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崑崙山明明只有一處,為何譚嗣同寫的卻是“去留肝膽兩崑崙”?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第一次讀到“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這兩句詩,都是從武俠小說當中。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寫下這兩句詩並不是什麼武俠作家,而是晚清著名思想家譚嗣同。

公元1898年,在康有為、梁啟超一眾維新派人士的建議和提倡下,光緒皇帝下令開展變法運動,史稱“戊戌變法”。這次變法本來會對當時朝廷各方面起到改良的作用,但是它也損害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的利益,於是遭到了強烈的抵制和反對。

崑崙山明明只有一處,為何譚嗣同寫的卻是“去留肝膽兩崑崙”?

變法從6月中旬實行到9月中旬,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終於坐不住,他們不僅監押了支援變法的光緒帝,同時也大肆逮捕維新人士。在這種情況下,變法已然是難以為繼,有道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康有為、梁啟超等人都選擇了到海外避難,以後再找機會。但是譚嗣同卻決意留下營救光緒皇帝,哪怕當時很多人勸他,他也執意如此,他說“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召後來”,意思就是:沒有離開的人就沒有將來,沒有因變法而死的人,就沒有辦法號召之後的人。

崑崙山明明只有一處,為何譚嗣同寫的卻是“去留肝膽兩崑崙”?

但事情卻並沒有因為他的留下而出現轉機,不久後,他便被抓捕。在獄中他在牆壁上題寫下一首詩。

《獄中題壁》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這首詩前兩句借用了兩個典故。“張儉”和“杜根”都是東漢人,張儉因為彈劾當時的宦官,被迫害逃亡,但是在逃亡途中那些知道他的人家都願意收留接待他借宿,不怕被牽連;杜根則是因為上書惹怒太后,被下令用袋裝著摔死,索性行刑之人仰慕杜根為人,所以便沒有用力,準備之後偷偷放掉他,不過太后也起了疑心,於是派人檢視,不過杜根卻裝死隱瞞了過去。

崑崙山明明只有一處,為何譚嗣同寫的卻是“去留肝膽兩崑崙”?

透過這兩個典故,譚嗣同想要表達的就是希望在逃亡路上的康有為、梁啟超等人,能夠像張儉一樣被人們保護,也希望他們自己能夠像杜根一樣,忍辱負重伺機而動。當時的譚嗣同已然是身陷牢獄,但是他卻一心想著出逃的維新派友人,這是為何?因為他知道這些人就是火種,就是以後完成維新大業的希望。這樣的胸襟和深情希冀,怎能不讓人動容?

後兩句則是表達出了譚嗣同的視死如歸。倘若維新友人都能安然脫險,為以後捲土重來打下根基,那麼自己即便是面對屠刀,也是慷慨赴死,向天而笑。不管是逃亡避難的,還是像自己這樣留下的,都是肝膽相照,就像兩座崑崙奇峰一樣雄偉壯闊。

崑崙山明明只有一處,為何譚嗣同寫的卻是“去留肝膽兩崑崙”?

初讀這首詩的時候,可能很多讀者都會有一個疑問:崑崙山明明只有一處,為何譚嗣同寫的時候卻是“去留肝膽兩崑崙”?從字面意思上來說,崑崙山本是山脈,這裡的“兩崑崙”只是崑崙山脈上的兩座奇峰。從它的象徵意義來說,離去的康有為、梁啟超等人是為了變法留下火種,以圖捲土重來;而留下的譚嗣同等人也是為了變法能夠更加深入人心,激發人們變法圖強的信念。不管是離去的還是留下的,其實都有著同一個目標,那就是維新變法,從這個方面來說他們就像兩座崑崙奇峰,比肩而秀。

崑崙山明明只有一處,為何譚嗣同寫的卻是“去留肝膽兩崑崙”?

其實這首詩一直以來也存在著版本爭議。當時譚嗣同遇害後,這首詩是被監獄獄卒傳出來的,據說原詩是:

望門投趾憐張儉,直諫陳書愧枝根。

手擲歐刀向天笑,留將功罪後人論。

不過在後來傳頌的過程中,被梁啟超改成了現在的版本。雖然看似梁啟超版本的詩作更有氣勢,寫得也更有水平,但是原詩版本一樣也很霸氣,同樣值得我們一讀。

崑崙山明明只有一處,為何譚嗣同寫的卻是“去留肝膽兩崑崙”?

譚嗣同決意留下時,有幾位友人勸他東渡日本,但他當時說“

各國變法,無不以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

有乏

,請自嗣同始。

”所以他從一開始其實就是抱著必死的決心和信念,只為了能夠讓變法被更多人認可。最終他也是求仁得仁,也是因為有了他這樣的人,後來才會激發起更多的人投入到革新中去。這也是譚嗣同最讓人欽佩的地方,正如同有句歌詞“一往無前虎山行,撥開雲霧見光明”!