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早春的味道,從它開始,此時最清甜,涼血,清熱利尿,甚益小兒

早春的味道,從它開始,此時最清甜,涼血,清熱利尿,甚益小兒

早春的味道,從它開始,此時最清甜,涼血,清熱利尿,甚益小兒

看到眼前這片剛抽出嫩綠的茅草,不禁勾連起成串的記憶。

“那是一種和茅草差不多的野草,頂部的茅穗兒還裹在綠色的葉片裡,顯得鼓鼓的。剝開葉片,將茅穗兒連同莖輕輕抽出,把莖放進嘴裡嚼嚼,吮吮,一股甘甜清涼的滋味很快從舌尖直沁肺腑!”

這是小學課文《麥哨》的選段,寫的是“茅茅針”,一種名不見經傳的小草。

早春的味道,從它開始,此時最清甜,涼血,清熱利尿,甚益小兒

時光回到上個世紀80年代初,一句話就把時光倒流了,真好。

早春時節,好玩的事兒實在是多。比如跟著大人們到田野裡挑薺菜,挖馬蘭頭、採艾葉、拗春筍等,然而這些還算不上好玩的,最有趣的是跟在姐姐後面拔茅針,或因其可以現拔現吃吧!那種味道實在迷人,清淡微甜、溫柔、悵惘、頑皮,都可以是,也都可以不是,真正確切地形容起來,可能還是“早春的味道”,或者說,就是“童年的味道”。

早春的味道,從它開始,此時最清甜,涼血,清熱利尿,甚益小兒

其實說白了,茅針就是一種野茅草的嫩穗。

那時候,家鄉的河畔坎間,田間地頭,乃至於曬穀場邊,到處都有茅針簇生。茅針是很有韻致野趣的,每年三十至正月半,鄉下的孩子們放哨火,燒毛蟲,鬧元宵,都是取田裡曬乾的糞草引火,燒的多半就是茅,畢畢剝剝的響,甚是好燒。

正月十五放哨火是很多地區農村裡的一種風俗。傳說元宵燈會就源於民間的放哨火等農事習慣。每年正月十五一過,代表春耕即將來臨,各地農民忙於備耕等工作,一些地方的農民就在這天晚上到地裡把枯枝雜草攏在一起放火燒掉,以除蟲害,盼望新年豐收。

早春的味道,從它開始,此時最清甜,涼血,清熱利尿,甚益小兒

春天一到,茅草初生葉芽。不出二十天,茅針就迫不及待地冒出來了!此時,從茅草那初生的葉芽裡,就萌出了針一樣的嫩管子。一個個,一根根,頭上還頂燒焦的殼兒呢!真應了那句詩:“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支支經葉片包裹的“針”,直直地指向天空,茅針肉就躲在裡面呢!

早春的味道,從它開始,此時最清甜,涼血,清熱利尿,甚益小兒

這時,孩子們便呼朋引伴三五成群,往田野裡、堤岸上、荒坡中聚在一起專心致志地埋著頭。幹什麼?當然是拔茅針了!只要拈住茅針輕輕一拔,茅針就乖乖出來了,剝去兩三層或紅或青或白的葉衣,一根銀亮的、肥肥的、幼嫩的茅針便呈現眼前了。放進嘴裡,輕輕一嚼,啊!有點冰涼,有點清甜,嗯,就是這個味。

早春的味道,從它開始,此時最清甜,涼血,清熱利尿,甚益小兒

當然,這東西是不當飽的,吃的只是那股味道,享受的只是那種興趣。大人們說,清明之前吃三次茅針就會一年不害眼,還告訴小孩子許多的規矩,比如,掉地上的茅針千萬不能拾,縱是吝嗇,也得“呵嘟,呵嘟”的吹三聲,否則就得聾耳。還有當天拔回的茅針,一定要當天吃完,吃不下的就扔掉,過夜嗎?得置於屋頂露一宿才行。

早春的味道,從它開始,此時最清甜,涼血,清熱利尿,甚益小兒

後來,年紀稍大一些了,才知道茅針其實是一味中藥。味微甜,涼血止血,清熱利尿。《毛詩品物圖考》頌曰:“處處有之,春生芽,布地如針,俗謂之茅針。亦可嗷,甚益小兒。夏生白花茸茸然,至秋而枯。其根至潔白,六月採之,又有菅,亦茅類也。”

早春的味道,從它開始,此時最清甜,涼血,清熱利尿,甚益小兒

說到文獻詩歌,茅針最早出現的還是詩經裡,《詩經●邶風●靜女》有云:“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這裡的荑,《毛傳》為:“荑,茅之始生也。”

詩意大概是說:一個安靜好看的女孩子,摘了一把“彤管”送給自己喜歡的人,而接受了彤管的人,則愛著它的鮮明美麗,不僅是因為它的頂端有一抹胭脂般潤澤的光亮,更是因為愛屋及烏。

這個漂亮的女孩,拿來作為信物送給別人的“彤管”,就是茅針。這樣的詩是最具《詩經》風格的,也是最具中華民族人情之美的詩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