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中國最後的劍聖於承惠:當年曾與李連杰齊名,卻抱憾離世

中國最後的劍聖於承惠:當年曾與李連杰齊名,卻抱憾離世

時間越久,越是懷念他的那片江湖淨土。

他生於蓬萊,從小習武,是天生的練武奇才。

21歲,他獲得青島全能武術冠軍;24歲,又以一套“醉劍”,將華東區武術總冠軍的獎盃收歸囊中。

本應是前途無量,可訓練中的一次事故,讓他摔傷了膝蓋,從武術隊遺憾退役。

從巔峰跌落谷底,他並未向命運低頭。他進入造紙機械廠,成了一名普通工人,白天工作,晚上繼續習練武技、鑽研武學。

12年後,他創造出了“螳螂劍法”,讓失傳已久的“雙手劍”重歸江湖,由此名聲大噪。

兼具實戰性與藝術美感,他受邀進入影視圈,將真正的中國傳統武術,搬進大熒幕。

中國最後的劍聖於承惠:當年曾與李連杰齊名,卻抱憾離世

白髮長髯,仙風道骨,他的形象符合一切世外高人、江湖大俠的定義;更精於劍術,傾盡畢生心血,致力於傳統武學的研究和推廣。

他就是中國武術界泰斗、一代劍聖於承惠

他的一生,波折而精彩……

“這孩子從來不走路,都是在牆頭上跑”

1939年,於承惠出生在山東蓬萊。

中國最後的劍聖於承惠:當年曾與李連杰齊名,卻抱憾離世

小時候的他喜歡聽評書,《七俠五義》《三俠劍》《岳飛傳》之類,他都耳熟能詳,講得頭頭是道。

“路見不平一聲吼”,評書中一個個行俠仗義、除暴安良的大俠深深吸引著他,他對那片江湖充滿了嚮往。

他上牆爬寨,追雞攆鴨,彷彿自己是個追捕江洋大盜的俠客。用鄰居的話來講,就是“這孩子太調皮了,從來不走路,都是在牆頭上跑”。

跑著跑著,武俠夢,便悄悄在他幼小的心靈中,紮下根來。

12歲的時候,父親將於承惠送到青島業餘體校學習武術,在這裡,他展現出了卓越的武術天賦,很快在一眾師兄弟中嶄露頭角。

1960年,他報名參加青島市武術比賽,一舉奪得全能武術冠軍,選入山東省體育學院武術隊。

1963年,他參加華東區武術大賽,以一套“醉劍”技驚四座,毫無懸念地拿下了大賽冠軍。

年少有為,意氣風發,他的前途似乎一片光明。

然而,命運偏偏又和他開了個玩笑。

獲獎後不久,於承惠在訓練中再次摔傷了膝蓋。

習武之人傷了膝蓋,縱然醫好,恐怕也很難在賽場上有很好的成績了。這顆剛剛升起的武術新星,就這樣在眾人的一片嘆息聲中,隕落了。

帶著諸多的遺憾與不捨,於承惠結束了自己的職業生涯,離開了自己喜愛的武術隊。

跌宕的人生,像極了一部武俠小說

離開武術隊後,於承惠進入山東黃臺造紙機械廠,成了一名起重工。

比起身體上的傷病,夢想折翼後心靈上的痛苦與落差,更令他難以承受。

但於承惠沒有向命運屈服。

他對中國傳統武術有著發自內心的熱愛,更痴迷於古劍術的研究,每天除了工作,業餘時間都用來習練武藝和鑽研劍法。

中國最後的劍聖於承惠:當年曾與李連杰齊名,卻抱憾離世

熟悉他的人,都叫他“武痴”。

不需要爭名奪利,他因熱愛而專注。

孤獨,隱忍,自強不息,於承惠埋頭於武學,一晃就是12年。

那天晚間,他鑽研劍術到深夜,窗外忽而電閃雷鳴、暴雨傾盆。他抬頭,電光雷火中,正見一隻螳螂立在窗邊,揮舞著巨斧劈天斬雨,景象十分震撼。

中國最後的劍聖於承惠:當年曾與李連杰齊名,卻抱憾離世

他望著螳螂的招式,忽而心生靈感,提筆賦詩《悟劍篇》,一氣呵成,完成了“螳螂穿林”的雙手劍動作構思,繼而創造出了螳螂劍法。

這套獨特的雙手劍法,開創了近代劍術套路里的一個新領域,讓失傳已久的雙手劍重歸江湖。

於承惠由此於武術界揚名。

《悟劍篇》

近子夜悟劍義尚未成功,霍然起令筆錄已絡在胸。

霎時間狂飆作大雨暴傾,電相擊雷相爭蒼天裂縫。

意境中一小蟲驚馳林中,揮全力運巨斧與天搏命。

劈雨霧斬障礙欲尋歸蹤,遇頑敵相爭鬥何等亡命。

串草叢繞枝空巧運虛靈,傷其先防其後早有騰挪。

反雲頂大捕蟬力取當中,套玉環剖肝膽餘怒未松。

耐天時奔前程馳破長風,跨雨霧駕雷電天馬行空。

當此時,展高峰,

飛筆林中寒光影,譜入螳螂串林中。

人道是劍應當飛龍舞鳳,挾雷鳴並閃電俱在其中。

欲成功先脫俗雙握長鋒,歸其意納其法搏字一統。

風欲靜雨已停心亦澄清,感天公謝上蒼助我神明。

想將來尊使令穹探妙境,看無限好風光都在險峰!

從山巔到低谷,在絕境中奮發圖強,終悟得曠世絕學,成就更高的武學境界——

於承惠的這段經歷,簡直就是一部精彩跌宕的武俠小說。

踏足影視界,將實戰武術搬上熒幕

1979年,寧夏武術隊聘請於承惠擔任武術教練。

能夠重新從事自己喜愛的武術事業,於承惠幹勁滿滿。他盡心盡力,把自己的武技和武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學員。

同年,電影《少林寺》籌拍。香港導演張鑫炎在國家體協的協助下,從內地各省挑選武術精英。

中國最後的劍聖於承惠:當年曾與李連杰齊名,卻抱憾離世

於承惠高超的劍術,兼具實戰性與觀賞性,被張鑫炎一眼相中,認為他是片中最大反派王仁則的不二人選。

但是,於承惠拒絕了。

於承惠熱愛武術,他認為自己當前從事的教練工作,正好可以將武術事業發揚光大,這比影視中那些刻意博人眼球的“花架子”,更有意義。

直到張鑫炎再次邀約,介紹了《少林寺》的拍攝理念是以真功夫為第一訴求,於承惠終於同意加入。

中國最後的劍聖於承惠:當年曾與李連杰齊名,卻抱憾離世

● 於承惠在電影《少林寺》中飾演大反派王仁則

1980年8月,於承惠、於海、李連杰、計春華等一眾武術精英在鄭州集訓,分析觀摩港臺武俠片,切磋研究武打動作。

高手之間的交流,以及劇組對拍攝的誠意,讓於承惠決定把拍電影當作傳播武學文化的事業來做。

1982年,《少林寺》在內地公映,這部集結了全國武林高手的影片,以1毛錢的票價,創下了1。6億元的票房紀錄。

這部武打電影史上最具劃時代意義的作品,一反舊式武打片中純表演的花架子與鏡頭技巧的賣弄,向觀眾展示了真實的武打效果和真正的中國功夫。

於承惠也因電影的火爆,成了家喻戶曉的武打明星。

“老祖宗傳下的東西,看明白了麼?”

繼《少林寺》之後,張鑫炎再次邀請於承惠,出演武俠電影《少林小子》。

緊接著,於承惠又與李連杰合作,出演了邵氏公司拍攝的電影《南北少林》。兩部影片皆是票房火爆。

不用替身,不弔威亞,於承惠的影片,展現的都是真功夫。

中國最後的劍聖於承惠:當年曾與李連杰齊名,卻抱憾離世

1988年,張鑫炎為於承惠量身打造了電影《黃河大俠》,這是於承惠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他在片中飾演的黃河大俠馬義,俠肝義膽、為國為民。那頭戴斗笠、憑河傲立的武林高手形象,成為了一代熒幕經典。

中國最後的劍聖於承惠:當年曾與李連杰齊名,卻抱憾離世

● 《黃河大俠》劇照

此後的20多年間,於承惠參演的影視劇不下數十部。

《笑傲江湖》中的風清揚,《倚天屠龍記》中的張三丰,《神鵰俠侶》中的黃藥師,《七劍下天山》中的傅青主,《李小龍傳奇》中的葉問……仙風道骨的氣質和白髮長髯的形象,每每出場,都能帶給觀眾以驚豔。

中國最後的劍聖於承惠:當年曾與李連杰齊名,卻抱憾離世

● 於承惠在《笑傲江湖》中飾演風清揚

他對錶演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不僅武戲過硬,文戲也拿捏得十分到位,更時常轉為幕後,擔任武術指導。

雖非表演系科班出身,但長年的武術修煉,打造出了他沉穩的氣場和如電的雙目。

氣場和眼神到位,加上動起來的時候是在真正運劍而非拆招,這讓他演什麼像什麼——年輕的時候是霸王、是豪俠,上了年紀後白髮三千,那就是世外高人和一代宗師。

中國最後的劍聖於承惠:當年曾與李連杰齊名,卻抱憾離世

成名之後的於承惠,並未被外界的花花綠綠所幹擾。

他在現實中也像一位置身世外的隱者,不爭名利,潔身自好。

他始終致力於傳統武術的研究,極力將傳統武術的精髓展現在世人的面前,演出之餘,都在繼續提高修為、精進武功。

他認為,武打是一種抒情的手段,他不希望武俠在觀眾心中就是打打殺殺,他想在片中呈現一個正義、和平的武俠文化。

除了高超的武技,於承惠還寫了不少劍術方面的文章,其中一些被列入國家級武術教材。

在當代劍術領域,他的成就無人能及,是名副其實的劍術宗師,更被人們尊稱為“劍聖”。

2012年,於承惠參演徐浩峰導演的影片《箭士柳白猿》,這個時候的他已有73歲高齡,但他仍然身體矯健、步履如風,絲毫不顯老態。

中國最後的劍聖於承惠:當年曾與李連杰齊名,卻抱憾離世

片中,他以非常寫實的打法,將岳飛傳下來的嶽武穆十三槍表現得如教科書一般標準。

末了,他一記“回馬槍”,讓今人第一次見識到了這項絕技真正的模樣和威力。

他轉身背離而去,只給戰敗的對手留下一句:“老祖宗傳下的東西,看明白了麼?”

這句話,是他在拍攝過程中擅自加進去的,雖是片中人物的臺詞,又何嘗不是老人家借片中人物之口,表達自己對傳統武術後繼無人的哀傷、以及對後輩報以的殷切希望呢?

這部影片,竟也成了老人家的謝幕之作。

2015年7月4日,於承惠因肺癌在山東逝世,享年76歲。

從武術冠軍,到機械廠工人,再到武館教練、武打明星、劍術大師,於承惠的一生波折而精彩。他一生致武,對推動中華武術的傳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中國最後的劍聖於承惠:當年曾與李連杰齊名,卻抱憾離世

如今,武俠電影的投資越來越巨大,特效也越來越炫目,卻始終難以再攀高峰。

武術界更是冒出了許多跳樑小醜,打著傳統武術的幌子,坑蒙拐騙、聚眾斂財,玷汙了俠義之名。

傳承千年,中國獨有的武俠文化,從來沒有像今天這般備受國人質疑。

憤慨之餘,我們不禁更加懷念於老先生的那片江湖淨土。

然而,一抔黃土葬神功,於老永遠地走了,帶走了他的技藝,也帶走了那一代人漸漸逝去的江湖。文/牧龍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