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溼從何處來?當從何處去?

如果說您“體內有溼”。我想您有很大機率會點頭承認。

是的!現在人們總體上內溼的比例很大。幾乎百分之七八十的人,會有內溼的情況存在。

“溼”是怎麼來的呢?

其實如果機體代謝正常是不會存在溼邪的。生活方式的不當,則引發水溼內生的最重要原因。

現在社會發達,交通、生活裝置齊全便利。人們不僅營養過剩(痰溼內生)、上下班坐車、久坐不運動、辦公室吹空調不排汗,這些因素都可以導致水液代謝功能變差,從而水溼閉鬱在體內。

溼從何處來?當從何處去?

那麼“溼”都有啥症狀表現呢?

“溼”是一個無形的產物,表現形式多樣,範圍很廣。

眾所周知的是一些典型的症狀,比如:大便不成形啊、溏瀉啊。但是這只是內“溼”的嚴重表現而已。

其實“溼”的輕微的表現,大多數醫生也未必曉得。“胃腸道滿悶”、“精神萎靡不振”、“記憶力差”、“沒有活力、沒有激情” 、“對很多事情沒有興趣”。這些都是“溼”的表現不同形式。

從舌象上看,舌苔往往相對較膩,膩就是一種水溼代謝差的表現。

溼從何處來?當從何處去?

“溼”可以和其他邪氣合併,衍生出多種型別,比如:溼因於寒,為寒溼;溼因於熱,為熱溼;溼因於風,為風溼;溼因於燥,為燥溼。

如何調理?

調理總綱:《黃帝內經》:“治以苦熱,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瀉之。”

總之,溼症雖多,要點不外寒溼、熱溼兩種:

寒溼,治法宜以去寒、燥溼、補火為要。

熱溼,治法宜以清熱、利溼、滋陰為要。

假如只知道清利溼邪一種方法,不唯效不克臻,而且還容易引發很多變證的出現。

“溼”病很頑固,但如果能用藥細微精當,效果會比較好。

另外,改善生活方式(攝入節制,適度運動)十分有利於溼氣得排除,這是治本之道。

歡迎關注、交流。

#大家健康超能團# @大家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