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關於《天氣之子》,每個人的想法都應該被尊重

各位小夥伴大家好呀,聽小菌嗶嗶叨,生活樂逍遙!

關於《天氣之子》,每個人的想法都應該被尊重

《天氣之子》,自上映開始,這部動畫電影就引起了很大的關注,熱議不斷。

今天我們就換一個角度,從新海誠的視角來看看,這部動畫電影到底想說些什麼?

我們結合誠哥的訪談,嘗試著還原他眼中的《天氣之子》,也許會和你看完電影后所感受到的,有很大的不同。

新海誠的創作風格從早期的《秒速五釐米》到後來大火的《你的名字》,可謂是經歷了180度的大轉彎。

早期的新海誠偏好嚴肅的文藝情調,他常常以第一人稱視角來看待問題,將自己對人生的感悟注入作品,比起故事的戲劇性,更關注作品精神核心的表達。

關於《天氣之子》,每個人的想法都應該被尊重

但是在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發生福島核電站洩露,整個日本進入了一個比較低迷悲觀的時期。

關於《天氣之子》,每個人的想法都應該被尊重

新海誠也因此發生了改變,他開始希望做出能讓觀眾看得開心的作品,故事的娛樂性也更強了。

不過喜歡在作品中注入思想這一點,其實沒有改變,只是在呈現方式上變得更加隱蔽了。

在電影中,男女主角都是生活環境不正常的孩子。

關於《天氣之子》,每個人的想法都應該被尊重

男主角帆高離家出走漂泊到東京,住在網咖泡麵,後來甚至連住網咖的錢都沒有了,只能露宿街頭。

關於《天氣之子》,每個人的想法都應該被尊重

而女主角陽菜則早年喪母,一個人打工扛起撐起自己和弟弟兩個人的生活,帆高和陽菜都十分貧窮,他們處於社會階級的底層。

新海誠在訪談中說,我一直想講社會底層階級的故事,但和《小偷家族》那樣,略帶沉重的風格不同,我想描繪的是兩個無論情況如何,都能快樂生活的孩子。

所以在電影中,陽菜用廉價的食材也能做出可口的飯菜,在她家中,雖然傢俱樸素,但總是掛著象徵希望的風鈴和各種手工製品,而帆高就算在連綿不斷的陰雨中也沒有放棄追尋那一縷陽光的希望。

關於《天氣之子》,每個人的想法都應該被尊重

至於帆高離家出走的原因,電影沒有給出明確的解釋,這是因為每個人小時候,都曾有過離開自己的家、學校和城市的念頭,與其在這裡直白的給出原因,不如讓觀眾用自己的人生填補劇情的空白。

而作為電影標題的《天氣之子》,其實是一個雙關語,一方面,它指的是身為晴女的陽菜,另一方面,自古以來人們便生活在天氣的影響下,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天氣之子。

然而當天氣出現異象,拯救世界的重擔,卻全都壓在一個15歲少女的肩上。

電影中的大人似乎全然無用,這也讓很多觀眾吐槽影片的邏輯性,其實這樣的情節安排,源於新海誠對“成長”的思考。

關於《天氣之子》,每個人的想法都應該被尊重

他說,隨著年齡的成長,身體開始老化,對社會各種約定俗成的規矩也越來越習以為常,慢慢的自己能做的事越來越少,而當你一旦接受了,“啊,做不到、做不到”,就成了所謂的大人。

他認為成年人往往形成了思維定式,對發生的事墨守成規、坐以待斃。

可以看出,已過不惑之年的新海誠,對於“成長”帶著濃烈的悲觀色彩,所以,影片中的大人總是不太靠譜,帶著些反面教材的意味。

關於《天氣之子》,每個人的想法都應該被尊重

須賀

比如須賀,他是一個好人,收留了無家可歸的帆高,不過當警察找上門時,立馬撇清了和帆高之間的關係。

而在陽菜獻祭自己後,須賀其實也是知道一切的,但他選擇了沉默,假裝不知情的當一個旁觀者。

須賀讓帆高成熟一點,自己卻沒能成為一個有擔當的大人。

關於《天氣之子》,每個人的想法都應該被尊重

警察

而警察這一邊,帆高被捕後曾經試圖向警察解釋這一切,但他們也只是覺得,這小朋友可能腦子有問題。

其實他們只要稍加調查,就能在網上查到有關晴女的事蹟,進而有所行動,但他們卻並沒有這麼做。

關於《天氣之子》,每個人的想法都應該被尊重

夏美

夏美則正處在通往大人的路上,社會的規則讓她強迫自己,穿上彆扭的西服去參加各種各樣的面試,最終她在帶著帆高逃離警察的飆車中,才發現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在新海誠的眼中,所謂的“成熟”和“庸俗”只有一線之隔。

因此在《天氣之子》中,新海誠不想講述,孩子們歷經艱險最終“成長”的故事。

他想講的是,即使和全世界為敵,依然要堅持自我的故事。

當個人的意願和大多數人的幸福衝突時,帆高的選擇是,拯救愛人,就算東京會被雨水淹沒。

關於《天氣之子》,每個人的想法都應該被尊重

這樣的結局自然引起了不小的爭議,因為我們看慣了“犧牲小我,拯救大我”的英雄情結。

然而當我們真正的面臨帆高的處境時,又有多少人會選擇犧牲自己的愛人,來當一個所謂的英雄呢?

關於《天氣之子》,每個人的想法都應該被尊重

恐怕不少人會做出和帆高一樣的選擇,只是這樣的想法平時被壓抑在心底,因為我們知道這樣是“自私”的,必然得不到社會的認可,所以人人說著“捨己為人”的漂亮話。

但如果這“自私”的想法,真實存在於人們心中,又為什麼要忌憚於將它在電影中表現出來呢?

所以,新海誠讓這個16歲少年,喊出了自己內心最真切、最耿直的願望。

關於《天氣之子》,每個人的想法都應該被尊重

而須賀作為一個成年人,從他的視角看,帆高那不顧一切的身影,有些輕狂,有些幼稚,有些不負責任,但在內心深處又隱隱的覺得有些羨慕,因為他從這個少年的身上,看到了以前那個“做得到”的自己。

因此,須賀最終改變了立場,幫助男主擺脫了警察,這似乎又回到了之前探討的“社會的束縛和成長”的話題。

新海誠在訪談中說,我覺得沒有哪邊對哪邊錯之分,只是現在的人越來越難遵從自己內心的想法,在社交媒體上隨便說點什麼就會受到抨擊,有時自己渴望的東西,會和他人想要的產生衝突。

這在現實中也無可奈何,但起碼在自己的電影中,希望年輕人們能拋開世俗,和所謂的“成長”的束縛,做自己想做的事。

其實,誠哥本可以將結局處理成《你的名字》那樣,既拯救世界又拯救愛人的大團圓結局,這是最不會得罪觀眾的,但他執意保留了如此有爭議性的情節。

只能說,就算時過境遷,新海誠從文藝的青年變成了現實的大叔,但骨子裡還是帶著自己的作家性。

關於《天氣之子》,每個人的想法都應該被尊重

其實除了結局之外,電影中還有很多劇情都帶著誠哥的烙印,比如帆高浪蕩失所時,口嚼巨無霸的那個鏡頭。

新海誠出身鄉下,長大後漂泊到東京打拼,新宿站的這家麥當勞在他心中一直有著特殊的地位,在外漂泊時,那一口巨無霸的滋味,他比誰都清楚。

新海誠將自己對人生的感悟,打散了揉進動畫中,他想描繪社會底層階級的生活,他想探討什麼是成長,他還想講述個人與社會為敵的故事。

這些散亂的主題,的確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故事的整體性,就算觀眾將它們一個個拾起,也很難拼出一副完整的拼圖,不過這種如詩人般的隨性,不正是新海誠最大的特點嗎?

漫畫家水上悟志在看完電影后是這樣評價的。

新海誠在幾年前被關押在地底深處,全身被插滿了管子,從中吸取他的能量煉成了《你的名字》。

之後,警備因為電影成功放鬆了警惕,新海誠抓住空隙逃了出來,新宿、池袋都陷入了恐慌,整個東京都被捲入了混亂,到最後,新海還是被逮捕了,但是他的臉上卻滿是暢快。

《天氣之子》就是這樣一部電影,那麼新海誠自己是怎麼看待這部電影的呢?

他的回答意外的樸實,他說:

“如果走出電影院後,觀眾覺得電影有意思,沒有浪費票價和100分鐘的人生,那對我來說就足夠了,當然如果有觀眾在看完電影后,遇到晴天會高興,那就更好了。”

關於《天氣之子》,每個人的想法都應該被尊重

晴天自然會讓人高興,但雨天總會來的,所以真正重要的,是在雨中追尋陽光的勇氣,這樣,我們就能在陰雨過後的晴天,站在陽臺上,深深吸一口被陽光曬得暖暖的被子。

本文由菌菌動漫社原創,歡迎關注討論,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