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冷門歌手孫燕姿”背後的世代更替邏輯

冷門歌手孫燕姿、辭藻堆砌李清照。

稍顯做作李太白,不夠古風蘇東坡。

每隔一段時間,網上就會冒出與之類似的梗,引發大家一頓鬨堂大笑,然後再催生出一陣吐槽,之後等待新的好笑段子出現。

我第一次在豆瓣推薦頁看到豆友分享的“冷門歌手孫燕姿”的截圖時 ,第一反應也如同雪姨上身一般,想對她說“好大的口氣”!

“冷門歌手孫燕姿”背後的世代更替邏輯

前一代人的中心主義vs後一代人的中心主義

不過轉念一想: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認知偏差,以及為什麼我們覺得一個00後因為周杰倫的流量差而懷疑其藝術成就是可笑的?為什麼我們認為一個小姑娘稱孫燕姿為冷門歌手很荒謬?

我想,第一點原因便是,站在我們也就是80後及90後的立場上看,我們青春時代最閃亮的星星論實力論人氣哪一點不必你們現在的流量花瓶強,你們竟然有眼不識泰山,小小後生,可笑可笑。

我們作為一個時代的見證者,掌握了第一手的資料,對於這些人物、事件擁有共同的記憶,我們自然知道他們有多熱門。而且我們還活躍在網路上呢,還沒有死絕呢,突然之間自己少年時代的偶像在後浪小朋友口中就成了過氣標本,這對於我們來說,除了覺得他們無知也讓我們傷感。

其次,我們需要提出一個疑問:為什麼我們知道的事對於下一代的小孩來說就是必修課?他們有看電視劇、電影,聽歌、追星需求的年紀一批又一批的新人出現在了選秀的舞臺上。我們聽《七里香》的時候,應該不會主動去複習《濤聲依舊》吧?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當他發現了一個視野之內唾手可得的新鮮、好玩的事物,他的目光自然會被其吸引。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消費一種文化產品其實並不需要考據精神,更不必系統地學習其發展演變史。而00後不識周杰倫、孫燕姿雖然於理不太應該,但從人的惰性角度來看,也很容易說得通。畢竟,每一代人都覺得自己這一代是天選之子,下一代都是爛泥扶不上牆。

遺忘,才是歷史記憶的底色與常態

我想,從上面的例子來看,這是否說明遺忘才是歷史的底色,記憶的常態。而我們之所以能夠掌握知識,延續文化,正是因為不斷地與人遺忘的天性做鬥爭。

如果再過50年,沒有人著書立說,沒有好奇心重的聽眾翻開故紙堆,專門梳理研究21世紀初期華語流行音樂演變史,很多承載我們90後回憶的歌手說不定就此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也猶未可知。

之前看葛兆光的《宅茲中國》裡面就講到這樣一個故事:南宋時期,宋朝的官員到金國出使,遇見一個老婦人。老婦人拉著使者對路人說,這就是我中華佛國人。雖然故國之思猶在,但已然完全走了樣。

“冷門歌手孫燕姿”背後的世代更替邏輯

大學期間,我們班上一位重慶的同學又一次跟我說,他偶然翻到了小學的作業本,上面寫著四川省重慶市,他非常奇怪為什麼重啟屬於四川省。這還是生於97年之前的一代。而對於2000年以後的重慶人來說,他們生下來就是重慶人,自然就很難理解年長的四川人對於重慶人“半個老鄉”的感情。他們對於四川的無感可能並非是處於直轄市的優越感。

如果沒有學校教育,年輕人缺少動力和義務去了解上一代的歷史。

而教育,作為一種培養手段,有時又稱為意識形態塑造的一種手段,講或者不講,講多少,怎麼講,這其中的春秋筆法可有得說道了。

魯迅就曾經講小時候不知道我們的皇帝是滿洲人。而日本人一旦佔領東北和臺灣,就要推行皇民教育,抹去國族歷史。正應了龔自珍“欲要亡其國,必先滅其史,欲滅其族,必先滅其文化”的論斷。

因此,我們不要過分高估文化傳承的力量,順其自然就等於自生自滅。每一次朝代更迭,新的政權都需要廣泛蒐羅散佚的典籍,藉助行政力量的保障,來接續文化的傳統。

而我們每一代人作為歷史的親歷者,在歡樂之餘如果有精力,不妨以自己的方式為歷史的腳步添加註解,說不定幾十年後也是一份難得的史料。

回到“冷門歌手”孫燕姿的話題,隨著8090逐漸淡出網路,我們曾經崇拜的偶像必然也會隨之塵封。也許過幾年,“冷門歌手”的殊榮就降臨到00後喜歡的明星頭上。冷門歌手這條路上,孫燕姿的身後還排著長隊呢!

人類就是這樣,一代人帶走一代記憶。在珍藏、懷舊與遺忘、反叛的浪潮中,悄悄完成了代際的更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