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蝦米音樂停播,到底被誰玩壞了?

蝦米音樂停播,到底被誰玩壞了?

蝦米音樂終於在2月份要說“江湖再見”。

蝦米官網上的公告寫著“感謝您的一路陪伴,無論哪裡,蝦米愛你”。如果就此之後消失在歷史的風塵之中,一切都會被抹去,被迅速地忘記,就像不曾來過,何談再愛。

從2006年創立到今天,十四年的音樂陪伴,想當初,蝦米是音樂界的王者,蝦米是第一個採用社群+內容模式的音樂類平臺。

蝦米音樂上囊括了最為齊全的曲風流派分類列表、最多元的音樂庫以及最為完整的音樂人、專輯和歌曲資訊。蝦米鼓勵使用者釋出原創內容,在蝦米,使用者可以修改音樂分類,自由上傳曲目,編輯歌詞等資訊。

類社交模式的音樂共享機制,不僅讓蝦米成為當時音樂氛圍最佳的流媒體,也吸引越來越多的音樂愛好者湧入,其中不乏高階的音樂迷。

蝦米即將停播的訊息,引發普遍的感慨,網友們開始直呼“爺青結”沒了,鐵粉們一邊哭泣一邊點開蝦米聽聽這“最後的聲音”。

蝦米在公告裡說,

“但不可避免的是,我們在發展過程中曾錯失了一些關鍵的機會。在音樂版權內容的獲取上,沒能很好的滿足使用者多元化的音樂需求,這也是我們最大的遺憾。”

蝦米音樂停播,到底被誰玩壞了?

蝦米為何“不可避免”?

無奈投入阿里懷抱

2007年,身為阿里前員工的王皓創立了“蝦米網”。2008年蝦米音樂上線,同年獲深創投的投資,在蝦米的5位創始人中,四名曾經在阿里巴巴工作,蝦米可以說一開始就是一家“阿里味”濃厚的創業公司。

依靠著優質的內容和口碑,蝦米音樂很快收穫了一波粉絲。

2009年的蝦米音樂App內,除了細緻的音樂風格列表,還有使用者修改通道等創新服務。而蝦米音樂的小眾音樂板塊是這款App最大的特點之一,在這裡,很多長尾尾部的音樂人被髮掘,甚至一舉成名。

據中國新聞週刊報道,

曾經蝦米音樂每月人均使用時長達300分鐘以上,一度位居行業第一,超過網易雲音樂、QQ音樂、全民K歌和唱吧等音樂App。

到2013年之前,為了建立和完善曲庫,蝦米從全球範圍內召集了300多個音樂愛好者,用社群的方式去做。

創始人王皓曾經表示,“我們前期做了大量髒活累活,投入產出非常差,相當反商業化,隨時可能關門。蝦米每年支付的版權費用是收入規模的十幾倍。”

蝦米嘗試開啟線上付費模式,但現實給了創始團隊當頭一棒,這在當時並不能被大多數音樂人理解,甚至爆發了音樂人集體聲討蝦米事件。

基於對未來數字音樂的判斷以及沒錢的窘迫,王皓覺得“蝦米作為獨立音樂平臺會比較危險,跟一些大的平臺在一起,會安全一些。”

蝦米音樂停播,到底被誰玩壞了?

2013年1月,王皓同意了阿里對蝦米音樂的收購。

在阿里收購之前,蝦米擁有七八千萬使用者,為了保證使用者體驗,就需要大量版權,但公司當時的營收無法支援大量版權投入。如果不是阿里當時收購了蝦米,蝦米可能在當時就熬不下去。

阿里星球,理想主義的灰燼

2013年,使用者量超兩億的天天動聽,也迫於版權壓力賣身阿里, 2015年3月,阿里巴巴將蝦米音樂和天天動聽合併組成阿里音樂,高曉松擔任董事長,宋柯出任CEO,何炅任首席內容官(CCO)。

一入侯門深似海,蝦米音樂被裹挾著,身不由己,逐步走上一條衰落之路。

2016年5月18日,北京萬達索菲特酒店,星光璀璨。高曉松、宋柯、何炅三人穿著太空服在舞臺正中央亮相,這是阿里星球正式亮相的現場。

蝦米音樂停播,到底被誰玩壞了?

當時在高曉松眼中,阿里星球格外崇高,它是一種商業的理想主義樣本。

阿里星球計劃把歌手、粉絲、唱片公司、演出單位一籃子承包,讓他們在自己的平臺上買賣、社交,宏大的商業構造要一網打盡音樂領域的上中下游,而平臺模式恰恰正是阿里的擅長,這對當時還在固執於版權戰爭的對手騰訊,簡直是降維打擊般的嘲笑。

阿里星球是要創造音樂,而不是“購買音樂”。高曉松的願景和承諾是:3個月後將誕生全球音樂產業最大平臺。

但理想是美好的,實現起來太難,而且節奏完全跟不上外部市場的變化。在正式推出不到一年後,阿里星球關閉。曾經兩億多使用者的天天動聽則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

天天動聽掛了,蝦米音樂也搖搖欲墜,孤掌難鳴。蝦米不僅被忽視,還迎來了一個巨大的版權空洞。

但高曉松並沒有在意,一心要打造他全產業鏈的音樂超級大平臺。

另一方面,

競爭對手卻在紛紛佔領優勢資源。

QQ音樂,酷狗音樂,網易雲音樂較之而言更加接地氣,瘋狂加碼版權。從2015年到2016年,光是QQ音樂的曲庫規模就達到1500萬首,而蝦米音只有400萬首。

錯過風口期的阿里音樂,一手好牌被高曉松三人打得稀巴爛。

阿里大文娛一地雞毛

對阿里來說,蝦米只是一顆棋子。在整個阿里的戰略構架當中,缺什麼,就買什麼。買回來之後,如果無法融合或者無法為戰略賦能,任其自生自滅,倒下之後,重新再買。

2016年,馬雲說,“10年後,中國人最缺什麼?Double H!健康(Health)和快樂(Happiness)!所以,阿里的雙H戰略,其中一塊就是阿里大文娛。

阿里巴巴大文娛版塊囊括了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阿里影業、合一集團(優酷土豆)、阿里音樂、阿里體育、UC、阿里遊戲、阿里文學、數字娛樂事業部。

如此一看,這架勢太宏大了,把蝦米音樂放到阿里大文娛的“沙盤”上,那真的只是一隻“小蝦米”。

大文娛版塊的組織架構是:以古永鏘為產業發展委員會主席,協助集團制定大文娛產業長期發展及投資佈局戰略;以俞永福為阿里巴巴大文娛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全面負責阿里巴巴大文娛版塊的領導和管理工作。

在當時的領導小組成員為:阿里影業 CEO 張強、合一集團總裁楊偉東;阿里音樂董事長高曉松、CEO 宋柯;阿里體育 CEO 張大鐘;UC 總裁何小鵬。以上成員均向俞永福彙報。

這架構,簡直是超強的天團陣容。但是,步子太大會扯著蛋。

2016年,古永鏘發內部信,結束了自己在優酷土豆的日子;2017年11月,俞永福草草卸任,楊偉東接過了他的衣缽。2018年12月,楊偉東因經濟問題被調查,後被判刑七年。

蝦米音樂停播,到底被誰玩壞了?

古永鏘

早在古永鏘離開之後不久,高曉松被調離阿里音樂至戰略委員會,明升實降,脫離一線。一年之後,他的好兄弟宋柯也悄然離開。

這八年時間裡,阿里大文娛倒下了十餘名高管,要麼因罪被抓,要麼騰籠換鳥。

雪球的文章說,現在的阿里大文娛,越來越像體制內的幹休所,吸納了大量脫離一線、享受待遇、參政議政、種花養草的老幹部們。就連前陣子與張大奕鬧緋聞的蔣凡,當時也盛傳將被下放至阿里大文娛(後被否認)。

難怪

王興在2020年5月份稱:“阿里放棄大文娛已經是一件可以開始倒計時的事了。”

衰落的不止蝦米

被阿里投資後衰落的不僅僅有天天動聽、蝦米音樂。

早在2015年,阿里花重金收購了當時中國排名第一第二的影片網站優酷和土豆,整個網際網路為之震動。但是,進入阿里的陣營之後,優酷土豆開始了一系列迷之操作,使用者大量流失,市場份額很快被後起之秀騰訊影片,愛奇藝和B站分食殆盡。

另外,豌豆莢,口碑等被阿里收購後,也都變得非常平庸,退到二三流的尷尬境地。許多名噪一時的獨角獸們被阿里收購後,總是陷入逐漸失勢,甚至銷聲匿跡的怪圈。

業內人士調侃,但凡覺得自己尚有前途的企業,都不會願意被阿里收購。

阿里這樣要錢有錢,要人有人的大財主,將這些在各自細分領域明明很有希望的“種子選手”招攬至自己的麾下,

為什麼很快都不行了?

筆者以為,

主要的原因來自於兩個方面:基因和文化。

第一,阿里本質上是電商基因,對於音樂、影片、社交這樣的內容生產領域,它非常不擅長。

第二,從流量的角度來看,電商的流量很難為其他業態所“複用”,而只能是其他業態的流量反哺電商,這跟社交帶來的流量是完全不一樣的。

電商消費對使用者來說是“深度決策”,目的性很強,買完即走。但是,社交帶來的流量是“輕度決策”,使用者可以很隨意地開啟社交軟體,獲得資訊或者與他人溝通,由此延伸出去,玩遊戲,看電影,聽音樂都是同等的“輕度決策”,所以社交帶來的流量可以比較輕鬆地轉移嫁接,重複使用。

第三點,從文化的角度來看,阿里是羅馬帝國式的軍團作戰,並不靈活。

羅馬帝國以龐大的方陣前進,如果戰略失誤(方向性的錯誤),那就是滿盤皆輸。

馬雲作為阿里帝國的首席想象官,首席戰略規劃大師,善於構建宏大的計劃,把一堆東西整合進來,但是有很多是不接地氣的,要麼就是市場給不了那麼長的時間讓其緩慢發展。

第四點,也是備受詬病的,阿里過於強勢的文化氛圍。

阿里投資的公司,多數都會爭取到控制權,然後透過空降阿里人才將其揉碎消化,並重新植入阿里文化,但這種文化輸入對原創團隊傷害很大,因此多數創始團隊要麼選擇拿錢離開,要麼調換崗位。

蝦米謝幕,是被默許的

2018年9月,阿里巴巴、雲鋒基金等就以7億美元戰略投資網易雲音樂,網易雲身處在音樂市場的第一梯隊,使用者流量是蝦米不可比擬的。

從那時起,蝦米註定已經成為阿里的棄子,有人說,蝦米的死亡是被默許的。

蝦米的停播公告中,悲愴地用了“不可避免”四個字。

無論承載了多少人青春的回憶和情節,既然註定,那就無法挽回。在阿里的生態上,新人笑舊人的故事也不是第一回上演了!

參考資料:

1、Techweb,《蝦米音樂關停:網友淚崩,一代人的青春落幕》,2021年1月6日

2、雪球,倫敦交易員,《缺乏領導的阿里大文娛進入倒計時?》,2020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