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這個季節的海鮮吮指預警,這類海鮮暫時別吃

五月初的風,帶著小長假的荷爾蒙,鼓動著人們開啟了久違的全民逛吃模式。不少人都會在小長假去海邊遊玩一番,去感受海邊的大風吹、去品嚐新鮮的海味。但不知您是否有留意到,最近多處地方釋出海產品預警,秦皇島市海洋和漁業局早在節前就已經發布了禁止食用海虹的公告,否則會有食物中毒的危險。

這個季節的海鮮吮指預警,這類海鮮暫時別吃

這個季節不適合食用海虹等貝類

海虹又稱貽貝,和俗名裡的青口、淡菜事實上都是一個物種。海虹是中國北方地區對貽貝的俗稱,青口則反之,是南方地區的俗稱。而淡菜多數是指貽貝肉的乾製品。海虹本身並無毒,體內毒素一般透過攝食有毒單胞藻,在體內富集形成。這些毒素無色無味,耐熱性極強,人一旦吃了含有毒素的海虹就會中毒。海虹作為濾食性生物,可以從海水中攝取顆粒狀及膠體狀有機物,還能從海水中直接吸收有機物。海虹大多生活在潮間帶至低潮線附近,這是赤潮的多發區域,從而與赤潮微藻全方位密切接觸。赤潮一旦發生,區域內其他貝類,甚至魚類,都有可能染毒。海虹只是普遍分佈並廣為食用的代表性貝類,比較具有典型性。

這個季節的海鮮吮指預警,這類海鮮暫時別吃

近年來,北方沿海縣市發生了多起因食用海虹引起的麻痺性貝類毒素中毒事件。4月底,秦皇島東山浴場附近海域曾發現赤潮現象,實驗鑑定結果是水中“塔馬亞歷山大藻”濃度超標,該藻有麻痺性貝毒。當魚、貝類處於有毒赤潮區域內,攝食這些有毒生物,雖沒有生命危險,但生物毒素可在它們體內積累。積累的含量如果大大超過食用時人體可接受的水平,並且這些貝類如果不慎被人食用,會引起人體中毒,嚴重時可導致死亡。

這個季節的海虹等貝類可能會帶有這些毒素

專家表示,貝類毒素一般可分為麻痺性貝類毒素、腹瀉性貝類毒素、神經性貝類毒素和健忘性貝類毒素等。目前這四類貝類毒素引發的中毒均無特效治療藥物。這當中,麻痺性貝類毒素被認為是事故發生頻率最高、分佈最廣、危害程度最大的一種。其中毒的主要症狀有頭暈、嘔吐、腹瀉、口唇、面部脖子感覺刺痛和麻痺等,嚴重者甚至會窒息死亡。近幾年監測顯示,海虹所含麻痺性貝類毒素的發生發展是有一定規律的,

海虹本身並無毒,體內毒素一般透過攝食有毒單胞藻,在體內富集形成。這些毒素無色無味,耐熱性極強,人一旦吃了含有毒素的貽貝就會中毒。

這個季節的海鮮吮指預警,這類海鮮暫時別吃

避開毒素高峰期,合理享用鮮美海產

每年3月下旬隨著氣溫升高,海水中的有毒藻類生長旺盛,海水中的浮游生物(微藻)暴發性增殖或集聚引起水色變化俗稱赤潮,赤潮危害漁業與生態環境。主要發生在近海海域,赤潮的水色因形成時佔優勢浮游微生物的種類而異,有粉紅色、醬紅色、黃褐色甚至綠色,赤潮的海水帶有腥臭味。赤潮發生時,海水的溶氧量明顯降低,赤潮微藻帶有強烈的毒性。因此以藻類為食的海虹體內毒素含量自然跟著升高。“五一”期間正是毒素積累的高峰期,而一般到了6月份,海虹體內的毒素含量就會降到限量值以下。也就是說,

一年當中,除了3到6月,其他時間是完全可以放心吃海虹的。

這個季節的海鮮吮指預警,這類海鮮暫時別吃

海虹是最常見的一種可以吃的海鮮,可以蒸、煮食之,也可剝殼後和其他青菜混炒,味均鮮美。由於貽貝產量大,收穫後不易儲存,歷來多煮熟後加工成幹品——淡菜。海虹的營養價值高還由於它所含的蛋白質含有人體需要的纈氨酸、亮氨酸等8種必需氨基酸,其含量大大高於雞蛋以及雞、鴨、魚、蝦和肉類等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另據研究,貽貝脂肪中還含有人體所必需的脂肪酸,其飽和脂肪酸的含量,較豬、牛、羊肉和牛奶等食品為低,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相對較高。被譽為海中雞蛋。

這個季節的海鮮吮指預警,這類海鮮暫時別吃

為了自己以及他人的人身安全,再次呼籲各經營企業、餐飲單位、消費者,在購買海虹等貝類水產品時,儘量避免購買來自赤潮地區的貝類,購買時都要挑選放心、有保障的場所,大型超市或者正規農貿(海鮮)市場,其衛生和安全性更有保障,進貨、包裝等流程也會有嚴格的監測和質量把控,相對而言更加放心。消費者在赤潮爆發高峰期不要採捕和購買食用野生的貝類。在烹煮前先除去其內臟,避免食用烹調汁液,每次進食較少份量的貝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