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如果有一天,電影從世界上消失了

有一個故事

有一個人,他被診斷為絕症,

就在這天,他遇到了惡魔。

惡魔告訴他,每讓世上消失一樣東西,

就能讓他多活一天。

其中有一樣東西,是電影。

當電影消失,他發現他丟失了很多回憶,

和朋友、愛人在一起的回憶。

如果有一天,電影從世界上消失了

聽起來有些許狗血,但電影就是這麼奇妙的存在,它能讓我們從每一個人物的骨血中,每個情節中,窺見自己身邊的煙火氣,咂摸出生活本來的滋味,同時還能獲得生活中不經常遇見的「

詩意

」。

這個「詩意」並不是我們平時所謂的小資、文藝青年,而是有更寬泛的理解,通俗地說,就是人類所追求的

情緒體驗

,比如

至死不渝的愛情,抑或兩肋插刀的友情

01

人類的慾望和夢想,像肉體一樣膨脹

1895年12月28日。這一天,在法國巴黎卡普辛路的一家咖啡館裡,盧米埃爾兄弟把一列賓士的火車投射到了牆上,這令在場的人無不瞠目結舌。這一天便是“

世界電影誕生日

”。從此,電影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如果有一天,電影從世界上消失了

人類想要的東西太多了,所有美好與刺激。

但是很難實現。

那怎麼辦?

低階的慾望

透過放縱即可獲得,

高階的慾望

透過自律能夠贏取,

頂級的慾望

,只能有一個方式——做夢!

一部又一部電影,就是編劇和導演們編織的一個又一個夢。

我們在《泰坦尼克號》中與萊奧納多談戀愛;

我們在《美國隊長》中成了自己想成為的英雄;

我們在《茜茜公主》中做了回萬眾矚目的女王

……

拿出100分鐘,在電影院裡,在舒適的沙發座和優秀的視聽裝置裡,穿進故事,體驗在現實中無法體驗的另一種人生,這事兒不誘人嗎?

02

看電影是靈魂的狂歡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

抱著消磨時間的念頭買票進場,做好了在後排角落睡覺的準備,結果卻全程哭得像個傻子。

如果有一天,電影從世界上消失了

這就是電影的魔力。我們明明有那麼多可以替代的消遣方式,可是還是非常願意選擇買一張電影票或點開播放器,

在電影中找尋失去或錯過的相似時光

導演楊德昌說過一句話,電影發明以後,人類的生命比起以前延長了至少三倍,我們在電影裡獲得了至少兩倍不同的生活經驗。

我們的靈魂,在未來,在過去,任意穿梭,去奇幻冒險,去拯救世界,去尋覓真愛,去感受成敗,這是一場狂歡。

狂歡過後,我們回憶著電影裡給我們的那種「

詩意

」,並堅信我們的人生再一次重啟了。

03

看懂電影才是高段位的看電影

我們都會看電影,但卻不一定能看懂,看電影是走馬觀花看熱鬧,看懂是從中吸取營養,讓自己獲得更多。

那麼想要看懂電影,都需要看什麼呢?下面就來聊聊高段位看電影的方式。

看電影應該看什麼?

攝影、場面排程、運動

剪輯、聲音、表演、戲劇

故事、編劇、意識形態

攝影

紀錄片給我們帶來的震撼是其真實,而電影則是影像之美。那電影是如何呈現這種美的呢?比如角度。

電影有五種基本鏡頭角度:

鳥瞰角度、俯角、水平角度、仰角、傾斜角度

拍攝角度的不同,能帶給我們不同的情緒感受。比如所有的導演都會用一點水平視線的角度來做敘事的交代。而仰角拍攝的人物通常會引起恐怖、莊嚴以及令人尊敬的感覺,所以在強調英雄主義的電影中比較常見。

除了角度,還有光影、色彩、濾鏡等等,都是攝影中值得玩味的。

場面排程

我們普通觀眾聽著這個詞是有距離感的,說起來也是有些複雜。

簡單講,就是如何將演員、道具、風景合理安置在畫面中,而不浪費一寸空間。

如果有一天,電影從世界上消失了

《曼哈頓》中兩個主角對話的場景,低調的燈光處理,融合了場景的美感,為這場戲增添了浪漫的氣氛。

運動

有一件很奇怪的事。絕大多數觀眾會把電影當成傳播媒介,這是電影“靜”的一面。而“動”的意義卻很少有人關注。看電影時,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疑問:導演為何在一場戲中移動或不宜動鏡頭?導演讓鏡頭靠近或強調某些動作,有什麼象徵意義?快動作、慢動作、定格有什麼暗示?

如果有一天,電影從世界上消失了

《美國隊長2》這張宣傳照就強調了速度和暴力撞擊。

剪輯

這個概念我們不陌生,剪輯是電影的基礎。我們經常在看電影的時候,覺得故事亂七八糟,就會把這個鍋甩給剪輯師,不過這個鍋他們背得可不冤枉。糟爛的剪輯會破壞導演設計好的場景和編劇的故事。

如果有一天,電影從世界上消失了

《天使愛美麗》的剪輯風格明亮、生機勃勃,看起來富有活力且令人興奮。

聲音

電影的聲音……不僅加強,而且數倍地放大影像的效果。

——黑澤明(日本電影導演)

1927年,《爵士歌手》使電影進入有聲時代。聲音能夠提供給導演更多視覺空間,音效有很多表意和隱喻功能,而音樂又能創造很多特定的意義和氛圍。關於聲音還有很多有趣的故事——

電影的聲音是混合而成的:多重音源在錄音室中混合,而非實地錄製,大部分電影的聲音甚至在拍攝時還沒產生……比如在《終結者2》中,刀刃劃過一名保安人員的頭顱所發出的嘎吱聲,其實是小狗咬狗餅乾的錄音。

表演

這個應該是在電影裡我們最熟悉的詞彙了,通常我們在評論一部電影的時候一定會對演員的演技評價幾句。導演用演員來傳達想法和情感,但並不能代表著演技決定電影的一切。

德西卡用馬奇奧拉尼來替換加里·格蘭特,就賦予《偷腳踏車的人》完全不同的藝術效果。並非馬奇奧拉尼比加里演得好,正好相反,演技在此片中派不上用場。馬奇奧拉尼比擁有優雅、機智和世故等複雜圖徵的加里真實,也更像工人。

如果有一天,電影從世界上消失了

《偷腳踏車的人》可以說是電影歷史上最戲劇化的選角風波。

本片用兩個非職業演員飾演貧困勞工和崇拜父親的兒子。演父親的真是個工人,演完戲後也真的很難找到工廠的工作。電影在籌資時,某位仁兄願意投資,條件是主角應為加里·格蘭特,導演德西卡想不出高貴優雅的加里如何演一個勞工,他聰明地放棄了這個投資而找到了適當的演員。

戲劇

戲劇和電影有相似之處,所以經常有戲劇改編為電影,不過奇妙的是,如果將電影改編為舞臺劇,則比較難,例如以外景為主的電影就施展不開了。

在這兩種媒介中,時間、空間和語言的運用形式是不同的。電影導演要用二維空間來呈現立體的三維空間,舞臺本身就是三維空間,導演能夠對空間做清晰的界定。

認識戲劇與電影的不同,能夠讓你對電影藝術有更深度的瞭解。

故事

一個好故事是一部電影作品安身立命的根,電影敘事和觀眾之間是一場複雜的遊戲。看電影時,我們必須剔除無關的細節、假設和解釋,從而分類、篩選和推斷。比如美國青少年成長電影《太壞了》,表面看是粗俗、下流和惡搞,但深層含義卻是少男在壓力下的敏感心靈,探討的是美國少男們的焦慮和執念。看懂故事,深入思考,才能吸取更多電影帶來的營養。

如果有一天,電影從世界上消失了

編劇

編劇的任務是寫對白、動作,有時候也會制定主題。

好的對白總是有好的聽覺——抓住說話的正確韻律,選擇正確的字、句子的長度、怪癖的字眼或俚語。

比如影片《斷背山》,原本是一篇短篇小說。編劇在改編劇本時加了很多場景和角色,但保留了原著沉重而隱晦的詩情畫意。

反觀一些影片,原本是個不錯的故事,可是編劇水準不足,導致對白低階,場景混亂,影片自然無法得到觀眾認可。

意識形態

意識形態是一部電影隱藏的語言。可能會涉及

文化、宗教、種族、經濟、女性主義、性、同性戀

等敏感話題,極少數電影還會觸碰到政治。意識形態可以幫助我們瞭解一部電影在說什麼,以及電影的價值意義等。

以上都看懂了,恭喜你,段位已升為s級。不管再與誰聊電影,你都是扛把子。

這也是路易斯·賈內梯在大神級著作《認識電影》中所提到的。

說起這本書,也可以稱為

《年輕人做夢必備野蠻瞭解電影一本通》

,作者內卷嚴重,嚴重到只卷自己,不停修訂,至今已經修到

第14版

,聲稱是出版以來

最大幅度的一次修訂

如果你真的想一次到位地瞭解電影,我勸你看一遍這本書。

認識電影(第14版)

如果有一天,電影從世界上消失了

路易斯·賈內梯 著 焦雄屏 譯

2021年5月上市 果麥文化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