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為什麼優秀的人想要去死

為什麼優秀的人想要去死

開啟百度APP看高畫質圖片

最近有個新聞,一個叫一得的年輕人,申請到美國一所很好的大學讀哲學系,剛讀大一不久,就自殺了。

這個年輕人是他父親精心培養起來的,“一得他爹”被媒體報導過,很有點名氣。一得在一歲左右時,父母離婚,他隨著父親生活。一得他爹十幾年前辭去公司高管,用心當起了奶爸,他有一個農莊,為兒子建了個成長博物館,為博物館拍了超過二十萬張照片。

一得很多方面都很優秀。托福考了滿分,是很厲害的足球守門員,自學了急救知識,還會玩摩托車,思想也很成熟,考哲學系是他自己的主意。

按照現在普遍喜歡資料化的做法,一得的優秀超過了95%的同齡人,但是他選擇了去死。

為什麼?

撕掉這些外在的標籤後,必然有一個我們所不瞭解的一得,我們不瞭解他的喜怒哀樂,不瞭解他對世界的看法,不瞭解他的內心風暴。被他刻意遮蔽的悲傷、絕望、糾結的那一面,是不示人的。

“優秀的人”和“人”是兩個概念,優秀是展示給外人,而“人”是他對自我的認識。

有沒有可能一個在外人看來已足夠優秀的人,他本人卻對自己並不滿意?

我估計絕大多數優秀者都有這種永不滿足的特性,不滿足,才會想要更上進、更努力。而這種上進、努力有時是帶有盲目性的,是一種被外界所框定的目標,這種目標非常簡單粗暴,不考慮每個個體的實際秉性。作為學生,你就是要成績好,作為社會人,你就是要能掙錢。

詩人西川在《十三邀》裡引用過一句話:優秀是偉大的敵人。我常常想起這句話。我想,這兩者的區別在於,優秀,是在大眾認可的主流價值觀裡力爭做到最好。而偉大,是充分地挖掘自己,瞭解自己,並在此基礎上,把自己做到最好。這個最好的自己如果恰好不被主流承認或接受,那對不起,雖千萬人,吾往矣。

為什麼優秀的人想要去死

追求優秀以符合別人期待,有時候對人性是一種壓抑,是一種折磨,是一種如履薄冰、戰戰兢兢的感覺。你要承受巨大的壓力,要付出艱辛的勞動,要時刻鞭策自己不能放鬆、不能偷懶,不能讓別人超過。在具有了一個優秀者的標籤後,為了維持人設,你在越來越高的挑戰面前,還不能表現出絲毫的脆弱和崩潰。你要總是端著,總是表現出陽光的一面,你要完美得像個沒有絲毫痛苦的天使。

馬思純是個優秀的演員,但優秀使她得了抑鬱症。當肥胖的馬思純勇敢地在舞臺上說:“我有病”。她把自我從優秀中解脫出來了,而這一解脫有可能使她走向偉大。

偉大意味著真實。真實意味著你承認自己的缺憾,你沒有維持人設的負擔,你要做的是你自己,而不是別人眼中的你。你可以窮、可以粗魯、可以衣衫不整、可以逃課、可以當街痛哭、可以對著權威來上一口唾沫,so what ?

當然,偉大並不是墮落,墮落是一種矇昧,是糊里糊塗毫無章法地度過自己的人生。偉大是對自己的人生進行過深入的審視,是獨立思考的產物和智慧的結晶。偉大的人可以取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也可以不取得。而就算不取得,也不影響他的偉大。

莊子是偉大的。他很清楚自己要的是悠閒自在的生活,把當楚相的機會推掉。

喬布斯是偉大的。他不做乖學生,常常逃課,他內心有個關於“禪”的嚮往,從中國的書法中去參,特意跑到印度去悟,最終,他把“禪”的理念應用於手機設計,“蘋果”的美學驚豔了手機界。

但有個殘酷的問題不得不面對,絕大多數人,哪怕進行了自我審視,也將發現自己只是個普通人,一輩子不可能取得多大的成就,發現這個真相後,能不能仍然快樂地過一生?

很多人都無法快樂地過一生。已經被公認優秀的,想保有優秀;還沒被認證優秀的,想爭取優秀。不甘心、不知足會剝奪我們的幸福感。

為什麼優秀的人想要去死

我曾經抄寫過很多遍《道德經》。裡面多次提到一個詞:“不爭”: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夫唯不爭,故無尤”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不爭而善勝”

“不尚賢,使民不爭”

同時,還提到了一個詞:“知足”。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知足,常足矣”

再次重溫老子的話,我感到觸目驚心。他老人家一雙眼睛像是穿越幾千年,直接盯著當下的人們,直接透視了當下人的心靈。

老子說,“不尚賢,使民不爭”, 我們恰恰是反其道而行:“尚賢,使民爭。”

現在是物質富裕伴隨著全民焦慮。有可能物質富裕伴隨著全民快樂嗎?

老子開出的“藥方”,有多少人能領悟並遵循呢?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