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新鄉賢,是個偽命題?

昨天有粉絲讓不白說說我心中的“故鄉”。我呢給他念了這麼一段話,不知道你會不會與不白產生共鳴?

當我們年輕,父母在哪裡,哪裡便是故鄉。

當我們老去,兒女在哪裡,哪裡便是故鄉。

當我們中年,父母健在,兒女承歡時,兩頭奔走的道路便是故鄉。

我們很多農村娃一直沒有意識到,我們出生的第一天開始就受到一種共同的教育,這種教育不是平時我們概念裡的義務教育,而是我們農村娃獨有的一種教育,這種教育叫作離農教育。

我們的父母,我們的長輩,我們的村鄰,我們的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的老師,都在不斷的告訴我們,不斷的教育我們,努力讀書,將來離開這個小山村,去到大城市過好生活。甚至提醒很多的人,以後不要再回來。

我們拼盡所有,我們拼盡全力,努力讀書,終於透過讀書,長大後在城市裡有了自己的事業基礎,有了房子、車子、老婆孩子的時候,每當夜深人靜,我們會發現我們所在的這個城市並沒有給到我們內心深處的歸屬感。

這個時候我們才想起那個生我養我的地方,於是就有了想要回去的念頭。但是當我們真的回到家鄉,我們發現人不再是當年的那些人,村子裡的一切不再是記憶中的美好。

於是,我們終於明白,無論是城市,還是心中的家鄉,對於我們這代人都不再是心中想要的歸屬。

也就是說,對於我們這代人,故鄉,一直在路上。

沒有人教育我們,也沒有這種機制或者系統,在引導我們回到家鄉,建設家鄉,回報家鄉。這種影響幾乎是斷代似的貫穿在我們這代人身上。等人到中年,甚至老年的時候,自己醒悟過來,這一輩子卻再也回不去,有心無力。

很多專家說要搞新鄉賢,為什麼這麼多地方在推動新鄉賢,最後都難以落地,很大的原因就是這些所謂的“新鄉賢”,並不是在農村實現“發家致富”,並不是在老家長出來的。

他們最關鍵的“成就期”都是在城市裡,在外地,自己的那個小山村卻沒有一起成長,所以帶著財富再次回到老家,並不會有“生命力”。

反而,很多時候,農村人對於這些城市裡發家致富回來的人,寄予厚望。這個厚望,更多的是希望他帶錢回來,赤裸裸的結論點在錢上。

也就是說,這些新鄉賢很多時候是被以“金錢”的多少來做“威望”的衡量,價值觀發生了變化,用人民幣做判斷標尺,物質多少來左右他的影響力。

換句話說,“新鄉賢”再也沒有傳統意義上的“威望”。

也許,農村那些看不見,社會上那些看不見的“離農教育”思想,是時候要在機制上消滅它了!

鄉村需要更多走出去的農村娃再次回來,骨子裡的想要回來,回來後又能有自己的施展空間,或許鄉村的未來就會變得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