。今先簡要論述胡馮體系,為“三二四二三”法則的介紹做好鋪墊。

一、正本清源,走出思維混沌

孫思邈曰:“讀書三年,使謂天下無病不治;治病三年,便謂天下無方可用”。

在校學習時,感覺自己學的頭頭是道,掌握了中醫學的理論知識,任何疾病都不在話下,但進入臨床我們就悶了。不是講風寒感冒是惡寒重、發熱輕,舌淡嗎?可為啥我這個病人熱度也不低,舌頭還是紅的,難道是寒包熱?可問了一圈,病人也沒啥裡熱的證據啊?不是說大承氣湯是“痞滿燥實堅”嗎?可為啥看臨床上老專家給腹瀉的用大承氣湯?不是說口乾飲多是熱證嗎?可又為啥一派虛寒的病人他也出現了這個症狀?為啥有的書講桂枝湯是表陽虛,陽虛還能解肌?理中湯是裡陰虛,陰虛不應該用點時髦的養陰藥嗎?為啥……又為啥……有太多混沌無法解釋,有太多的理論盲區無法分清,一句中醫流派紛呈、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特色真的有說服力嗎?

要搞清楚這些,還是要從上古時代談起,知曉傳統中醫學的發展程序和醫學流派、理論體系的分化。

章太炎曰:“醫之始,出於巫。古者,巫彭初作醫。《移精變氣論》曰:古之治病,可祝由而已。……其後智慧萌動,知巫事不足任,術始分離。其近於巫者,流而為神仙家;遠於巫者,流而為醫經、經方兩家。”

上古時代,重大的醫學進步是脫離的“巫”的統治,以人的具體實踐和主觀能動性研究自身的生理病理和找到養生、療病的方法。但當時卻有兩大醫學流派,雖其基本概念、基本知識不盡相同,然理論框架和邏輯辨證方法是有本質區別的。

《漢書·藝文志》載:“醫經者,原人血脈、經絡、骨髓、陰陽、表裡,以起百病之本,生死之分,而用度針石湯火所施,調百藥齊和之所宜”。是說醫經家治病使用經絡臟腑的理論體系,重視病因、臟腑經絡、五運六氣,以針灸酒醴治療疾病。

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系列代表著作,如《黃帝內經》、《黃帝外經》(軼)、《白氏內外經》(軼)、《難經》等;另一邊“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藥味之滋,因氣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齊,以通閉解結,反之於平”。

經方家治病依據八綱的理論體系,重視證候反應,應用單藥、單方、複方等治療疾病。

代表著作則是《神農本草經》、《湯液經法》、《傷寒雜病論》(以下簡稱《傷寒論》)等。然經方派的“三陰三陽”乃指病位的表、裡、半表半里和病性的陰陽,三二為六實為“六病”,至魏晉成無己、王叔和以之為醫經派的“三陰、三陽經絡”,稱為“六經”,遂形成了千年的誤讀傳統,並形成了許多的經方流派。

十年結一果,我的經方路——胡馮傷寒體系介紹

隨著理論探討的深入,許多著名醫家逐漸認識到了思維混沌問題

如楊紹伊《考次伊尹湯液經·序》:醫經與經方兩者,“譜系不同”;現代經方家嶽美中:《傷寒論》所論六經與《內經》迥異,強合一起只會越講越糊塗;章太炎之說更是振聾發聵:“中國醫藥,來自實驗,信而有徵,皆合乎科學,中間歷受劫難,一為陰陽家言,摻入五行之說,是為一劫;次為道教,摻入仙方丹藥,又一劫;又受佛教及積年神鬼迷信影響;又受理學家玄空推論,深文週內,離疾病癒遠,學說愈空,此皆中國醫學之劫難”

經方大家胡希恕老先生鏗鏘有力的呼喊:“仲景書本與《內經》無關,六經來自八綱”!

二、六經八綱解讀《傷寒論》——胡馮經方思維體系

源於對《漢書·藝文志》、《神農本草經》、《湯液經》的理解以及統觀全書,

胡老認為《傷寒論》是基於八綱的疾病認識觀,無臟腑經絡、五運六氣概念,八者是證候的總綱,是辨證的綱要。

八綱即陰陽表裡寒熱虛實,其中的“陰陽”就和《內經》的“陰陽”有所不同,僅僅是最自然的表達和對病性的描述,而表裡之中尚有半表半里,是漢張仲景在臨床實踐中的創造性發明,彌補了漢以前在疾病病位上認知的不足。

仲景全書俱現八綱理念:1。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稱之為表陽實熱證;2。太陽病中風,陽浮而陰弱……桂枝湯主之。稱之為表陽虛熱;3。太陽病,頭痛、發熱……麻黃湯主之。稱之為表陽實熱;4。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者……大承氣湯。則是表陰寒證入裡轉為裡陽實熱證。根據條文“血弱氣盡,腠理開……小柴胡湯主之”,

我們發現,先師仲景運用八綱理論,觀察病情,總結治療經驗時,認識到有的病不在表,也不在裡,而在半表半里,因此以病位區分為基礎,結合陰陽的分證,就形成了六病或六證,但絕不等於六經。

表即體表,是由面板、肌肉、筋骨等所組成的機體外殼;裡指的是機體的裡面,是由食道、胃、小腸、大腸等所組成的消化管道以及輸尿管、膀胱、尿道等泌尿管道;半表裡就是表之內、裡之外,胸腹兩大腔間,諸臟器所在之地。

單就解剖來說,“表裡半”即如上述,西醫同行也是能夠理解的,但傳統中醫思維和現代醫學思維畢竟不同,中醫思維上真正的病位是指正邪鬥爭所反應的病位,而不僅是病變或病灶的位置,也就是說雖病變在裡,但正邪交爭產生的病症集中反應於表位,我們才稱為表證,或稱邪在表、病在表;反之雖病變在表,但病症集中反應於裡位,稱為裡證,或邪在裡、病在裡。

所以,無論什麼病,都不出“表裡半”三者的範圍。

陰指陰性證,陽指陽性證。人體患了病,未有不影響機體的機能改變。這樣的改變,不是較正常為太過,就是較正常為不及。太過,機體則表現出亢進的、發揚的、興奮的病症反應,稱為陽證;不及,就表現出衰退的、陰沉的、抑制的等等病症反應,稱為陰證。

疾病雖複雜多變,但概言之,不為陰便為陽,故吳謙所著《醫宗金鑑》曰:“漫言變化千般狀,不外陰陽表裡間”。

寒之寒性證,熱指熱性證。患者機體表現為寒性的證候,稱之為寒證;患者機體表現為熱性的證候,稱之為熱證;虛指正虛,實指病實。病尚未解,而人的精力已有所不支,機體反應顯出一派虛衰表現,稱之為虛證;病勢進展,而人的精力亦能調動抗邪,機體反應出一派充實的病症,稱之為實證。

在上述八綱基礎上,《傷寒論》形成了獨特的疾病認識觀,將之概括為“六病或六證”,每證設有綱領性條文:

太陽病——表陽證——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陽明病——裡陽證——胃家實;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

少陽病——半表裡陽證——口苦咽乾目眩也。

少陰病——表陰證——脈微細,但欲寐。

太陰病——裡陰證——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

厥陰病——半表裡陰證——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因誤讀已成習慣,我們現仍稱之為“六經病提綱”。

最後必須要提到的是,

胡老認為“寒熱虛實”四種病情對陰陽證的判斷有著決定性的影響,或者說寒熱虛實是對陰陽的進一步細化和類比,陰陽之辨又需要寒熱虛實來反證。

於是乎,陽證者,可有或熱、或實、或亦熱亦實、或不熱不實、或熱而虛者。陰證者,則可有或寒、或虛、或亦寒亦虛、或不寒不虛、或寒而實者。(見下表)

陽證

陰證

屬性

太過

屬性

不及

太過

不及

熱證

寒證

實證

虛證

實熱證

虛寒症

虛熱證

實寒證

詳細解釋我們將在另一專題《三二四二三法則介紹——六經八綱體系的梳理和昇華》中做進一步介紹,

讓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做一代經方傳人。

十年結一果,我的經方路——胡馮傷寒體系介紹

本文作者:太倉市第一人民醫院 康復醫學科主任 偶鷹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